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是苦出身的皇帝,在历代开国君主中,他的成份该是最无产阶级的。他家贫无以自给,当然更谈不上读书了,只好到皇觉寺当小和尚。一个人穷到落发为僧,这对中国人来讲,也真是穷途末路了。现在无从知道他在游方近乎乞讨的生涯中,是如何饱受生员官吏、豪门士族、衙隶差役、地主富户欺压的,反正,他当上了皇帝以后,收拾起这些人来,是一点也不手软的。也许因为他没有读多少书,对当时的知识分子也很不客气的。性残忍,好猜忌,嗜杀人,无所不用其极,是朱元璋当皇帝以后的特点。最有趣的,他老婆马皇后跟他厮杀一生,最后沉疴不起,知道死之将至,无法挽救。经太医们精心会诊,想法治疗。谁知她宁可等死,坚决拒绝用药。朱元璋火了,责问她为什么?马皇后说,“我吃药也是死,不吃药也是死,可我吃了药死后,你一定要杀这些太医们的头,与其如此,还不如不吃药而死,可以保全这些太医们。”这一段野史,人称“马皇后怜惜太医”。无独有偶的是,若干年后,斯大林死后,所发生在克里姆林宫医生案,其实就正是马皇后所焦虑的嫁祸于人。由此可见,与他同生死共患难的老婆,也是对他动辄杀人的脾气无可奈何的。因为一旦成为暴君,便不可理喻的疯狂了。这样的暴虐狂,在历史上有的是;环顾宇内,这样的人也不乏见。他儿子的师傅宋濂,一位可以说是毕生矢忠于朱元璋的知识分子,获罪于他,当斩。太子去哀求他,他说:“等你做了皇帝再赦免他。我是要收拾他的。”他曾绝不怜惜地把和他一起举义、南征北战的功臣都杀个精光,怎么会宽恕一个知识分子?他对读书人肯定不能容忍。这位太子也够绝的,对他老子说,“你不让我师傅活,我也不让你儿子活?”说罢跳水自杀。这当然气得他七荤八素,“痴儿子,我杀人,何与汝也?”但虎毒也不会食子,他自然不能杀自己的儿子出气。于是,下令:在救他儿子的人中,“凡衣履入水,擢三级;解衣舄者,皆斩之。”他的理由是:“太子溺,俟汝解衣而救之乎?”于是一批官员,人头落地,他才算解了气(明·徐祯清《剪胜野闻》)。所以,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所杀的人,大概不比他与元军战,与张士诚、陈友谅战时所杀的人少。而官员和知识分子这两类人,是他登基后的主要格杀勿论的对象。仅胡惟庸、蓝玉两案,株连的大小官员,至少有上万的人掉了脑袋。尤其那些识文断字的知识分子,则更是他的俎上之肉,愿意怎么收拾就怎么收拾的。那个给他出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主意的儒士朱升,应该说,这个战略性的决策,使他在与其它起义军争夺中脱颖而出,对建立明王朝是有巨大贡献的。可他找碴杀朱升的儿子礼部侍郎朱同时,半点不念旧情,可谓狠毒之至。宋濂这一次虽然由太子出面保全了性命,但儿子宋慎、孙子宋遂,终于还是被朱元璋找碴杀了(《明史·宋濂传、朱升传》)。所以,他老婆不吃药等死,不见得他不会不杀那些太医的。朱元璋的报复情结,是很可怕的。中国历史上的“文字狱”,多少还得找一点莫须有的罪名。他不,他和阿Q一样,讳言秃,连光、亮都不许讲。别看他没有什么文化,但从奏章中挑错定罪,着实令人毛骨悚然。凡和他从小当过和尚,当过讨饭的,当过盗贼的历史,音同意同者,如“生”,他认为是“僧”,如“则”,他认为是“贼”,统统视作大不敬,马上推出五朝门斩首的。他之所以要把朱升、宋濂的子孙砍尽杀绝,说穿了,无非这两位大儒的后人,是他不能容忍的读书人罢了。对待官员,除了兴大案、要案成批地杀头外,“廷杖”这种刑罚,便是这位皇帝上朝时兴之所至的余兴节目了。凡臣下稍有忤逆他意志者,当着他的面,由锦衣尉打屁股,打五棍换一个人。若执刑者手软,则杀执刑者。通常四十棍下来,不死也剥层皮。所以当朝大臣,无不人人自危,朝不保夕。若退了朝居然平安无事回府的话,全家人都贺喜以为又多活了一天而额手称庆(《二十二史札记》)。这种即使不打死,也要残废终生的刑罚,对朱元璋来说,其意并不在罚,而是满足朱元璋的一种奇怪的泄忿心理吧?这种睚眦必报的凶狠暴虐,对知识分子的嫉恨和对官员的残酷,到了近乎病态的反常程度,究其根源,大概和他个人的出身经历,不是没有联系的。人嘛,总是有七情六欲的,皇帝也是人嘛!想到这里,似乎好多问题也就可以解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