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爱上中文 > 历史这面镜子 > 默认卷(ZC) 万金油

默认卷(ZC) 万金油

几年前,我和几位文学同行,去国外访问。行前,大家碰头,讨论起该带些什么礼品时,颇费踌躇。一来,公家的礼品费不能多给,有规定,只有那么一点点钱,说出来都怕人笑话。二来,自掏腰包的话,少还勉强,多则心疼。于是,我们请教去过那个国家的一位先生,打探一下该国的风土人情,以什么礼物为好?而且对我们来讲,是惠而不费,能够负担得起的礼品。这位先生略一思索,脱口而出,最佳莫如万金油了。

我们吃了一惊,因为这种不甚昂贵的药品,好像是早被人遗忘了的“穷朋友”,没想到还能作为一份礼品,送给洋人,这也就证明了“天生我物必有用”的道理。

果然,我们到了那个国家,请原谅我姑隐其名,出海关,提行李,坐汽车,进旅馆,那小小万金油还真是很起滑润作用,一路绿灯,畅行无阻。该国的这些常与中国人打交道的部门、人员,有的索性就向你伸手,用生硬的中国话,“清凉油”或者“万金油”点着名要,还用手比画小圆盒的样子,令我们一行人忍俊不禁。

那次访问,算是让我们逮住了一个便宜。

据说,后来再去那个国家的人,这一招就不大灵了。因为中国人干什么都是大呼隆,一拥而上,非弄得人家倒胃口才肯罢手。于是,就和出国拿国画做礼品的命运一样,最初,送给老外时,接受者挺当回事。然后多了滥了,成了擦屁股纸一样,大家也就不怎么珍惜了。据说,有一次,当着外国人,我国的一位画家,拉开桌子,铺好毡子,摊开画具,即兴泼墨挥毫。这对国人来讲,视为常事,可老外一看,傻了,敢情中国画如此容易画出来,还值个屁钱,以后,再有中国人给他们送国画,转过脸去,就塞进垃圾桶里了。从这个例子,也说明了中国人,坏就坏在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坏在起哄架秧子,和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上,生是把一件本来的好事,非弄到砸锅为止。

不过,今后若到第三世界国家,到一些偏僻的中国人不大去的地方,万金油大概还能派上用场。

在我记忆里,万金油和仁丹差不多同时出现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的。

如果传说不假,万金油是爱国华侨胡文虎先生为了抵制日本货的仁丹,才研制出来的话,那么万金油是稍晚于仁丹的产品。当斯时也,日本的仁丹,广泛销行于中国城乡各地,占领了全部市场。凡头疼脑热,伤风感冒,晕车中暑,昏眩倦怠,口含三五粒仁丹,清凉通窍,顿觉爽快,所以颇受欢迎。其实这种药的疗效很有限的,治不好病,但也吃不死人,更多的还是起一点精神作用罢了。但是第一,中国人穷,第二,中国人缺医少药,第三,中国人又不可能不生病,于是,仁丹就成了聊胜于无的药品了,日本人就用仁丹,大赚中国人的钱。

胡文虎先生有鉴于此,就推出了虎标万金油,使利权不外溢,也算是爱国之举了。

那时,遍布中国的大小城镇,街头巷尾,几乎到处可见一个留着胡子的军人的仁丹广告。那种两撇末端上翘的小胡子,就被称作“仁丹胡子”,就像现在的“卡拉OK”一样,成了汉语中的新词汇,可见影响之大了。

这中间还有一个传说,就更神乎其神了。有人考证,这种广告是日本为了侵略中国,所采取的特务手段之一,它为日本侵华部队打进中国后,在城乡中起到指路标的作用。凡有仁丹胡子广告的街道、胡同、道路、桥梁都是通行的,不会是此路不通,被人堵在里面出不来瓮中捉鳖的。此说是否确凿,不得而知,但广告一般要陈列在通衢大道,人来人往之处,以广招徕,恰好巧合了这种说法,也未可知。

总之,在一个很长时期内,仁丹或是万金油,便成了一般中国老百姓的家庭必备之药。迄今为止,一些还不能改变缺医少药状况的穷乡僻壤,大概仍把万金油当宝贝的。十多年前,我在贵州,听一位复员兵谈起,他在部队当过几天卫生员,回到山区家乡,见到乡亲们有时连牙膏都当做外敷药,涂在创口上以图止血的。据他告诉我,家有一盒万金油,那就百病皆治了。我想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条件的改善,医学知识和专效药物的普及,这种现象会逐步好转的。

现在,在城市里,像万金油,已不再视为灵丹妙药了。人们有点病,翻翻家庭的药箱子,绝不考虑用万金油的,除非被蚊子咬个小包,才抹它的。

如果说,仁丹这个外国药名,在中国语言中,延伸出一个“仁丹胡子”的汉语语汇,那么,万金油这种中国药名,也造出来一个“万金油干部”的新词语。这两个词都收入了新近问世的《汉语大词典》中。由此可以了解这两种药物,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是何等的家喻户晓了。

“万金油干部”,绝对是一个贬义词了,因为万金油是一种实际上治不了病的药,所以,老百姓把那些干什么似乎都行,其实干什么都不行,什么官都能当,可又什么官也当不好的干部,加上一个万金油的定语。这个词就专指那些不精通本行,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还自以为是的官员。这个不敬的称呼,如今都已经收入词典,看来到底是时代进步了,可以公开这样讲述了。可是在五七年,很多人就在内行外行的问题上,凭这“万金油干部”五个字,很可能弄一顶“右派”帽子戴在头上的。

这都是陈年往事了,不过,建国初期,由于工作需要,由于人员缺乏,确实有一大批干部是这样走上领导岗位的,这也是一种革命转型期历史的必然。但这些人之中,有的钻研业务,努力学习,成为受人尊敬的行家里手,成为拥有专业知识的专家,这当然值得佩服的了;有的虽然在那里指手画脚,但实际上永远只能进行原则领导。于是像万金油式一样,真要指着治病话,必然是大病治不了,小病治不好,而且有时还会耽误事,弄不好还要死人的。过去若干年中,我们工作中的许多失误,错讹,弊端,而造成的物质和精神上的不幸后果,很大程度是由于这类万金油干部领导不当,指挥不灵造成的。惟其如此,才提干部的专业化的标准吧?

现在,随着改革开放,随着干部四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万金油干部”和万金油一样,沧海桑田,从重要的位置,退居不太重要的位置,而且逐渐地要从现实生活中,完全地淡化出去,将成为一个陈旧的名词。这不也看到我们这个大时代进步的一面吗?

万金油虽小,但从它的过去看到现在,不也蛮有启发的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