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爱上中文 > 李国文说三国演义.下,星落秋风 > 默认卷(ZC) 三国群英会的后起之秀

默认卷(ZC) 三国群英会的后起之秀

第一百十一回(上):邓士载智败姜伯约

乱世出英雄,是有其一定道理的。

并不是上天安排,英雄多生于乱世,而是乱世能创造更多的磨炼机会,偶然性大于必然性,可以脱颖而出的机遇,也就来得多些。相反,太平盛世,按部就班,长幼有序,循规蹈矩,必然性大于偶然性,英雄就不大容易找到用武之地。所以,在中国历史上,由治到乱,或者,由乱到治的过程,总是人才容易出头的时期。刘、关、张三人,要不是赶上天下大乱,还不是操旧业老死牖下?

东汉末年,黄巾起事,天下大乱,于是干戈四起,烽火不止,此其时也,诸侯蜂拥而动,豪杰不安于位,自是风云变色,群英际会,各显才能,奔逐天下的良机。董卓、吕布;曹操、刘备;袁氏兄弟和十八路诸侯,以及江东孙氏父子昆仲,喷涌而出,驰骋沙场,刀光剑影,不可一世。二十多年厮杀较量,弱者转强,强者势弱,成则为王,败则为寇,终于鼎立成型,演义三国。这其中更有关羽、张飞、赵云;鲁肃、周瑜、吕蒙;张辽、张郃、于禁等武将,诸葛亮、庞统;荀彧、荀攸、贾诩;张昭、顾雍等文臣,亮相舞台,千姿百态,人才济济,群星璀璨,正是这一番热闹,演绎出精彩千古的三国群英会。

等到魏、吴、蜀立国称帝以后,基本步入正轨,虽然还有司马懿、陆逊这类杰出人物出现于国与国之较量中,但叱咤风云者,已寥若晨星矣!到了三国末期,也就只有姜维的好战求胜、死不瞑目,邓艾的死拼硬打、不屈不挠,钟会的变生不测、走险行事,还算差强人意,各展风采。至于魏之司马昭那一肚子阴谋诡计、吴之诸葛恪满脑子个人英雄主义,则是更等而下之了。

这也可以说明人才成长的一个总规律,战争——当然还要包括政治、军事、经济,各式各样的厮杀较量——才是启动才智产生链式反应的最有效的引爆器。

《三国演义》这部书的开始阶段,黄巾首领,各路诸侯,西凉军阀,盗寇蟊贼,都是些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或出身于草莽的武夫,或应名为豪门的草包。他们的仗,打得不可开交,但也打得一塌糊涂。其中,唯曹操,一个能为《孙子兵法》进行注释的统帅,其战争智商当为最高者。现在,《三国演义》这部书接近尾声,姜维、邓艾,还有即将出场的钟会,显然要比当年那些驰骋于沙场上的将领,高明得多,成熟得多。不过,指挥员会变,战争的规律不会变,决定战争胜负的强弱规律不会变,虽然弱者有可能胜了强,强者有可能输于弱,但魏强蜀弱的形势,也就制约着姜维的能动性,攻和守,进和退,很大程度上操之于邓艾,弄不清楚这个现实,便要吃大亏了。

后起之秀姜维,还是值得一赞,虽然他败在了邓艾、钟会手下,但那是蜀弱于魏的必败结果,而从姜、邓、钟三个人的才智、机辨、应变、远识等诸多能力考量,姜维并不弱于邓艾、钟会,因为从结局来看,作为胜利者的邓艾、钟会,实际最后还是死在姜维手里。诸葛亮一生看错过许多人,独有这个姜维,是他看准了的。而诸葛亮看准了他,正是他成为诸葛亮第二的可能。正因为他承担的这个宿命,也就注定他与诸葛亮一样,必是保蜀不成、兴汉更不成的悲剧人物。

若是看他佯降钟会,陷死邓艾,诛杀魏官,续命蜀汉,只差一点点就能侥幸成功,不成功也可大乱一阵的行险之道,说明他本可不必非走诸葛亮失败的路,而营造他个人风格的。这说明,姜维并非绝对的诸葛亮第二,他能变,也会变,要是没有费祎掣肘在前,要是没有黄皓蛊惑于后,也许蜀汉出现另外一种局面,并非没有可能。若果如裴松之驳孙盛之诬姜:“(钟)会欲尽坑魏将以举大事,授维重兵,使为前驱。若令魏将皆死,兵事在维手,杀会复蜀,不为难矣。夫功成理外,然后为奇,不可以事有差牙,而抑谓不然。设使田单之计,邂逅不会,复可谓之愚暗哉!”

历史犹如一辆装载过重的拖车,常常在转弯时一不小心而倾覆,姜维要是如愿,尽坑魏将,司马昭溃退,估计《三国演义》变为《两国演义》,又要顺延若干时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