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爱上中文 > 李国文说三国演义.下,星落秋风 > 默认卷(ZC) 西蜀无大将

默认卷(ZC) 西蜀无大将

第九十二回(上):赵子龙力斩五将

赵子龙力战西凉大将,匹马单枪,往返冲突,如入无人之境。勇则勇矣,但七十岁的老将,还要披挂上阵,并不足以说明西蜀的实力强悍,而是证明国势之下滑,军备之不逮。尽管他自告奋勇,尽管他情不自禁,尽管他自不量力,尽管他欲罢不能,但从中国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爱心肠,让这样一位老战士上阵,也是不人道的。曹操诗云:“神龟虽寿,犹有竟时。”对英雄来说,时光是最无情的摧折。凡昨天的光华,一旦成为人们的回忆,便是他离尽头不远的日子了。

赵子龙比之张飞,多一层沉稳,比之关羽,多一分周全,比之刘备,则多一种政治头脑。终身沙场,屡战不败。仅这生前最后一仗未能克敌报捷,但他却是安全撤退,而且将所有赏赐,都分与士卒,这是《三国演义》中不多见的一位完整的人物。老将之马革裹尸精神,让人动容,蜀军之乏人接棒窘境,令人扼腕。一个太完美的人,往往自视甚高,一个太自我欣赏的人,往往不大关心周围的风景,一个基本上是圣贤的人,大家除了追随外,无须乎努力,这就是诸葛亮累死自己,同时害死众人的人才路线和干部政策。

所以,在《后出师表》中,诸葛亮诉苦:“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于是剩下来的能够领兵作战的指挥员,便弥足珍贵。如果不趁着他们还打得动仗的时候,犁庭扫穴,再现雄威,等着他们解甲归田以后,面临强敌,这个国家该如何应对?这也是他必须要打仗的一个理由,也让大家觉得他之急于北伐,是有一定道理的。

战争,从来都是国力的比拼。人力,是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打仗,不可能不死人,这是必须付出的代价。蜀如此,魏和吴亦如此,但为什么独有蜀汉沦落到“西蜀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地步,却不见魏和吴有同样的战略恐慌?战争,对人类来说,是罪恶,但战争,对这个世界来说,常是能量的一次释放,科学的一次进步,人才的一次爆发,思想的一次提升。所以,老一代将星的陨落,必然也伴随着新一代战神的出现。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他的对手,先为魏文帝曹丕,接位时34岁,逝世时40岁,三次伐吴,虽败而将星踊跃。后为魏明帝曹叡,接位时22岁,逝世时35岁。《三国志》称:“蜀大将诸葛亮寇边,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吏民叛应亮。遣大将军曹真都督关右,并进兵。右将军张郃击亮于街亭,大破之。亮败走,三郡平……十二月,诸葛亮围陈仓,曹真遣将军费曜等拒之。”《魏书》曰:“是时朝臣未知计所出,帝曰:‘亮阻山为固,今者自来,既合兵书致人之术;且亮贪三郡,知进而不知退,今因此时,破亮必也。’乃部勒兵马步骑五万拒亮。”曹真、张郃,自不必说了,费曜、郝昭,甚至连正史《三国志·魏书》里,都未列传,而郝昭,不过一个杂号将军,竟能固守陈仓,与诸葛亮相拒二十余日,直至曹真援军来救。

那时的诸葛亮,已经快50岁了,竟拿不下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郝昭,看到敌方人才济济,层出不穷,而自己却不得不忧虑“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真是太痛苦了。

这就是他在《后出师表》里的“此臣之未解五也”。他真的不知道,问题出在他身上,诸葛亮一辈子,只相信他倚重的人,只使用他信任的人,只提拔他看中的人,只重视他欣赏的人,所以,他不可能擢拔无名之辈登上高位施展其才能,也不可能发现英雄豪杰,授以兵权驰骋于沙场。他太拘束,他太谨慎,他太偏执,他太自我,因此他不能不想到,这些能供他驱使的战将,数年以后,损失三分之二,那时他老人家孤家寡人一个,怎么匡复汉室?怎么收复中原?

可眼前放着一个在军事上绝不弱于他的魏延,硬是看不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