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爱上中文 > 李国文说三国演义.下,星落秋风 > 默认卷(ZC) 宦官之祸

默认卷(ZC) 宦官之祸

第一百十五回(下):托屯田姜维避祸

在《三国演义》开头,我们看到了张让、赵忠、夏恽、郭胜等十常侍,到了这部小说的结尾部分,猥琐的小人黄皓,又出现在我们眼前,真是很倒胃口。

在《三国志》中,黄皓的传附在董允的传后,其来源,语焉不详,其劣迹,早期也无非“便辟佞慧,构间浸润”。直到董允死后,与侍中陈祗互为表里,才“总揽朝政,操弄威柄”。估计此人肯定不入诸葛亮的法眼,在《出师表》中的这一句,“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显然是有针对性的。大概诸葛亮还在位时,黄皓就很受刘禅青睐,否则刘禅的相父,绝不会无所指地对他进行告诫。而且还给他安排了一个大管家,“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所以,董“允常上则正色匡主,下则数责于皓,皓畏允,不敢为非。终允之世,皓位不过黄门丞”。这让刘禅很恼火。

“初,维以羁旅依汉,身受重任,兴兵累年,功绩不立。黄皓用事于中,与右大将军阎宇亲善,阴欲废维树宇。维知之,言于汉主曰:‘皓奸巧专恣,将败国家,请杀之!’汉主曰:‘皓趋走小臣耳,往董允每切齿,吾常恨之,君何足介意!’维见皓枝附叶连,惧于失言,逊辞而出,汉主敕皓诣维陈谢。维由是自疑惧,返自洮阳,因求种麦沓中,不敢归成都。”

从阿斗嘴里说出来的“吾常恨之”,说明这个弱智是多么咬牙切齿地恨董允了。

董允死于蜀汉后主延熙九年(246),直到蜀亡(263),黄皓作恶将近二十年,祸害蜀汉至深,但时人以及后人,都痛恨这个宦官,却较少谴责宠信黄皓的刘禅,这是很奇怪的逻辑,狗咬人,可恶,而豢养这条恶狗的人,不更可恶吗?最可笑者,那位中了头奖而得了晕眩症的将军邓艾,进了成都以后,成为占领军总司令,一时兴起,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竟然也要参加到打狗行列之中。《资治通鉴》魏纪十载:“艾闻黄皓奸险,收闭,将杀之,皓赂艾左右,卒以得免。”

其实,黄皓对蜀之亡,是起到催死作用的罪人。蜀汉后主景耀六年(263),魏大举伐蜀,钟会在关中集结部队,姜维得悉情报以后,上书刘禅在关键地区,充实兵力,加强战备。黄皓迷信巫术,说魏军不会进攻,遂寝其事,满朝文武,概不预知,直到兵临城下,这个弱智被谯周连蒙带唬,不得不“面缚舆榇”投降邓艾。

历代封建王朝,为帝王者一旦被宦官玩转于股掌之上,成为予取予弃的玩偶,这个王朝也会随之覆亡。东汉后期如此,蜀汉后期也不能不如此。宦官之可畏可怕,就在于他们以唯唯诺诺的谦卑姿态,讨好主子,以低三下四的绵软身段,固宠求荣;以心领神会的马屁哲学,拓展实力,以言听计从的奴才精神,坐大成势;以混淆视听的蒙蔽手段,插足权力,以挑拨离间的卑鄙伎俩,干预朝政;以严酷刻毒的报复心理,左右大局;以欲壑难填的贪得无厌,影响决策。

于是,阿斗走上“乐不思蜀”之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