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爱上中文 > 李国文说三国演义.下,星落秋风 > 默认卷(ZC) 中国人命运的微缩篇章

默认卷(ZC) 中国人命运的微缩篇章

第一百二十回(下):降孙皓三分归一统

《三国演义》至此,落下帷幕。

在蜀汉降晋以后十七年,晋大举伐吴。唐人刘禹锡《西塞山怀古》曰:“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如果不是因为选嗣、封王、平叛、敉乱,以及实力不济,这一仗,司马炎早就下手了。内有反对派,如贾充,外有强对手,如陆抗,一拖,就是十七年。是杜预上“破竹论”,说陛下不趁着昏主孙皓在位时打,换一个英明的主子,想打也打不了,这话让司马炎警醒,遂开始征吴之役。

“却说晋将王濬,扬帆而行,过三山,舟师曰:‘风波甚急,船不能行;且待风势少息行之。’濬大怒,拔剑叱之曰:‘吾目下欲取石头城,何言住耶!’遂擂鼓大进。吴将张象引从军请降。濬曰:‘若是真降,便为前部立功。’象回本船,直至石头城下,叫开城门,接入晋兵。孙皓闻晋兵已入城,欲自刎。中书令胡冲、光禄勋薛莹奏曰:‘陛下何不效安乐公刘禅乎?’皓从之,亦舆榇自缚,率诸文武,诣王濬军前归降。濬释其缚,焚其榇,以王礼待之。于是东吴四州,四十三郡,三百一十三县,户口五十二万三千,官吏三万二千,兵二十三万,男女老幼二百三十万,米谷二百八十万斛,舟船五千余艘,后宫五千余人,皆归大晋。大事已定,出榜安民,尽封府库仓廪。”

分久必合,三国终成一统。《三国演义》第一回,虽然开宗明义——“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八个大字,但综观三国群雄,在这一百年里,打来打去,没完没了,形同水火,不共戴天,其总方向倒都不约而同地追求统一,反对分裂。

这部历史小说,从刘、关、张桃园结义开始,在崇高的感情外衣掩盖下的本非良善的结契,到最后邓艾、钟会的二士争功,死于非命为止,贯彻始终的无不是人性恶的表演。但你会奇怪,无论曹操也好,刘备也好,孙权也好,恶,推动着“合久必分”,同样是恶,又促进了“分久必合”。为什么没有一位安于分茅裂土、坐享诸侯的局面,而拼命想把对方吃掉,以一统天下呢?因为这种认为分是暂时的,不正常的,而合是恒久的,正常的统一国家观,始终是全体中国人的信念,也是大多数中国人(除汉奸、卖国贼、分裂分子外),都会坚守的民族大义。这也许是当下的中国读者,捧着这部古典文学作品时,一点最起码的认知吧!

从东汉末年黄巾之乱(184)起,到孙皓降晋(280)的九十六年的三国分裂,至此西晋司马炎出现短暂的统一。不过,晋武帝还未闭眼,八王之乱即起,一乱十六年,随后就是十六国,南北朝,三百多年,直到隋,再度一统天下,这期间,近人钱穆说,真正太平的日子,“严格言之,不到十五年,放宽言之,亦只有三十余年,不到全时期十分之一”。中国人遭受分裂之苦,无过于中世纪这段黑暗岁月。

甚至到结束这部小说时的最后一个暴君,那个残酷的孙皓,是如何令人发指地倒行逆施、祸国殃民,再返回本书第一回汉末那个战乱频仍,民不聊生,陈尸遍野,饿殍千里的年代,在这几乎是中国人命运的微缩篇章里,基本上就是数千年中国封建社会的铁血写照。中国人从公元1世纪(甚至纪元前)到20世纪的生存奋斗,何其艰难,何其险绝,然而,中华文明始终得以赓续传承,不绝如缕,中国人的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在21世纪的发扬光大,还不正是期待中事吗?

全书最后,有长篇古风一篇,其中“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两句,值得玩味:前句为辩证法,是历史前进的必然,也是人类发展的必然,看到明天,展望未来,是无可异议的;后者含宿命论,就未必一概如此了。努力奋斗,克服困难,脚踏实地,夙夜匪懈,总能寻找到自己的生存之路,不存在千古不变的定式。时代列车滚滚向前,中国人在改变着自己的同时,也在创造着伟大的中华历史新一页。所以,登高望远,好,是一定的,更好,是必然的。

这种前进的总趋势,是谁也阻挡不了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