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爱上中文 > 说三道四 > 默认卷(ZC) 曹操的《求贤令》

默认卷(ZC) 曹操的《求贤令》

在赤壁之战中,曹操吃了黄盖假投降的亏,上了一当,虽然史实并非完全如此。但小说家这样写,确实也符合曹操的性格,因为他的用人政策,是绝对不怕使用投降于他的将领来受他驱使的。从他在山东,把黄巾余部改编成他的青州军起,就尝到了化敌为友的甜头。那些曾经和他厮杀过、较量过的对手,都能容纳在他的麾下予以重任。看他“小宴三日,大宴五日”地殷勤款待关羽,便可知道他是不咎既往的。甚至关羽最后不辞而别,他还放他一马。这种用人之道,是他事业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终生受益不尽。虽然他也没有少杀有才干的人物,但在他手下,谋士如贾诩、袁涣、田畴、王修,将领如张辽、张郃、臧霸、文聘,都是被他降服过来的对方阵营里的文臣武将。这些人在曹操建功立业、南征北战数十年中,为他立下多少汗马功劳啊!他的人才政策,在建安十五年的《求贤令》中,就明确地指出:“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已经表示出他的对于“德才资”选人标准的独特见解,更不在乎什么门第、出身、成份、路线、以及什么立场、态度之类条条框框,他就认准一条:“唯才是举”。到建安二十二年,在《举贤勿拘品行令》中,更进一步阐发了他的这种不拘一格的干部路线。正因为他的人才优势,在三分天下的局势中,始终保持兴旺不衰的主力地位。当时,在许都,人文汇萃,风雅集聚,建安文学的主力几乎全在曹氏父子周围,而蜀和吴,堪与匹敌的文化人,简直挑不出几个。尽管祢衡、孔融、杨修死在他的手中,但王粲、刘桢、徐干,包括那个痛骂曹操祖宗三代的陈琳,和曹操用金璧赎回的蔡琰,都在邺下,“俊才云蒸”,形成一代文风。对于文化人尚且如此招揽,那么政治、军事方面则更是众士归心了。凡一个朝代衰微之日,便用人疑人、诸多防范、举措不定、百般禁忌了。如明代末期那样,辄废大臣,朝令夕改,狐疑猜测,文武不安,那气数也就差不多了。同样,在干部路线上,一旦以佞己阿附为德而量人,以伪饰曲从为能而用材,在一个国家,必为猥庸无为之君;在一个单位,定是碌碌低能之辈。于是,巧言令色、阿谀奉承之徒,便得其所哉,哪怕缺德少才,尸位素餐,也没有关系。因为这些以我划线的主子,总是会一脸正经地护之曰立场坚定、态度分明的。早在建安十四年,丞相掾和洽,他的私人秘书向他反映:“今朝廷之议,吏有著新衣、乘好车者,谓之不清;形容不饰,衣裘敝坏者,谓之廉洁。致令士大夫故污辱其衣,藏其舆服;朝府大吏,或自挈壶飧以入公寺。”他认为,“古之大教,务在通人情而已;凡激诡之行,则容隐伪矣!”曹操立刻称善,由此可见他虽然唯才是举,但对这些装孙子、把自己裹藏起来的祸心叵测之辈,也是不感兴趣的。所以,那些喜用小人之人,非但不敢比之曹操的豁达豪放、胆识过人,也不敢比之刘备谦恭逊和、从善如流;甚至不能和刘备的儿子阿斗比,刘禅虽然也近小人、远君子,但至少没有想方设法把诸葛亮干掉,这就显得他比某些国君的水平高的地方了。虽然黄盖诈降,赤壁败绩,但曹操求贤若渴的精神、不拘一格的擢用,甚至在战败袁绍后“检出书信一束,皆许都及军中诸人与绍暗通之书,”他“命尽焚之,更不再问”,有这等气魄的大政治家,无论历史上的,还是小说中的曹操,确是一个非凡人物。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