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科名①之心者,未必有琴书之乐;讲性命之学②者,不可无经济③之才。
【注释】
①科名:原指科举的名目,这里指科举功名。
②性命之学:讲求生命形而上境界的学问。
③经济:经世济民。
【译文】
那些想追求科举功名的人,不一定能体会到琴棋书画的乐趣;讲求生命形而上境界的学者,
不能没有经世济民的才能。
【评点】
对功名利禄过分渴求的人,会想方设法地去得到它,拥有它;拥有了,就会想方设法去保全它,或者是想要得到更多,这样每天都会为此而奔波劳累,患得患失,哪里还有时间和心情去享受琴棋书画和大自然带来的乐趣呢?
做学问的人,尤其是研究生命形而上境界
的学者,不仅仅要探究自然界和社会的发展规律,还得具备经世济民的才能,这样才能多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古人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一生为之追求的目标,很多学者在著书立说的时候,讲究知行合一,亲身实践,不仅有经世致用的学问,还具有经世济民的情怀和才干,并且将自己所学用
于国家和社会。就像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兴起,他们不仅著书立说,还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思想,努力尝试让统治者接纳他们的见解,用于治国治民,有的还参与他们治国的方略。虽然有的没有成功,但他们的这种精神和情怀是很值得人们提倡和肯定的。明末清初的大学者顾炎武,针对当时部分学者
只顾着埋头研究形而上的学问,好清谈、不喜欢实践的现象,就提出了要经世致用,并躬行实践的理论,对当时的很多学者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由此可见,如果一个学者,没有经国济民的情怀和才干,一心只专注于研究形而上的学问,那他的学术就很难用于和服务于社会,对社会的发展也很难起到大的作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