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有杂染欲和善法欲之分,杂染欲是指内心不清净的贪念,如贪求五欲六尘等;善法欲是指向上的精进力,如希贤求圣、服务乡梓等。我们将“欲”分为八个层次:
第一,无欲谓之圣一个没有欲念的人,他们对于衣食住行,只要能遮身充饥即能满足,如颜回,孔子见他生活窘困,故于路旁放一锭金,并写上:“天赐颜回一锭金”,颜回看到黄金,丝毫也不动心,只是写下:“锭金不付命穷人”。便潇洒地走了。圣人因能知足,故能守节不被利欲所诱,所以无欲谓之圣。
第二,寡欲谓之贤《佛遗教经》:“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贤能之士,因其寡欲不多求,所以不与人争名求位,不为权势利益所惑,他们不屈于胁迫,不委身事恶,更不以自身的喜好,对事物作出不公的判决,所以寡欲者谓之贤。
第三,淡欲谓之士何西畴:“士能寡欲,安于清淡,不为富贵所淫,则其视外物也轻,自然进退不失其正。”读书人,日常行谊不忘先贤之道,能以淡欲为治身之本,故能无执地面对世俗名利,因而处事舒泰安详、不骄矜做作,所以淡欲谓之士。
第四,离欲谓之僧龙树菩萨说:“欲为苦本,众祸之源;败德危身,皆由此起。”世间的欲乐,皆为苦海轮回之本,如果能摒弃世间五欲的枷锁,远离一切贪爱的执着,断绝所有声色的追求,而进入心灵自在的境界,我们谓之为僧。
第五,贪欲谓之痴众生每天劳累奔波,除了满足衣食住行所需之外,所谓“衣食足而思淫欲”,甚至“财色名食睡”没有餍足。但是当人们得到了情感、权位、财富、美貌后,真的就会快乐吗?“欲海千层浪,苦海万重波”,众生愚痴,看不到欲望如无底深渊,因此在欲海浮沉,因而在六道中无法跳脱。
第六,多欲谓之凡历史上,许多功名场中之人、坐贾行商之流,为了求名求利,不惜曲躬谄媚,成为悖理忘义之徒;为了贪财贪色,泯灭道德良心,成为欲望的奴隶,就如朱文公所说:“欲之甚,则昏蔽而昧理义”,所以多欲谓之凡。
第七,逐欲谓之邪《韩非子》:“人有欲则计会乱,计会乱而有欲甚,有欲甚则邪心胜。”人一有了贪欲,就会想尽办法来满足自己,为了达到目的更会不择手段,因而生出种种的邪念,所以逐欲谓之邪。
第八,纵欲谓之狂社会上,凡犯下杀业、偷盗、淫秽的罪刑犯,大都是因为纵欲所致。《大般若经》:“欲如利剑、欲如火聚、欲如毒器”,如果放纵己欲,为所欲为,就会引发成为伤人的利剑、火聚、毒器,所以纵欲谓之狂。
修身要严,莫使造诸恶;修心要密,莫使生欲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