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英武有为的年青将军,人称东吴小霸王,最后,他不是牺牲在决战的疆场,而是死在一个兴妖作怪的叫于吉的道人手里,这就是《三国演义》第二十九回里所叙述的孙策之死,实在使英雄气短的事情。不过,孙策要是生在今天的话,恐怕也就不会生气,不会震怒到这种程度了。恐怕他简直来不及生气,而且也绝对犯不着震怒了。面对现代社会里形形色色的、无奇不有的于吉,他纵然是小霸王,也只有目瞪口呆的份。虽然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三国演义》一书写成于元末明初,但是,这种愚昧和文明的角力、迷信和科学的较量,直到二十世纪的今天,也还在继续着。如今在神州大地上,修庙造祠,迎神送佛,烧香磕头,菩萨保佑,有之;算命卜卦,相面测字,风水先生,驱邪跳神,有之;秘制灵丹,空手取石,天目诊断,意念治病,有之;各式功法,自立道门,信徒传播,奉若神明,有之。这些现代于吉,有的披着科学的外衣,有的打着堂而皇之的旗号,而且也无一不是被有关部门、有识之士、有相当知名度的人士所支持、倡导、鼓励,或至少是默许的。这些很难说是科学的或伪科学的、介乎科学和伪科学之间的种种气功法力、万应金丹、特异功能、圣水巫术,也许有朝一日验证为确实的毫不含糊的科学,也许终究拆穿不过是“仙人摘豆”之类的骗人骗钱的把戏。但能使得众多的信徒如醉如痴,像大清王朝末年间京城到处设坛焚香、扶清灭洋的义和拳,念念有词,硬是相信会刀枪不入的狂热一样,是无法不令人为之讶异的。我们无妨称之为“于吉现象”的存在,古今一体,是可以发现很多奇怪的惊人一致之处。孙策最后金创迸发,二十六岁死于非命,看来确实少年气盛,未能明白“于吉现象”的出现,至少有三个因素是他不能左右的:一、翻开史书,中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倘非百分之百的迷信,也是百分之九十以上是相当迷信的。明里、暗里、潜意识里服膺于神仙鬼怪、阴阳八卦、会道教门、邪述神功的。于是,“上有好兮,下必甚焉”,拿今天的话说,叫领导支持。二、因为中国老百姓有浓重的迷信基础,在长期的封建统治下,基本上是无助的。而所有的于吉,都是以济世救人的面目出现,所以极容易招徕虔诚的信徒。黄巾的张角是施符水治病,于吉也是施符水救人万病;义和团虽不施符水,但习武练功,属于互救共济性质的,因此,有群众基础。三、从史书上看,通常是在乱离之世、人心浮动、不安之年、劫覆难定的情况下,便有这种似科学又非科学,似宗教又非宗教,似组织又非组织的精神团体的出现。汉末的黄巾,清末的义和团,应运而生的大背景,是和当时的国势相联系的。所以孙策断定“汝即黄巾张角之流”,是有一定政治见解的,然而他敌不过“诸将互相耳语,纷纷下楼”,也就是官方、半官方的这种匪夷所思的态度。也敌不过从他母亲起到市井百姓的一个迷信得根深蒂固的社会,于是,他只有死之一途了。这虽是古老的故事,但不也提醒人们,愚昧是产生迷信的基础,而迷信又助长愚昧的泛滥。所以,倡导科学,普及文化,提倡唯物论,宣传无神论,是一项多么重要的任务。否则的话,越愚昧,越迷信,而越迷信,也就更加的愚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