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爱上中文 > 说三道四 > 默认卷(ZC) 孙权的晚年

默认卷(ZC) 孙权的晚年

在封建社会里,皇权的交接,总是一场危险的游戏。孙权在三国领袖人物中,死在曹操、刘备、诸葛亮以后,享年七十一岁。较之曹操六十六岁卒、刘备六十三岁卒、诸葛亮五十四岁卒,是活得最长久者。比起曹丕死时四十岁的短命、曹睿死时三十六岁的夭亡,简直无法比拟的了。孙权生得“方颐大口,碧眼紫髯”,从他的这种肤色毛发的变异来看,究竟是人种学还是遗传学的原因造成,史书上无记载。《三国志》说到了他“形貌奇伟,骨体不恒。”可见此说不假。不过,在汉代与西域的交通,已不是关山阻隔,有些人具有外族血统,好像也不奇怪。也许由于这种体质上的优势,按当时的平均年龄偏低的情况比较,他算是长寿之君了。曹操有一次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大概由于孙权的身材相貌,一定是很有魅力的。但无论怎样长寿,总有大驾归天,也就是“薨”的一天。孙权到了考虑后事的时候,他可以信托的周瑜、鲁肃、黄盖、张昭等人,已先他而逝。因此他不像刘备,有一个可以托孤的诸葛亮,放心而逝;也不像曹操,儿子曹丕早已经羽翼丰满,留下的顾命大臣,也都是忠诚可信的。孙权在死了太子登,废了太子和以后,眼看要接位的太子亮才九岁,太幼小了些,只好把国家大事,托付给诸葛恪了。此人刚愎自用,孙权把儿子托付给他,肯定是心存疑惧而去的。因为吴国的大将陆逊当着诸葛恪的面就说过:“在我前者吾必奉之同升,在我下者则扶接之;今观君气凌其上,意蔑乎下,非安德之基也。”这样的评价,作为主子的他,不可能不知道。但到了晚年的孙权,就被亲信们包围,在他们蛊惑下用了这个诸葛恪。结果,他刚刚一闭上眼睛,吴国就开始动乱了。《三国志》在《孙权传》末尾的评语是这样议论的:“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然性多嫌忌,果于杀戮,及臻末年,弥以滋甚。至于谗说殄行,继嗣废毙,其后叶陵迟,遂致覆国,未必不由此也。”孙权早年在他接其兄孙策的班后,处于魏、蜀两雄之间,独保江东一隅。特别在吴、魏赤壁之战,合肥之战,吴、蜀彝陵之战,以及南拓交趾,开土辟疆,都表现出这位“碧眼儿”的英主之姿。尤其在蜀亡后,强魏压境,他不得不俯首称臣的时候,能够“屈身忍辱”,也有不凡的表现,有一次,魏王向东吴索要珍珠、玳瑁、孔雀、象牙等等贡品,逾于常规。他的部属都认为魏主太过份了,应该予以拒绝。他说:“这些东西,对我来讲,不过是砖头瓦块罢了!魏主喜欢这些,不正说明他昏暗无能嘛!”所以吴政权能坚持到比蜀亡魏亡以后又二十多年,才降于晋,确是孙权给吴国打下的坚实基础。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凡高龄皇帝执政到晚期,除极少数英明者外,大半都走向了自己的反面。由于生理原因,衰老使其无法像早年那样日理万机,圣躬睿智,也无法像早年那样掌握情况,了解实际,而所有老年皇帝最容易有的功名欲、树碑欲、宠幸欲、接受阿谀奉承万岁万万岁欲,便特别的强烈。这样,便必须要相信一些不该相信的小人,而排斥一些不该排斥的君子。由于被这些奸佞嬖幸、宠臣爱姬包围,自然就倒行逆施,胡作非为,坏人当道,百姓倒霉,于是,几乎是亲手把自己一生英名埋葬,从而造成国家民族的灾难。因为一位老年统治者死后,必须面临着权力再分配的一番厮杀,统治的时间愈久,播种的苦果愈多,厮杀得也愈残酷,而且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方能定局。“及臻末年,弥以滋甚。”《三国志》这个评语正是说明了孙权到了晚年,这位曾经英明过的吴大帝,也摆脱不了自古以来的“老年领袖病”,逐渐走向他辉煌的反面。宠信非人,流放良臣,后宫分争,嫡庶疑二,所有他在清醒时决不干的事,现在干得比谁都厉害。用吕壹则排陷无辜,信陆逊却受谗而死,疑诸葛恪而又使其总揽一切,立后立子以致播乱宫庭,遗患不已。这些中国历朝历代的老年政治的必然现象,在吴国都出现了。孙权自229年即皇帝位后,迁都建业;230年,不听谏阻,派甲士万人渡海,求夷州不毛之岛,追未功业;233年与辽东公孙渊通好,企图联盟反魏,结果事与愿违,然后,又不顾国力,频繁向魏发起进攻。从这时起,都在表明他由清醒走向昏聩,由振作走向没落,由建设这个政权走向毁灭这个政权,在中国皇权政治中,除极个别的高龄皇帝外大多数都难逃脱愈老迈愈昏庸也愈倒行逆施的必然规律。由于魏、蜀持续近十年的战争,江东暂处局外,又加之有长江天险,和陆逊等将帅主军,孙权得以偏安一隅。于是,他活着的时候,这些矛盾虽然暴露,但不至于酿成灭国之祸,等到他一死,内乱必起,自然是国无宁日了。宗室孙峻是在孙权死前力保诸葛恪上台的干将,等到诸葛恪权重倾主,也危害到他利益的时候,他又支持孙亮把这个诸葛恪于召见时杀掉。一番血腥味尚未消除,孙峻死后,他弟弟孙□开始专权,孙亮亲政以后,受不了这个孙□,要除掉这位重臣,事泄,他也被废了。随后,孙休接位,不久,这位吴主又演出杀诸葛恪那一幕戏,把孙□干掉了。诸如此类的宫廷之乱,都是孙权埋下的祸根。在三国中,宫廷内部的血腥屠杀记录,吴国堪称冠军,这决不是“碧眼儿”盛时所能逆料的。他当然并不想这样,但封建皇权的交接,是以父死子继的形式出现的,父皇不咽最后一口气,皇子永远是储君。只有极少数情况下,老皇帝乐意地或不乐意地交权当太上皇。因此,皇子的心理状态是矛盾的,他一方面希望老子早死,他好早日登基;另一方面,他也知道,老子一死,他面对着老子留下来的这一摊时,这世界上唯一能够是他信得过的、可以提供帮助或保护他的人,也就失去了。所以,这时候的幼帝,如同鸡雏刚刚走出蛋壳,是最软弱不过的了。历史上有那么多早殇的小皇帝,就是在立足未稳时被人搞掉的。他的儿子孙亮之被迫离位,就是这样的。孙权自己也是非常明白,他说过:“子弟不睦,臣下分部,将有袁氏之败,为天下笑!”但他统治的这个吴政权,到了他的晚年,还是走上袁绍这个家族内乱、自取灭亡的道路。一个知道悲剧发生的原因却不能避免这悲剧发生的人,恐怕倒是真正的悲剧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