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爱上中文 > 说三道四 > 默认卷(ZC) 感伤的艺术

默认卷(ZC) 感伤的艺术

我一直认为,摄影是一门制造感伤的艺术。只要取景器里有人、有事,随着斗转星移,无论拍摄者被拍摄者,都会对一去不回的、但仍旧记忆得起的那一刻砰然心动的。正如一块石子扔进水里,那波纹或者重些,或者轻些,但不可能无一丝感情的涟漪。因为,胶片上的溴化银,所感受下的画面,尽管只是一瞬间的事,可立刻就成为已经消逝的过去,成为永远也不会再来一次的历史。人不可能第二次重复第一次涉水渡过的河。所以,越是发黄褪色的照片,也就越多感伤意味。银子,在怡红院里,是麝月用小戤子称量着作货币用的。纹银是什么样子的,现代人已不可能得知。只有看戏或者听说书,才有什么几百两纹银的说法。或者前一阵子街头上,一些少数民族的妇女,向过路人兜售银制的首饰。或者在商店里,有那种豪华的镀银器皿,诸如餐盘呀,咖啡具呀,这种贵金属,似乎离我们很远的。其实不然。若干年前,我读到一条消息,某新闻单位从废弃的显影液里,提取了不少白银。从那才知道作为贵金属的银子,其用途,和我们每个人都密切联系的,正是西方人发现了溴化银的这种作用,我们才从慈禧太后开始,直到现在每个人,可以把好看的、难看的,或自以为好看其实令人恶心的种种现象,永远留在相纸上。无论照片冲洗出来后,你喜欢也罢,不喜欢也罢,快门按下的那一刻,就把你和那一刻的时光定格了。于是,那张纸上,永远是昨天的你、前天的你。这一刹那,也许你是最快活的,但时间相隔得越久,这快活也就越来越少,因为你会变老的。几乎没有一个人愿意老,而且越老的人,越不想老。所以,看到昨天,前天,几年前,几十年前的旧照片,便有不是滋味的感觉。有时候觉得没有照片比有照片好。假如真有那么一位林黛玉小姐的话,姑且这样认为,有一位好心的摄影师,在大观园的沁芳桥畔,留下了她那患有二期肺结核的病容,我想那一定是相当缺德的事。因为这张照片,一下子扯碎了读者心目中那位美女的形象。读者愿意想象她是弱不禁风的,但不愿意想象她肺有空洞。所以,鲁迅先生不能想象“眼睛如此之凸,嘴唇如此之厚”的梅兰芳扮演的林黛玉,也正如后来我们不能想象电视剧里所见到小家碧玉式的毫无文化气质的林黛玉一样。文学的想象,一旦落在了实处,肯定是一种可怕的幻灭。但是,更多的时候,有照片又比没有照片好。因为这种视觉艺术,既是现实的,又是历史的。所以,慈禧的玉照,袁世凯的戎装相,副统帅的读书留影,一些大人物的显赫形象,甚至一幅访庐山仙人洞的风景,时过境迁,便给人一种《红楼梦》里那首《好了歌》的感想了。摄影作品的价值,一是真实,一是时间。照片,永远是沉默的见证人。它不说话,但它告诉你一切。高超的摄影师,能够在那静止中,照出人的内心,照出真的感情,照出无需用语言来诠释的意蕴,照出说不出但可以感觉出的氛围、情调、境界,以及近乎禅宗的悟性。一幅好的摄影作品,便是一个完整的世界。既然完整了,也就无须解释,让看的人自个儿体会去算了。所以,我不大喜欢摄影展览中,每幅展品下面的文字标题。干嘛一定要用一个文字标题,限制观众的想象力,或者引导他向某一方面去理解你的作品呢?如果一个观众,智商低到不看标题就不知所云的话,那他应该去买连环画看,看摄影展览,显然是走错门了。如果必须借助于标题文字,那说明这位摄影家还不大相信自己的境头。无言胜似有言,静止的照片,要比活动的照片,如电影、电视,更具有说服力的地方,就在于它更接近于真实。一旦有了语言,你就免不了会听到许多空话、假话、大话、套话。这种语言的迷雾,最能掩盖人和事的内在的联系,和最本质的东西,令人扑朔迷离,莫衷一是。而有了连贯起来的画面,构成动作,那和人的内心距离就更远了。因为,人在摄像机或摄影机前,会有一种不自然的尴尬,而一旦不尴尬了,又会有情不自禁的表演欲望。所以,你就别指望在电影电视里,得到绝对的真实。虽然,我们在照片中,也能看到矫揉做作、装腔作势、顾影自怜等等情象,但它至少没有喋喋不休的演说,没有手舞足蹈的表演。每一个摄影艺术家,无不以追求真实自然为己任,一张哪怕不经意拍出来的照片,也许会有在将来视为宝贵的历史真实。每年,所评选出来的最佳摄影作品,特别是新闻照片,哪一幅不是惊心动魄的真实,在征服我们呢?我想,这也许就是摄影艺术永恒的生命力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