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回(下):关云长放水淹七军
关帝崇拜,在中国根深蒂固。据说清代未入关前,就将《三国演义》一书,译成满文,以为从政规范。乾隆四十七年十一月上谕:“关帝当时力扶炎汉,志节凛然,乃史臣所谥,并非佳名。陈寿又与蜀汉有嫌,所撰《三国志》,多有私见,遂亦不为论定,岂得为公?从前世祖章皇帝,曾经降旨,封为忠义神武大帝,而正史犹存旧谥,阴寓讥评,非所以传信万世。今当抄录四库全书,不可相沿旧习。所有志中关帝之谥,应改为忠义。第本传相沿已久,民间所行必广,自属难于更易。着交武英殿,将此旨刊载传末,用垂久远。其官板及内府陈设书籍,并着改刊此旨,一体增入。”
且不说清朝统治者这种文化专制主义,令人喷饭,也让我们看到《三国演义》这部文学读物之神化关羽,实在厉害。其实,在陈寿的《三国志》里,“后主景耀三年,追谥羽为壮缪侯”,当有所本,定非妄撰。而乾隆皇帝突然来劲,还包括他的老子雍正,给关羽正名,除了统治者的意识形态政策,使文化服务于政治需要,也是觉得这个“缪”字,怎么看也不顺眼。因为武功不成曰“缪”,事理不明曰“缪”,谬种流传的“谬”,也与“缪”通,有给关老爷脸上抹黑之嫌,遂跳出来动用行政手段干预。
关羽所以成神,一、因为《三国演义》把他写成是万人之敌,是仁义之师,是必胜之将,老百姓深知对付万恶的作威作福的统治者,还是青龙偃月刀最为管用。降魔压邪,扶善反恶,需要关羽这样有力量的神。二、在中国人的神鬼文化中,关羽是最具有人间色彩的神。在书中,他是“义”的化身,这个“义”,在老百姓看来,更多的是江湖义气的“义”。施之以恩,报之以德,款之以情,还之以义,这“义”,正是那些毫无安全感的小民们,所期求的相互之间的盟契基础。三、而且关羽的“义”,与正义、大义,不完全是同一范畴的概念,而是以他自身的价值观、利害观为标准的。无论你是谁,刘备也好,曹操也好,只要一片真心,以诚相待过我,那你在危急中,我必能拔刀相助,豁出身家性命,虽万死而不辞来回报。这也正是人们不敬别的神,独敬关羽的缘故。
从帝王的角度,需要这样忠心不贰的神,鼓舞民心,激励士气,以利于实施统治;从百姓的角度,需要这样仗义正直的神,庇护弱者,保佑良善,得到信仰的力量。由此,也可以了解这部古典文学永盛不衰的原因了。小说造神,只有这部《三国演义》是当之无愧的成功范例。小说的一个人物,能够跳出小说文本,变成一个更高大、更威武的神灵,名垂万世,不能不说是作家创造出来的文字奇迹。
可历史上的关老爷,离神很远,只是一个俗之又俗的凡人,看他拒婚孙权,激怒东吴的缺心眼;谢爵辞封,唯恐受冷落的小人心;罚糜惩傅,遗患后来的非理性;任命潘濬,不识良莠的乱拍板;水淹七军,马上冲昏头脑;曹操迁都,更加自鸣得意,骄加之躁,埋下了日后败师的种子。其实,在这个世界上,人尽其才,只是一个美好的理想,有本事的人,不一定能得到一份好工作。同样,没有什么才干的人,却能得到一份好差使。关羽,绝非帅才,正如刘备,当不了一国之主那样,二三流演员,担纲主角,是相当吃力的。关羽,打仗是一把好手,但治理荆州,让他镇守南郡、长沙郡、零陵郡、武陵郡、桂阳五地,实在是他挑不起的重担。汉献帝建安二十年(215)孙权、刘备协议平分荆州,以湘水划界,即分江夏郡、长沙郡、桂阳郡于孙权,分南郡、零陵郡、武陵郡于刘备。举足轻重的关键地区、关键时期、关键职务,加之他很不谦虚,加之他感情用事,加之他满脑袋个人英雄主义,加之背着过五关斩六将的包袱,不败何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