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爱上中文 > 历史这面镜子 > 默认卷(ZC) 书事忆旧

默认卷(ZC) 书事忆旧

书是文化人的至爱之物,有好书而不得,常常心痒难禁;有好书而失去,恐怕更是心痛万分。最近,终于下决心,花了四位数的人民币,到底将中华书局出版的二十卷缩印本的《二十四史》,搬回家来。这部堪称为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大书,在二十年前为防小将抄家,冠我以封资修罪名,而慌不迭地将收藏的《二十四史》的几种,用小车推出去,当废品论斤卖掉;二十年后,又重新出现在我书房里,而且是全套,内心之激荡起伏,难以言表。

这部史书,简直就是一座宝山,只要走进去,绝不会空手而返。历史,从时间角度看,过去也就过去了,但留下来的教训,即或对我个人而言,也是深刻而恒久的。

我们知道,鲁迅先生每到年底,都要统计他一年购书的花费,用了多少大洋,买了多少书籍,这份账单,就附在当年日记的后边,一目了然。看到他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记录下的这一篇篇书账,肃然起敬的同时,也由不得感慨系之。起敬是对于先生的购书之多和读书之广;感慨是对于先生这样舍得投资于书籍消费,和孜孜不倦的求知精神。真可以说是活到老,学到老,这种书账,先生一直记录到离开这个世界为止,不能不令人佩服。

如今的学人、作家,统称之为知识分子这一群人,也就是所谓的读书人,能够如鲁迅先生这样购书读书者,大概是不很多的。否则,就不会像我们这一代舞文弄墨的人,经常在文章里出一些纰漏,闹一些笑话,被明白人捉来戏笑侮羞一顿,而面红耳赤,而哑口无言了。谁让我们不好好读书?谁让我们读的书少?谁让我们强不知为已知?这也是活该了。

回想起来,在这一生中,《二十四史》给我的,不仅仅是学识上的满足,而且还使我明白了历史的中国和现实的中国,恐怕这也是我无论如何要买回这部大书的私衷。

但是,谈到购书,也的确有当代知识分子的难处。第一,是收入,当今的工薪族,每月领到的那几个钱,除了□口以外,究竟还有多大的余力,使你敢往书店里去买你想买的书,我是心存疑问的。有钱的人不买书,买书的人没有钱,并不是今天才有的社会现象。第二,更实际的问题,即或你爱书若命,哪怕节衣缩食,也要把书买回来的话,在哪儿存放,则是更令人挠头的了。妻儿老小,锅碗瓢盆,都挤在斗室之内,纵使有购书的欲望,也只好咽口唾液作罢论了。

然而,读书人与书,总是有一种分不开的情分。有书可读的时候,手不释卷;无书可读的时候,也是要想尽一切办法找书来读的。但是,我记得在仅有八出样板戏和浩然先生小说的一片文化沙漠中,不但无书可买,更是有书也不能读,封资修三个字,便把读书人与书分了开来。

但我一直怀念我卖掉的那些史书,对于史书,或野史笔记的兴趣,很大程度上缘起于我曾经拥有过的中华书局的《二十四史》校注本的几部,特别是前四史中的陈寿作史,裴松之作注的《三国志》。这部并不很长的书,几乎囊括了魏晋时期的文化精华,每读每新。说来也颇凄楚可笑,在那十年里,处于风声鹤唳的状态下,很长时间里,并未舍得处理掉这些给我许多启发的史书,但随着政治运动的愈益深入,好事之徒的愈益增生,找碴儿寻衅的压迫也愈益加多,害怕被革命派掳抄的担忧心情,自然愈益沉重。因为那些“文革”英雄常是不可理喻的,与其说不清楚而沾包,不如索性当废纸卖了。结果到了八十年代,受漓江出版社的委托,重新评点《三国演义》时,不得不再去琉璃厂旧书店里,另觅一套,放置案头,以备参考。看书后的定价,原来五元的旧书,此刻已涨到四十多块钱了,真有“早知如此,何必当初”的无可奈何感。

当时,我将这些书堆到磅秤上约分量时,我真是觉得天地之间那股肃杀之气,似有冰河时期已经到临之感。但是,历史的明和暗,正和邪,是和非,黑和白,不会永远一成不变的。大概并未过得很久,七十年代,那是“文革”的中后期,终于无意中发现那岁月里一个难忘的镜头,重新燃起读书的欲望,至今印象深刻。

那一天,忽然于书店的一角,瞥见书架上又重新陈列出中华书局点校本的大32开的《二十四史》,突觉眼前一亮。我已记不起来当时看到的是《南史》或《北史》,还是《宋书》或《齐书》了。于是,便问售货员,是卖的吗?那时候,有两种书是普通人不敢问津的,一是放在橱窗里做做样子的“非卖品”;二是于书店的旁门进去,凭证或凭票购买的“内部书”。那售货员点点头,表示你要买,我给你开票。这时,我很尴尬,因为我其实不想买。天晓得,那时穷到极点的我,已经把家里的藏书,用小车推到收破烂的门市部论斤卖了,以求换得几文钱,来填饱一家数口人的嘴,哪里有钱买书?如果一方面卖书,一方面又买书,我想,除非神经不正常。于是,又看了一眼那架上的《二十四史》,证明我所见非是虚幻景象,便走出书店。

