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4月20日,突然从联邦德国的《明星》周刊上,爆出一条震惊世界的新闻:***的60本日记,被找到了!
于是,该刊开始长篇累牍地连载《***日记》。
紧接着,颇有影响的英国伦敦《星期日泰晤士报》,也开始译载《***日记》。
***是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元凶。突然发现了***这么多、这么详细的日记,不仅立即引起各界人士的注目,尤其引起历史学家的关心,因为日记中所透露的许多秘事,与过去历史学家的考证不一致。
比如,1941年,***的副手赫斯突然驾机单身逃往苏格兰。这件事一直被认为是赫斯叛逃。然而,《***日记》中却说是赫斯奉***的密令,前往英国谈判单独*和。如果计划失败,赫斯将终生不吐露真情。
又如,1940年英军从欧洲大陆败退,数十万人集中在敦刻尔克海滩,危急万分,而接应的船来不及一下子把那么多人运回英伦三岛。可是,德军竟没有乘人之危聚歼英军。历史学家对此不解。然而,《***日记》却说,***曾亲自下令,不准德军在这时进击英军,以便日后与英国单独和谈。
《***日记》轰动了世界。
《***日记》究竟是真是假?
有人认为这是真货,因为日记所记述的事情,与历史事件发生的日期那么吻合。不可能伪造内容如此丰富的60本日记。
然而,许多专家表示怀疑。有人指出,***总是忙到快天亮的时候才去睡觉,他从来没有记日记的习惯,与他共事多年的人也从未看见过***记日记。
为了证明《***日记》“货真价实”,《明星》周刊刊登了那一本本日记的封皮照片,而且公布了其中几页手迹。
这下子,马上引起美国笔迹专家克莱福德,欧文的注意。他经过与***真正的手稿笔迹对比,明确指出:“《***日记》是道道地地的冒牌货!”
历史学家们经过核对,也指出:“《***日记》上的一些记载,牛头不对马嘴,明显违背了史实。
”
于是,联邦德国档案馆、联邦德国刑事和联邦材料检验局对《***日记》进行联合调查。
1983年5月6日,当时的联邦德国内政部根据联合调查的结果发表公报,指出《***日记》并非出自***之手,而是后人炮制的赝品。
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宣布,不再刊登伪造的《***日记》,两名责任编辑宣布辞职。
通过对《***日记》真伪的判别,可以看出,笔迹鉴定是十分重要的。
在形形**的案件中,为了识别一些伪造的信件、遗书、借据、契约、协议等,常常需要作笔迹鉴定。在侦破书写***字句的案件中,笔迹鉴定成了破案的钥匙。
如今,笔迹的鉴定,已经成为一门科学,叫做“笔迹学”。
笔迹学创始于1**0年。创始人是法国神父阿沛·米兄。
米兄神父最初研究笔迹,并不用于破案。当时他认为,字如其人,笔迹反映一个人的性格。他收集了许多人的笔迹,进行分类研究。他发现,性格相近的人笔迹相似——这便是笔迹学最早的理论。
他认为,飞龙走蛇般的笔迹,说明作者豪放自信;字里行间毫无规律,说明作者虽然热情但缺乏自信;至于字迹潦草者,可能是因为疏懒,也可能由于作者文思如泉,一气呵成……
美国人艾尔伯特·奥斯本也从事笔迹学研究。他认为:“一个人的笔迹就是他身上的一部分骨肉,他不可能凭借意志完全舍弃它。”他的这句话,前半句说明“笔迹如人”,后半句说明伪造笔迹必然会露出马脚。
正因为这样,奥斯本认为笔迹是可以鉴别的,是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判明真伪的。
奥斯本提出鉴定笔迹的三个步骤,即:比较、分析、判断。
笔迹鉴定比指纹鉴定要困难一些,因为指纹无法伪造,而笔迹则常常以假乱真。
据《美国大百科全书》1978年版的文章指出,笔迹学专家们常常从以下这些细节比较、分析、判断笔迹的真伪:
1.笔划的浓淡、粗细。
2.笔力的
轻重。
3.书写的流畅性、规律性、节奏性,笔锋的角度、对称性、艺术性所表现出来的书写熟练程度。
4.起笔、连笔和收笔,以及这些笔划对于书写整体之间的关系。
5.字形上的花式、装饰或缩略。
6.书写上有无连贯性。
7.线条性,那就是书写是否和某一基本实线和虚线形成一定的关系。
8.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间距,以及和总体之间的关系。
9.书写时的速度和方式。
10.从书法艺术角度来看,属于哪一种字体。
11.字母及其组成部分的大小比例。
12.笔从纸上提起的程度。
13.笔划的修补和重新描摹。
14.手的颤抖、迟疑不决和捉摸不定。
15.握笔的姿势。
16.书写在纸面上的布局。
17.书写姿势不正常和书写时特别小心翼翼的迹像。
18.疲劳、疾病、年龄、酒醉或其他影响因素的作用。
当然,这里列举的18条鉴定笔迹的原则,只是针对英文书写而言的。汉字的笔迹比英文更复杂,需要考虑的因素更多。
其中,笔迹真伪的最大区别在于真迹是写出来的,而伪造的则是描画出来的。尽管描画的字可以酷似真迹,但毕竟永远无法避免描画所造成的虚假感。
1956年,在美国长岛发生了绑架孩子的案件。绑架者给孩子的家长赎金索取单末尾的落款为“Your baby sitter”,即“照看你的孩子的人”。
警方注意到两个“Y”字上都有“2”形笔法,抓住这一特征,查阅当地20万人的档案,核对笔迹,他们终于在一个犯人的假释报告上,查到类似的笔迹,据此,侦破了案件,逮捕了绑架者,救出了孩子。
当然,查阅20万份档案,逐一核对笔迹,工作量是够大的,而且也颇费时间。
1984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位计算机专家与警察局合作,采用计算机辨别笔迹,使鉴定笔迹的时间缩短二十分之一以至百分之一,大大加快了破案速度。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