气地说道,语气酸溜溜的。
“……”楚阑笑了笑,看来张大导演要惹麻烦了。
车子继续向西前行,沿途经过嶂石岩地貌,红色的砂岩上,随处可见亿万年水蚀留下的水波痕迹,驶上“草原天路”,蜿蜒曲折的公路横亘在漫无边际的绿色当中,连绵起伏,两边既有草原花海,又有梯田风车,映衬着蔚蓝的天宇,绵白的云朵,视野是一马平川的开阔,再次郁闷的心情也忍不住随着这样无限开阔又无比迷人的景色舒畅起来。
傍晚时分,三辆越野车抵达了靖(J)边,然后绕路去了龙洲乡的闫家寨子。
越靠近龙洲,红砂岩地貌就越凸显。
从山上往下观望,龙洲乡处在一个低洼地带,远处炊烟袅袅升起,烟气缭绕,犹如大漠的长烟一般,陕北明长城的龙洲古堡静静地躺在那里,在黄昏的夕照中,古朴而沧桑。
从明长城旁边穿过,一座水库镶嵌在长城身边,像一面光洁的镜子一样,宁静无波,四周被群山环绕,远远望去仿佛一个巨大的聚宝盆。
远处的山顶上,十几个风力发电的白色大风车在缓缓的转动着,难得的好景致。
车子开到一块巨大的红色石头跟前,这里已经是波浪谷了,向来是摄影爱好者钟情的地方,但还没有成为知名的景点,加上地处偏僻,到这里的游客很少。
红色的石头像泥石流一样,呈现出一种流水状、一圈圈、一坨坨、一弯弯的沟壑,像流动的水纹一般,让人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波浪谷是由数百万年的风、水和时间雕琢砂岩而成的奇妙世界,波浪谷的岩石的复杂层面,是由一亿五千万年前的侏罗纪就开始沉积的巨大沙丘组成。沙丘不断地被一层层浸渍了地下水的红沙所覆盖,天长日久,水中的矿物质把沙凝结成了砂岩,逐渐形成了层叠状的结构。
其实,波浪谷这种地貌在很多地方都存在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A国亚利桑那州北部朱红悬崖的破利亚峡谷,岩石上有着像波浪一样的纹路,被叫做“The ave”,而靖(J)边的波浪谷和亚利桑那州的有一定的区别,亚利桑那州的波浪谷在红色之间夹着白色线条,而靖(J)边的波浪谷则是以红色为主。
平滑的,雕塑感一般的砂岩以及岩石上流畅的纹路,创造了一种令人目眩的三维立体效果,让看着它的人,有种一切都在流动的错觉。
相比于繁华的大都市,楚阑更加偏爱这种独特的景致,而就目前看来,张大导演在这一方面和他十分地相似。
车子在闫家寨子停了下来,一行人扛着摄像机下了车,有几个路过的行人对他们侧目而望,但脸上并没有什么惊讶的神色,想来肯定是大批“前赴后继”的摄影发烧友的到来让他们见怪不怪了。
“这是我们第二个要拍摄的地方,路途有点艰难,吃不了苦的就留在车上。”张大导演目无表情地说了一句,意有所指。
不过,最后没有一个人落单。
黄土高原上的路和平坦的大都市水泥路自然是无法相比拟的,在砂岩上面行走,稍不留神就会被附在表皮上的红色细沙滑到。
沿着沟边一直往下走,慢慢地向着沟底走去,与其说是走,倒不如说是连溜带滑,脚底下根本就没有路,开始还能看到一点点泛白的小径,是羊儿走出来的,到后来,就完全看不到任何生物走过的踪迹了。
一路上,楚阑的摄像机都运转不停,朱红色一片的砂岩,被岁月的不断侵蚀雕琢,呈现出各型各态,有的像是潺潺的溪流,波纹迂回;有的像飘飞的云朵;有的像旋转的陀螺……自然是一个耐心十足又才情无双的工匠,舍得花上上万年甚至上亿年的心思,慢慢地雕刻出她心中的完美作品……
第86章【关中面食】
晚上投住在民宿,包括司机在内一共是十三个人,租用了五间紧挨着的村民房子。
晚餐也很简单,是这五户人家合起来弄了一桌子菜给他们,把四张放桌子拼凑在一起,在露天的地堂上,在月夜星空下开餐,也别有一番风味。
南方吃米,而北方食面,陕(SX)西人更是将面的做法发挥到极致,仅面条的种类就多达四五十种。面条,以各式各样的姿态,出现在陕(SX)西的食谱上。
不知道是不是张大导演吩咐的,摆在他们餐桌上的都是一碗碗的面食,有岐山臊子面、油泼辣子梆梆面、杨凌蘸水面以及卤ròu菠菜面,还有地道的陕(SX)西花馍和麻食。
岐山臊子面,相传就起源于周朝,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村民提供的臊子面是自己手工擀的面,用大刀切细,算是正宗的岐山臊子面了。
黑木耳,黄鸡蛋,绿韭菜,白豆腐以及用红辣椒翻炒的ròu丁,和面条盛装红彤彤的汤液里,各种颜色一应俱全,面条看上去很光亮,几乎是半透明的,细长筋道的面条浇上鲜香酸辣的臊子汤,那味道怎一个“赞”字了得。
吃着,又香又辣又过瘾。
在关中农村,每逢婚丧嫁娶,臊子面都是当仁不让的待客主食。在陕(SX)西人心目中,臊子面寄托着良好的希望和祝愿。
油泼辣子梆梆面是关中的传统风味面食,SX八大怪,其中“面条像裤带”就是指这种面。这弯弯曲曲巧妙幽默的“梆梆(biangbiang)”二字,何尝不是关中人心底宽长,有棱有角,大苦大乐的爽快精神的象征?
这种面,面筋软滑溜,捞一碗面到大老碗里,放上各种调料和干燥的辣椒面,然后将半铁勺烧焦的清油猛地往上一泼,立刻听到“呲啦”的声音。顿时,红艳的辣椒散发出强烈的浓香。“辣”刺激着味蕾,“香”滋润着喉头。
楚阑曾在一档纪录片里看过一个镜头,印象深刻:在一天辛苦劳作之后,捧着一碗香喷喷的梆梆面,蹲在自家门前,与乡邻们边聊边吃,这是关中农民最朴素最简单的快乐。
正是因为这个镜头,让楚阑在还没有尝试过梆梆面之前就已经甚有好感了,现在终于吃上了,而且还在乡味十足的寨子里,记忆中那种简单、满足而快乐的画面立刻显现了出来,胸腔里霎时间也被那种简单的美好感觉充盈着。
杨凌蘸水面,最大的特点是又长又宽,一根大约有五、六厘米宽,一米长。在饭馆的蘸水面基本都是论根卖,基本吃三、四根就可以吃得非常满足了,这足以看出陕(SX)西人的实在与厚道。
有一首诗是这样子说的,“面白薄筋光,汤汪蒜辣香,汤面分盆装,越嚼越觉香”,这“汤面分盆装”说的便是陕(SX)西知名的蘸水面。好的蘸水面要达到“薄”“筋”“光”,汤汁的味道也很讲究,汤内突出油泼生姜大蒜泥和油泼鲜红辣子,再加上鲜醋和炒熟的西红柿鸡蛋花,即使只是小尝一口汤,也会觉得香味满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