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爱上中文 > 历史这面镜子 > 默认卷(ZC) 金圣叹腰斩《水浒传》

默认卷(ZC) 金圣叹腰斩《水浒传》

提到《水浒传》,就不免要提到金圣叹。可以说,他因评《水浒传》而得名,《水浒传》因他评而盛行。老实说,把《水浒传》抬得那么高,与史、骚并列,是他的功劳,要是没有他的评点,普通人读这部书,也许还领略不出这部堪称之为才子书的妙处。但由于他腰斩了《水浒传》,成了没尾巴蜻蜓,后来人一直对他有微言。

评点小说,在中国,是独有的一种文学批评传统,外国少见,人家不习惯这种附着于文本的夹叙夹议,拍案叫绝的评论方式。但我国的小说来自话本,说书的同时就已经评论了,所以,明清之际,特别流行这种评点文体,一直到五四以后,白话文兴起,此风才渐渐寝息。

除了话本的原因,还与旧时的线装书,直行排,天地留得宽阔,订本薄,易翻页,纸张适宜墨书有关,加之文言文从无标点一说,所以,做过去的士子,要比现在的读书人难,最起码的本事,要学会断句。而断句也颇不容易,断错了出笑话者,也不少。陈寅恪先生数十年一定要用那位助手的缘故,就看中其能读断古文的长处。因此,前人读书,常用红笔于句末加圈,逢到精彩的句子,还在字旁加点。点评的所谓点,就来自这个圈点的点。点还不过瘾,觉得有话好讲,于是,就在书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感想,这就叫评点。金圣叹就是专干这一行的,他评《水浒传》,评《西厢记》评出了名,后来毛宗岗父子评《三国演义》,还假托他的名义,作了篇伪序,可见他在评点领域,是位多么领风骚的人物了。

大凡评点的人,多少有一点狂。不狂,也不会在别人做得的文章上,再来说三道四,指点江山。由于中国人比较相信印出来变成铅字的东西,认为那必是定论。直到今天,人们认真地学习社论或文件,首先在思想上已接受那是正确的东西,才去领会精神,付诸实践的。不会一上来先加以怀疑的,即或有评头品足者,那也肯定是极少数。所以,对中国这几部家喻户晓的名著,敢于评点者,都是文学史上的几位狂人,李贽算一个,李渔算一个,金圣叹就更算一个了。

惟其狂,而且狂出水准,他们几位的评点,与原著一并传世。因为好的评点,能起到剖璞现玉,甚至点石成金的作用,评点,这行业,从他们起,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被认可的一种门类。

金圣叹是个通古博今的怪才,经他删定的七十一回本《水浒传》,应该说是最具文学价值的,也是最为流行的本子。至于百回本,百二十回本,乃至《后水浒》、《荡寇志》之类,姑且不论其人物命运、结局安排、故事变化、情节设计,有许多值得推敲的地方,至少在凸现名著的文学丰采上,七十一回本是最佼佼者。评点者首先得识货,这一点,不能不佩服金圣叹。

但这位明亡后入清的不得志文人,在评点《水浒传》时,心情也挺矛盾和复杂。官是要骂的,他恨官,在高俅出场时评曰:“盖不写高俅便写一百八人,则乱自下生出,不写一百八人,先写高俅,则是乱自上作也。”又曰:“小苏学士,小王太尉,小舅端王。嗟乎!既已群小相聚矣,高俅即欲不得志,亦岂可得哉!”这里看得出他对围绕在统治者周围的那些高俅们的切齿痛恨。

他对梁山好汉们,虽然时不时地喝彩叫好,但也忍不住地诋毁,胡适说他“生在流贼遍天下的时代,眼见张献忠李自成一班强盗流毒全国,故他觉得强盗是不能提倡的,是应该口诛笔伐的”。所以,鲁迅言“截去《水浒》的后小半,梦想有一个‘嵇叔夜’来杀尽宋江们,也就昏庸得可以。虽说因为痛恨流寇的缘故,但他是究竟近于官绅的。”

看起来,金圣叹捧着这部《水浒传》评点批注的时候,很矛盾。他不是不想欢呼官逼民反的梁山好汉,揭竿而起,造大宋王朝的反,而是不敢扯着嗓子大声欢呼,因为他不能不忌惮官府找他的麻烦,若是问,你煽动群众起来造反皇帝,居心何在,那是他吃不了得兜着走的。另外,也应具体分析,鲁迅先生说得对,“他是究竟近于官绅的”,从他内心深处,未必真心实意地想为这帮造反的乌合之众欢呼,这就是他最终为什么要将这些好汉一网打尽的原因了。

如果再看一看他的行状,就更明白他其实是个很矛盾的文人。明亡以后,金圣叹对异族统治者是抵制的,常以陶渊明自期,作诗云:“不曾误受秦封号,且喜终为晋逸民。”更名为“人瑞”,绝意仕进,很令同时代人敬服的,还发过誓:“吾守吾道,之死无二,不能学乡里小儿……卤莽苟活,?颜人世也。”这时候,我们看他在评点《西厢记》里,那许许多多的“不亦快哉”,看得出他那种狂放、不羁、通脱、自由的性格。

但是,一听说顺治帝曾经看到过他批的才子书,很赏识,并且有话,说“此是古文高手,莫以时文眼看他”。于是,这位金圣叹激动得不知所以,“某感而泣下,因北向叩首敬赋”,一口气写了八首题为《春感》的向圣上表忠心的七律。其中如:“合殿近臣闻最切,九天温语朗如神”,“岁晚鬓毛浑短尽,春朝志气忽峥嵘,何人窗下无佳作,几个曾经御笔评”,“借问随班何处立?香炉北上是经筵”,“一天欢喜泪无端”,“首诵当今有道恩”……看他写到这里,我们估计这位先生的膝盖,已经跪出大包来了。

这有什么办法呢?固然这是属于文人的矛盾心态,但更反映了知识分子的软弱。所谓胳膊拧不过大腿,除铮铮铁骨外,大多数人都不能不如此的。这也就是金圣叹腰斩《水浒传》最本质的缘故。但不论如何说,他对于《水浒传》前七十回艺术上的见解,称之为千古一人,是当之无愧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