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爱上中文 > 李国文说三国演义.下,星落秋风 > 默认卷(ZC) 北定中原,不亦难乎

默认卷(ZC) 北定中原,不亦难乎

第九十五回(下):武侯弹琴退仲达

近人吕思勉认为,“诸葛亮不用魏延之计,实在是可惜的”。但诸葛亮的五次北伐,第一次227年至228年,街亭之战;第二次228年,陈仓之战;第三次229年,武都、阴平之战;第四次231年,上邽之战;第五次234年,郿县之战,虽然败多胜少,但对司马懿来说,碰上这样强大的对手,也只能做到自守而已。魏吞吃不了蜀,蜀却能蚕食魏。不过,诸葛亮吃够了粮食不继、转运艰难之苦头,第五次北伐,实施军垦屯田政策,兵农丁壮,逼近渭水。如果不是病重逝于五丈原的话,未来的形势,恐怕未必如司马懿所想象的,会只是一种坐以待毙的局面。

吕思勉还认为,正史《三国志》载诸葛亮伐魏,总不胜利,《晋书》更说诸葛亮每战辄败。因为著述者均为魏晋人故。他说,吴大鸿胪张俨,是当时的三国史家,在他所著的《默记》里,认为:“仲达之才,减于孔明……土地广狭,人马多少,未可偏恃也。”应该是属于公道的结论。

渭桥之败,是诸葛亮一生的转折点,从此,一步步朝死亡走去。清人王鸣盛《十七史商榷》说:“孔明年亦仅五十四。马超四十七。庞统三十六。法正四十五。黄忠传言其勇冠三军,而名望不高,则年亦必尚未老,乃先主为汉中王之明年即卒。赵云卒于建兴七年,恐亦不过五十。惟空虚无实之许靖,年逾七十耳。天欲废汉,人不能兴矣!”老天不假以永年,也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战争,固然是实力的较量,其实,也是指挥员智力的较量。因为任何一场战争,既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无序运行的过程,更是一个谁也无法知晓结局的相当茫然的过程。上方谷这一战,司马懿贸贸然行事,说明这位统帅要弱孔明一筹。积小胜利未必得到大胜利,同样,受小挫折未必就会是大挫折。将欲取之,必先予之,诸葛亮只不过使其多些茫然罢了。

诸葛亮是个伟人,是个接近于完人的人,这也就使他产生了太多的自信。拥有太多自信的人,便自视甚高,而不大把别人放在眼里。由于缺乏群众观点,肯定事必躬亲,而不愿假手于人。诸葛亮治蜀,多用平实之才,守成有余,开拓不力,而恃才狂放,倚武倨傲者,往往被搁置摈弃。蜀中干部,青黄不接,他不是不知道,也不是不着急,他努力物色人才,确也是事实。但他的用人标准,较之曹操不但拘谨,而且偏执,因而不可能有出色的人物出现,这也是大树下不长青草的定律。他一人把阳光都吸收了,小草自然就恹恹地无生气了。因此,蜀之后继无人,诸葛亮是不能辞其咎的。一辈子所看中的这两个内定接班人,姜维说得过去,马谡看走了眼,一得一失,只能打五十分,是不及格的;曹操在这方面,他所拔擢的文臣武将,无一不是建功立业,勋绩卓著。包括他使用之而并不信任的司马懿,也能把诸葛亮打得招架不住,不得不走空城计这步险棋。

王夫之认为,孔明直到最后一刻,“谆谆然取桑田粟帛,竭底蕴以告”,这种自明心迹的做法,实际上表明襟怀坦白的他,“无求于当世”。所以他对于“关张不审,挟兵故旧以妒其登庸”,“先主之疑,盖终身而不释”,“嗣子之童昏,内而百揆,外而六军,不避嫌疑而持之固”者,就是他在这危疑中自信自奉的“孤幽之忠贞”。王夫之感叹:“而欲北定中原,复已亡之社稷也,不亦难乎?”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