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爱上中文 > 李国文说三国演义.下,星落秋风 > 默认卷(ZC) 锦囊里藏着祸根

默认卷(ZC) 锦囊里藏着祸根

第一百五回(上):武侯预伏锦囊计

正史上从未明确魏延存有反意之说。脑后反骨,当然是小说家的演义。

诸葛亮死后,魏延烧绝栈道,引兵拦路,是由于权力再分配的矛盾引发起来的一场内乱而已。通常都是这样的,成则为王,败则为寇,因为杨仪有深恨魏延的诸葛亮的密嘱在手,加之蒋琬、费祎这班文官们的支持,害怕魏延成事,必左右国家,必霸凌政府。以及马岱、姜维等绝非魏延对手的武将们对于魏延的排斥,遂取得了胜利,于是很自然地将魏延定为万古不齿的叛乱分子。若是魏延成功了,那么绑在耻辱柱上的,将是杨仪无疑。

而诸葛亮信任并授以锦囊计的杨仪,倒确是有过投魏的打算。《三国志》载他而后说过的一段话:“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他因这句话,被费祎密报了,削职为民。魏延和杨仪两败俱伤,而蒋琬、费祎,这班才质平平的人,得以安安稳稳地当官。在中国政权机构中,这种庸人集团常占统治地位,虽正经本领不大,但搞动作,除劲敌,确保自身安全,却是蛮在行的。而他们之所以能存在,并维持国家机器运作,就因为最高统治者,也是凡庸之辈的缘故。诸葛亮从来不用恃才傲物之人,而喜用平庸听话之辈,所以魏延在孔明眼里,从来被视作陌路之人。

如果认为魏延真怀反心的话,完全可以仿效夏侯霸举军投降,这正是司马懿求之不得的。而这对他并非难事,襄阳他倒戈过,长沙他献城过,他之所以没有这样做,正如《三国志》称:“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说实在的,如非诸葛亮的特别反对,论军功,论武艺,论他曾与赵、马、黄齐名过的身份,论他曾被刘备重用为汉中太守的地位,是理所当然地接替诸葛亮领导北伐的人选。“古来材大难为用”,或许是其终身未能被诸葛亮诚心容纳的原因吧?

诸葛亮实在太忌畏他了,六出祁山的失败,更证明了魏延的出子午谷径取两京的战略计划之否定,不作任何考虑,便胎死腹中,是没有道理的。诸葛亮怕自己死后,魏延旧话重提,更怕他万一成功,这是他最害怕的,所以才采取这些措施。

魏延之乱,纯系诸葛亮所致。本来,嫉妒,人性之常,圣贤难免,有一点点,不太损及他人,也许无伤大雅。人类社会,竞争发展,若是连一点点嫉妒之心也没有,还会有长进吗?不过,嫉妒多了,多得可怕,那肯定很恐怖。《三国演义》这部民间文学的杰作,神化关云长,圣化诸葛亮,达到了极致。我们要是平视过去,既非神,也非圣,把他们看成人,也就觉得这一切,其实都是人性之常。不过,诸葛亮如此算计魏延,确实有些过分。

《三国志》记载的原话是:“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亮适卒,秘不发丧,仪令祎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因与祎共作行留部分,令祎手书与己连名,告下诸将。祎绐延曰:‘当为君还解杨长史,长史文吏,稀更军事,必不违命也。’祎出门驰马而去,延寻悔,追之已不及矣。”

六出祁山却未得寸土的诸葛亮在五丈原疲愧交加,病势沉重。然而在其撒手人寰之际,却给长史杨仪、将军魏延留下了一道极具歧义的政治遗嘱。这道遗嘱在杨仪看来,是要自己与费祎、姜维总领三军,退还汉中;在魏延看来,则又认为诸葛亮这是默许自己拥兵自重,可以继续独立北伐。一句“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的军令,遂使本就素有嫌隙的杨、魏二人矛盾激化,终至大打出手。最后,魏延被蜀汉文官集团蔑以“谋反”,为马岱所杀,而杨仪也在不久后被罢官夺爵,愤懑自尽。

诸葛亮死后的这场内乱,自毁长城,更加剧了蜀汉的生存危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