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爱上中文 > 大江东去 > 默认卷(ZC) §从《曹操与杨修》谈起

默认卷(ZC) §从《曹操与杨修》谈起

曹操一生,杀了许多人,其中如孔融、杨修、祢衡,是士大夫阶层的代表人物,是今天所说的知识分子,是左右舆论的力量。所以,比之他杀吕伯奢,杀陈宫,杀董妃、伏后,杀吉平、董承所产生的负面反应,要强烈得多。

杀了这些名士,生前有人说,死后还有人说。再伟大的统治者,能堵得住一代人的嘴,堵不住后世人的嘴,当然就要产生久远的影响了。直到前不久,还有一出新编历史剧《曹操与杨修》,来评估这段史实。

凡统治者,除极个别的把读书人捆绑起来扔到江里淹死外,并不特别专门和知识分子为敌的。除非他暴虐成性,非要焚书坑儒不可。有的只是由于非知识分子出身,对知识分子有一种心理排斥情绪。例如汉高祖往儒生的帽子里撒尿,最终按着叔孙通的礼仪彩排,尝到做皇帝的威风,也就改变了对儒生的看法。凡做皇帝,少不了需要谋士出主意,儒士写文章,文士唱赞歌,雅士凑热闹的;但不需要跟他持不同政见,有碍他统治的知识分子。因为所有当皇帝的人,无不相信曹操儿子曹丕的话,“文章乃千秋之大业也”,对意识形态十分看重。

尽管千百年来,统治者深知曹操杀了这些著名的知识分子,受到后世人的谴责,名声很不怎么样,但也不怎么引以为戒。一旦知识分子触犯了统治阶级的利益,皇帝举刀,军阀开枪,仍旧是照杀不误的。所以要杀,原因就在唱反调。祢衡公开诽谤,孔融刺议朝政,许攸妄自尊大,崔琰反对称王,曹操当然饶不过他们。历代统治者,绝对不杀知识分子者寡。不过,杀多杀少,也各不一致。有时候口子开大一点,能把大家杀得鸦雀无声;但有时候也不大灵,越是杀,唱反调者也越多,杀不胜杀,就只好杀代表性的人物,曹操就采用这个办法。因为他用的知识分子,怎么也比杀的知识分子多,所以他在历史上,不像坑儒的秦始皇那样被看作是绝对的暴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