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回(上):丁奉雪中奋短兵
唐人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诗:“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所谓金陵王气,恐怕就是始自这位吴大帝。
汉献帝建安十六年(211),吴主孙权自京口(镇江)徙治秣陵,翌年筑石头城,称建业;吴大帝黄龙元年(229),又自武昌徙都于此,开始南京为六朝古都的第一朝。在三国魏、蜀、吴三主中,曹操没当过一天皇帝,刘备只可怜巴巴地过了两年皇帝瘾,倒是孙权在南京,当了23年皇帝,享年71岁。按当时的平均年龄偏低的情况比较,他算是超长寿的国君了。孙权在三国领袖人物中,死在曹操、刘备、诸葛亮以后,较之曹操66岁、刘备63岁、诸葛亮54岁,是活得最长久者。比起曹丕死时40岁,曹叡死时34岁,算是长寿之君了。
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里,谈到宋以前的五位高龄帝王,分别为汉武帝刘彻(70岁)、吴大帝孙权(71岁)、梁武帝萧衍(86岁)、唐高祖李渊(70岁)和唐玄宗李隆基(78岁),都活到了比较高的年龄,可以称得上是帝王中的老寿星了。但洪迈对这五位长寿皇帝,是很不以为然的,他说:“即此五君而论之,梁武召侯景之祸,幽辱告终,旋以亡国。玄宗身致大乱,播迁失意,饮恨而没。享祚久长,翻以为害,固已不足言。汉武末年,巫蛊事起,自皇太子、公主、皇孙皆不得其死,悲伤愁沮,群臣上寿,拒不举觞,以天下事付之八岁儿。吴大帝废太子和,杀爱子鲁王霸。唐高祖以秦王之故,两子十孙同日并命,不得已而禅位,其方寸为如何?”洪迈说:“然则五君者虽有崇高之位,享耄耋之年,竟何益哉?”言下之意,这几位皇帝活这么长久,其实是老而不死,遗祸后人,究竟有什么用处呢?但平心而论,这几位倒都曾经是英年有为之君,都曾经有其历史上光辉的一面。譬如,孙权在魏、蜀、吴三国争雄中,是个头角峥嵘的领袖人物。周瑜在赤壁之战中打败曹操,陆逊在彝陵之战中打败刘备,都是和孙权的英明决断、果敢行事分不开的,他能踞有江东一隅五十二年,“国险而民附”,南辟疆土,北御强敌,碧眼儿的英武,连曹操都佩服得恨不能生这样一个儿子。
但他到了晚年,宠信非人,流放良臣,后宫纷争,嫡庶疑贰,所有他在清醒时决不干的事,现在干得比谁都厉害。用吕壹则排陷无辜,信陆逊却被谗而死,疑诸葛恪使其总揽一切,立后立子以致播乱宫廷,遗患不已。这些中国历朝历代的老年政治的现象,在吴国都出现了。
他自己也明白:“子弟不睦,臣下分部,将有袁氏之败,为天下笑!”然而,他还是废和立亮。他嫌诸葛恪刚愎自用,却遗命辅主。这一切都在表明他由清醒走向昏聩,由振作走向没落,由建设这个政权走向毁灭这个政权。
由于魏、蜀持续近十年的战争,江东得以减轻压力,暂处局外,又加之有长江天险和陆逊等将帅主军,孙权得以偏安一隅。于是,他活着的时候,这些矛盾虽然暴露,但不至于酿成灭国之祸,等到他一死,内乱必起,自然是国无宁日了。而且,他不像刘备,有一个完全可以信赖,可以托孤的诸葛亮,放心而去见他的关羽、张飞贤弟。也不像曹操,儿子曹丕早已经羽翼丰满,留下的顾命大臣,如曹洪、陈群、贾诩、司马懿,也足可以闭上眼睛。孙权在死了太子登,废了太子和以后,眼看要接位的太子亮才九岁,实在太幼小了些,只好把国家大事,托付给他并不太想托付的诸葛恪了。
“暨臻末年,弥以滋甚。”《三国志》这个评语正是说明了孙权到了晚年,这位曾经英明过的吴大帝,逐渐走向他辉煌的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