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爱上中文 > 李国文说三国演义.下,星落秋风 > 默认卷(ZC) 蜀败的必然

默认卷(ZC) 蜀败的必然

第一百十七回(上):邓士载偷度阴平

蜀之亡,原因很多,穷兵黩武是其中之一。

兵者,凶器也。国家强,慎战,国家弱,则尤其不能依靠战争解决问题。从公元228年起至234年,诸葛亮五出祁山(《三国演义》说六出),从公元238年到262年,姜维进行了十一次北伐,经过这样长达三十四年被讽之曰“浪战”的频繁出兵,遂将国力消耗殆尽。有人认为,只有诸葛亮和姜维这种以攻代守的战略,才能保证蜀汉的安全无虞。这类一家之言,缺乏说服力,在世界战争史上,还没有一个弱国以出击代替防守而获得成功的例证。

据《三国志》:“文王以蜀大将姜维屡扰边陲,料蜀国小民疲,资力单竭,欲大举图蜀。惟会亦以为蜀可取,豫共筹度地形,考论事势。景元三年冬,以会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诸军事。文王敕青、徐、兖、豫、荆、扬诸州,并使作船,又令唐咨作浮海大船,外为将伐吴者。四年秋,乃下诏使邓艾、诸葛绪各统诸军三万余人,艾趣甘松、沓中连缀维,绪趣武街、桥头绝维归路。会统十余万众,分从斜谷、骆谷入。”

这就是说,司马昭大举伐蜀,钟会统军十余万(一说十二万),邓艾三万多,诸葛绪不足三万,总共不到二十万,实际能投入战斗者,当大大小于此数。蜀之军力,约十万,其中主力部队约六万,姜维、廖化、张翼、董厥分率驻汉中、剑阁,而诸葛瞻则率余部守绵竹。邓艾率部自阴平道行七百里无人之地,然后翻山越岭,拿下江油,假设兵员毫无缺损,其数也就是三万,何况实际兵力,只有疲惫不堪的两万人。诸葛亮之子诸葛瞻,草包,竟不据险以守,而任敌通过关隘要寨,拟在平原聚而歼之,他以为他率领的蜀军,人多势众,哪知这些多为本土人的蜀军,大势至此,无心恋战,他们的战斗力,哪里敌得住刚从死亡征途过来的邓艾部队,结果,绵竹大败,刘禅投降。

蜀弱于魏,蜀打不赢魏,是肯定的;魏强于蜀,魏就一定征服蜀,则未必是肯定的。吴弱于魏,吴恃长江天险,尽管吴内部之乱甚于蜀,还能挺到公元280年,为什么蜀就不能倚秦岭之险,恃蜀道之难,多坚持数年呢?尽管蜀打不赢魏,尽管早晚要被魏吞掉,但只要能坚守三年五年,十年八年,让魏国不胜其烦,也就很了不起了。

为什么蜀一定应该成功,为什么蜀一定应该打赢呢?这就是《三国演义》制造的错觉。认为蜀是正宗,理所应当如此,期望值过高,所以蜀之败,读者在感情上有些接受不了。

其实,蜀败是必然的,而第一个倒下,也是必然,因为,魏和吴都是打过大仗,下过大本,才拥有如许名正言顺的江山。蜀则不然,小本买卖,连蒙带唬,才得到荆、益两州地盘,注定是个小角色,偏要担纲当主演,这也是刘备、诸葛亮打起绍汉旗帜的原因。只有这面旗帜,他们才借荆州,进益州,这样,可以心安理得地待在这里。但这些人,至死也没弄明白,假戏是不可以真做的,绍汉,是一则虚假广告,当然大家心里都明白,所以偶尔出一次祁山,做个样子打一仗,也未尝不可,表明自己是绍汉复国的嫡系正统。问题在于刘备、诸葛亮,还有姜维,入戏太深,以复汉为己任,以灭曹为天职,总想如刘秀那样重续香火,名垂青史。出发点一错,便一错再错,直到不可收拾。

《晋书·李特传》曰:“元康中,氐齐万年反,关西扰乱,频岁大饥,百姓乃流移就谷,相与入汉川者数万家。特随流人将入于蜀,至剑阁,箕踞太息,顾眄险阻曰:‘刘禅有如此之地而面缚于人,岂非庸才邪!’同移者阎武、赵肃、李远、任回等咸叹异之。”

巴氐人李特,一个流民领袖,晋惠帝元康六年(296),就食入川以后,遂起事,为十六国成汉政权的奠基人,晋惠帝太安二年(303)战死后,晋惠帝永安元年(304)其子李雄自称成都王,晋惠帝永兴三年(306)称帝,国号成,都成都,史称在位三十年,刑宽政和,息战养民。东晋成帝咸康四年(338),李雄的侄子李寿自立为帝,国号汉,东晋穆帝永和三年(347),为桓温所灭。其间,西晋讨伐过,东晋讨伐过,同样作为外来者,统治天府之国,成汉政权存世四十六年,比蜀汉政权(221—263)还要多四年。这说明,在四川盆地,据险自守,是有可能的。“邓士载偷渡阴平”所以成功,只是因为蜀汉实在太腐败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