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爱上中文 > 大江东去 > 默认卷(ZC) §曹操的用人政策

默认卷(ZC) §曹操的用人政策

在赤壁大战中,曹操吃了黄盖假投降的亏,虽然史实并非如此。

但曹操确实用了不少从对方阵营过来的人,一生受益不尽,这是他事业成功的一条很重要的用人之道。在他麾下,谋士如贾诩、袁涣、田畴、王修,将领如张辽、张郃、臧霸、文聘,都是被他降服过来的文臣武将,在曹操建功立业、南征北战中,他们曾为他立下多少汗马功劳啊!

曹操不但敢于招降纳叛,不但敢于起用成分不好、品质不纯的人,不但用之、信之、提拔之,而且,他还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依据,曾经形成过法令,公开发布全国。

这充分说明他的用人气魄。建安十五年的《求贤令》道:“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已经表现出他的独特见解,不同于所谓的“德才资”、“德是第一位的”,或什么门第、出身、成分、阶级路线,以及什么立场、态度之类条条框框。他就认准一条,“惟才是举”。

到建安二十二年,曹操在《举贤勿拘品行令》中,更进一步阐发了他的这种不拘一格的“干部路线”。“昔伊挚、傅说出于贱人,管仲、桓公贼也,皆用之以兴。萧何、曹参,县吏也,韩信、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著千载。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毋死不归,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人才济济,这是他在三分天下的局势中,始终兴旺不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凡一个朝代,用人疑人,诸多防范,举措不定,百般禁忌,如明代末期辄废大臣,换来换去,那气数也就差不多了。同样,以佞己为德之德而量人用材,在一个国家,必为凡庸无为之君;在一个单位里,定是碌碌低能之辈。于是,巧言令色、阿谀奉承之徒,便被他们一脸正经地护之曰立场坚定云云。这些用人之人,非但不敢比之曹操,也不敢比之刘备,甚至不能和刘备的儿子阿斗比;他虽然也近小人、远君子,但至少没有把诸葛亮干掉,这就显得他比某些领导人水平高了。

黄盖诈降,阚泽献书,乃至庞统授计,当然是不足凭信的演义。中国人是颇为绝对化的,好则好到无可再好,坏则坏到一无是处。赤壁败绩的曹操,和官渡大捷的曹操,在作家笔下,写得判若两人,性格背离,以致像小儿一样地轻易被人愚弄。这就是史和小说的区别。即或如此,无论历史上的、还是小说中的曹操,确是一个非凡人物。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