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回(下):袭陈仓武侯取胜
诸葛亮第二次北伐,以数万之众,进攻陈仓,魏军守城者为郝昭,率部千余人,进行了一场殊死战,诸葛亮竟然攻不下。最后因己方粮秣不继,加之敌方援军即至,遂退军。很快,诸葛亮进行第三次北伐,率魏军者为郭淮,那也是个不弱的对手,诸葛亮胜,得武都、阴平。接下来是第四次北伐,魏明帝曹叡认为与蜀交手,只有靠司马懿了。委任他主事西方,这是诸葛亮和司马懿首次接触,蜀军不但割了陇上的麦子,还在木门谷万箭齐下,射死魏军大将张郃。蜀虽胜,魏亦不大败。以后的魏蜀之战,就出现一种奇妙的格局。诸葛亮当然想打赢司马懿,但就是不能彻底打赢,天不与人便,纵有神机妙算,这硬骨头他也难啃。司马懿未必能打得赢诸葛亮,也不能说他绝对打不赢,可他好像在心理怯了几分,即使赢了,也适可而止。所以,这两位沙场老手,相峙数年,互有胜负。胜者只是小胜,败者亦无大败。这就是司马懿的了不起了。
他要是把诸葛亮干净彻底消灭的话,本来对其极不信任的曹魏当局,还要他做什么用?司马懿真正要打败的是曹氏父子,真正图谋的是曹魏江山,所以,诸葛亮病死五丈原,他是真伤心,而非假惺惺。唐太宗李世民在《晋书》里,对他评价不高:“天子在外,内起甲兵,陵土未干,遽相诛戮,贞臣之体,宁若此乎!夫征讨之策,岂东智而西愚?辅佐之心,何前忠而后乱?故晋明掩面,耻欺伪以成功;石勒肆言,笑奸回以定业。古人有云:‘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可不谓然乎!”
司马懿的韬晦隐忍,后发制人,在三国人物中,无人能敌。
司马懿和诸葛亮的不同之处,是他要对付的敌手和潜在敌手,更多一些。
刘禅称诸葛亮为相父,言听计从,曹叡视司马懿不过是老臣之一,并不十分信任。诸葛亮在西蜀,几无一人可与之埒等。而在洛阳朝中,曹真、曹休、夏侯楙这些近亲,权势很高,陈群、华歆、王朗这些重臣,地位不弱,都与司马懿不相上下,并对他深怀戒心。刘备托孤时,要他的儿子对诸葛亮以父事之,而曹操早留下了“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付以兵权,久必为国家大祸”的评语。
因此,诸葛亮只有一个敌人,即曹魏,只有一个念头,即北伐,而且也只有一个手段,即诉诸武力。司马懿则不同了,他知道魏之患在蜀而不在吴,防蜀甚于防吴,但从曹丕起,攻吴之心重于攻蜀。他知道魏强蜀弱,坚守不出,以逸待劳,则蜀必败,但朝野上下,势骄焰盛,务求必克。他知道功高不仅震主,也会引起同僚警惧,适度退让,以免锋芒过露,但又不能使人认为他不是举足轻重的力量。为此,让曹真尝一下诸葛亮的苦头,败下阵来,也未必不是司马懿极想看到的一个难得的称心场面。
曹真是嫡系部队中比较出色的将领,战功卓著,曹丕死后,曹叡继位,迁大将军。率部出征,能与将士同劳苦,军赏不足,辄以家财班赐,士卒皆愿为用。看司马懿与他在战场之上,赌这样的东道,一方面表现出两员大将在智力上的差异,判断上的高低,一方面也表现司马懿和曹真尚有和谐的关系,平等的交往。而曹真死后,他的儿子曹爽,与司马懿同受顾命,这个绝对的败类,将他父亲对司马懿的那点敬畏之心,置之脑后,被几个浮浪子弟包围,要搬开司马宣王这块石头,结果不是砸了自己的脚,而是脑袋。所以曹真与司马懿之打赌,真是输到了家。
即使司马懿到了环视天下,无一劲敌的时候,他还是不敢丝毫怠慢地对付草包曹爽,竟然,装聋作哑,做糊涂颠倒状,以麻痹那位公子哥和那些纨绔子弟,显然,这是他一贯的小心谨慎,一是他需要得以收拾对手的借口和契机,一是他需要得以动手的舆论和气氛,其实后者,说穿了,只是司马懿等待大家眼看那些新贵,闹得实在不成样子,两害相权取其轻,而倾向于他时,那就该出手了。
《三国志·曹爽传》:“(正始)十年(249)正月,车驾朝高平陵,爽兄弟皆从。宣王部勒兵马,先据武库,遂出屯洛水浮桥。”“于是收爽、羲、训、晏、飏、谧、轨、胜、范、当等,皆伏诛,夷三族。”
在拳术场上,有真本事的人,并不急于亮招。等一等,看一看,让那些初出茅庐,心急如火,按捺不住的人,先跳出来出击。这种由他人动手试探对方的火力侦察,对自己的正式出场,肯定是十分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