大街上,阳光明媚,清风徐来,也许天气晴好,人的心情也就畅快,我被这种绝对属于“四旧”的书籍重新登场,而引发了些微希望,是否意味着某种政策上的改变?但标语口号满街,广播喇叭山响的现场气氛,我觉得这种乐观情绪,是毫无来由的。不过,我对这些在红卫兵和造反派眼中,绝对称得上是“四旧”的书籍,无论怎样的剿灭而不死,又一次出现在人们视线中的这个事实,深信中国文化的伟大,是任何力量都不可诛杀的。走在街上,浮想联翩的我,不由得莞尔而笑。“文化大革命”本来就是革命文化的,而《二十四史》,严格来说,是数千年来帝王将相的活动记录,堂而皇之地摆在书架上,实在是很具讽刺意味的。

从秦始皇焚书开始,中国文化不知经历过多少次劫难?在人们印象里,好像只有嬴政才是惟一的罪魁祸首,其实不然,就在这部《二十四史》中,所记录的王莽之乱、董卓之乱、八王之乱、侯景之乱、安史之乱、黄巢之乱,还得包括尚未记录在册的最近发生的十年动乱,凡被命名为“乱”的历史时期,再加上每一次改朝换代的战争,每一次外民族的侵入中原,都是文化遭到劫难之时,也是图书受到毁灭之日。然而,中国文化的生命力,是永不熄灭的圣火,是不会熄灭的。

哪怕只存一缕香烟,其势不继,也不必绝望,总会顽强地挺立生存下来,总会有薪火相传的一代代热爱中国文化的人兴灭继绝,承往开来。往远看:尽管秦始皇焚书,山东儒士仍有冒着生命危险,将简书私藏在夹壁墙中者,司马迁这才可能根据那些未被烧成灰烬的残余竹简,写出了一部从远古时代直到汉王朝的史书。当董卓迁都,把洛阳夷为平地,书籍荡然无存的时候,曹操花重金从匈奴单于那里,把大学问家蔡邕的女儿蔡文姬赎回来,让她把记得起来的古籍,逐一地记录下来以免失传。往近看,即使十年“文革”,还是有目光远大的领导人、学问家、出版家,将这一部达四千万字的史书,标点校注,呈献给国人,真可以说是善莫大焉的功德事。试想,一个罔顾自身历史的民族,会有出息吗?所以,书架上的这套书影,那一刹那给我的印象,仿佛在黎明时刻闪出的第一线曙光,当时心中的激动程度,是可想而知的了。

果然也是如此,从新华书店发现的这点松动的痕迹,倒不是偶然现象,尽管造反派口口声声要把“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实际上那种狂热,开始降温。随后,我老伴单位的图书馆,也可以借出卷帙浩繁的中华版《二十四史》的各部史书。一次许可借一册或两册,这样,短短几年里,我差不多将能借到的各部史书的分册,一本一本地全部浏览了一遍。五七年,我因写小说而被划“右派”,然后到工地劳动改造,最后又病休,月入只四十多元,岂敢有购书的非分之想。于是,在漫长的六七十年代,借阅是我惟一的读书方式。

所以,当我八十年代重新写作,经济状况有所改善以后,希望手边有一部随时可读,随手可查的《二十四史》,便成了心中的梦。但到书店一看,便望而止步了。并不是我买不起,而是,房舍狭小,至少得两个或三个书橱,方能装下。这样,该书构成我屋里半壁江山,其他便什么也干不了了。因之,只好叹息而归。今年,这部历时二十年整理出来的《二十四史》点校本,又出版了二十卷的缩印本。字体虽小,但清晰可读,于是,下了决心,买下一套。如果,我也像鲁迅先生记书账的话,那么,这一年,我的一次性文化投资,达四位数,也算破纪录的行为了。

盛世修史,是中国的文化传统,凡国运昌隆的时代,也必是史书、类书、大部头书籍的旺季。乾隆年间编纂的《四库全书》,约有十亿字,卷帙浩繁,工程巨大,抄录七部,分存关内外,江南北,那是何等气魄?因为当时国力强大,有力量这样做。而中国最大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数量多达万卷,被国外汉学家称作“康熙百科全书”,也是在国势鼎盛的康熙年代才得以完成。我们称文化上的汉唐气象,其实,汉唐也正是中国历史上强盛光辉的时期。

曾几何时,神州大地,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文学的繁荣,文化的发达,出版业的景气,又出现一派绿遍青山春来早的空前盛况。当我徜徉在这部精美的《二十四史》中,穿行于历史长廊,展望二十一世纪,能不为我们文化出版的繁荣,所反映出一天天强盛起来的国力而欢欣鼓舞吗!

我想,做一个中国人,学一点中国历史,大有必要,即使是很皮毛,也可以得到许多教益。不过,马上七旬的我,还有勇气和时间将这四千万字重读一遍吗?想到这里,不禁惋惜那些于折腾颠倒中,蹉跎过去的岁月。对于这种历史的无奈,夫复何言,也就只好抱着读多少,是多少,得一点,是一点的聊胜于无的想法,走进这部大书,倒是积极的态度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