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回(上):诸葛亮痛哭庞统
庞统之死,打乱了刘备、诸葛亮的全部战略部署。
当时,东线荆州是根据地,虽处于曹操、孙权夹击的境况,但诸葛亮和关、张、赵坐镇,只要联吴抗曹的策略运用得当,保持相对稳定是有可能的。西线益州是待开辟的新区,刘备率黄忠、魏延和副军师庞统入川,只要果敢行事,加之有张松、法正作为内应,本如探囊取物,极易成功的。
因为刘备在对待如何解决刘璋的问题上,重犯当年荆州对待刘表迟疑不决的错误,以致一次小手术即可解决的权力更迭,酿成一场厮杀流血的正规战争。加之,绝非完人的庞统,对孔明的那按捺不住的嫉妒心理和争功心理作祟,当然也不排除远在荆州的孔明,会无一丝一毫对于庞统入川后迅速建功立业,声威日重的忌畏,而对刘备施加什么影响。
于是,导致庞统求功心切,急军轻进,冒险行事,在落凤坡死于乱箭之下。若无刘备的迁延不决,也就无这场战争;无这场战争,当然也无庞统之死。若是庞统无狭隘偏窄之心,能够谨慎从事,步步为营,那西蜀的拓展局面该是多么得心应手啊!
问题在于庞统一死,刘备无脱身之计,孔明必须西来,以解困厄。而孔明离开荆州,将全权按刘备的主张,授予关羽这样一个根本不执行政策,自以为是的将领,一错再错,也就注定了荆州必失、关羽必死的命运。从此,刘备只能身处蜀中,远望中原了。
按刘璋之暗弱,益州事本是唾手可得,刘璋的部下,虽然如张松、法正之流,卖主求荣者不少,但爱土爱家,忠于旧主,抗争不已,以身殉志者,也络绎不绝。本来用一锅端的阴谋手法,就可以解决问题的事情,不得不一城一地地以战争手段解决。刘备的仁义招牌,是具感召天下的力量,但真打起仗来,需要的是韬略计谋,用兵调度,靠仁义,连一个城池也攻不下的。人有其所长,也必有其所短,舍其强项,就其弱项,这就是刘备的不智之处了。刘备围雒城近一年,攻不得下,还使庞统死于非命,此公在军事上的成就,值得一书者,真是寥寥无几。
庞统之死,死在急于图功上。刘备入川,关、张、赵,这三员虎将均不随行,只有老将黄忠和诸葛亮不喜欢的魏延冲锋陷阵。这种军事力量的部署配置,着实有些蹊跷。荆州为守,却驻重兵,益州是攻,并非主将,是没有什么道理的。这里我们姑且不怀疑诸葛亮,是否有意要庞统好看。但也不妨设想自负的庞统,焉不打算凭自己非凡之才,即使率非主力部队,也能打开益州局面,来表现一下自己并不弱于诸葛亮呢?
幸亏刘备的对手是刘璋,如果说,对于战争,刘备不过菜鸟而已,那么刘璋就是一个战争白痴了。《资治通鉴》汉纪五十八,建安十八年:“益州从事广汉郑度闻刘备举兵,谓刘璋曰:‘左将军悬军袭我,兵不满万,士众未附,军无辎重,野谷是资,其计莫若尽驱巴西、梓潼民内、涪水以西,其仓廪野谷,一皆烧除,高垒深沟,静以待之。彼至,请战,勿许。久无所资,不过百日,必将自走,走而击之,此必禽耳。’刘备闻而恶之,以问法正。正曰:‘璋终不能用,无忧也。’璋果谓其群下曰:‘吾闻拒敌以安民,未闻动民以避敌也。’不用度计。”
刘备明白,对他这个外来户,地头蛇要是采取坚壁清野政策,他的孤兵寡将,是很难再在四川待下去的。还是法正了解他的旧主,他说刘璋不会有那觉悟,果然如此,他拒绝了益州从事郑度的建议。
《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九,建安十九年:“刘备围雒城且一年,庞统为流矢所中,卒。”因诸葛亮率张飞、赵云分路包抄而来,声势大振,“备围城数十日,使从事中郎涿郡简雍入说刘璋。时城中尚有精兵三万人,谷帛支一年,吏民咸欲死战。璋言:‘父子在州二十余年,无恩德以加百姓。百姓攻战三年,肌膏草野者,以璋故也,何心能安!’遂开城,与简雍同舆出降,群下莫不流涕。备迁璋于公安,尽归其财物,佩振威将军印绶。”
刘璋,就冲他说的这两句话,不愿老百姓因为他受到战争伤害,就觉得他的“暗弱”,弱是真的,暗则未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