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迷一样的建筑奇迹——埃及金字塔
埃及金字塔是法老(古埃及的国王)的陵墓。法老为什么要建造金字塔?巨大的金字塔是怎样建成的?
相传,古埃及第三王朝之前,无论王公大臣还是老百姓死后,都被葬入一种用泥砖建成的长方形的坟墓,古代埃及人叫它"马斯塔巴"。后来,有个聪明的年轻人叫伊姆荷太普,在给埃及法老左塞王设计坟墓时,发明了一种新的建筑方法。
他用山上采下的呈方形的石块来代替泥砖,并不断修改修建陵墓的设计方案,最终建成一个六级的梯形金字塔--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金字塔的雏形。
在古代埃及文中,金字塔是梯形分层的,因此又称作层级金字塔。这是一种高大的角锥体建筑物,底座四方形,每个侧面是文字三角形,样子就像汉字的"金"字,所以我们叫它"金字塔"。伊姆荷太普设计的塔式陵墓是埃及历史上的第一座石质陵墓。
有人认为古埃及人不可能建造出金字塔,说金字塔也许是外星人造出来的,也许是更远古的人类留下的,因为,金字塔的谜太多了!
金字塔是古埃及奴隶制国王的陵寝。这些统治者在历史上称之为“法老”。法老们不仅活着时统治人间,而且幻想死后成神,主宰阴界,因此,“法老”死后,便取出内脏,浸以防腐剂,填入香料,将尸体长久保存,称作“木乃伊”。金字塔便是存放“法老”木乃伊的陵寝。现在,埃及境内保存至今的金字塔共96座,大部分位于尼罗河西岸可耕谷地以西的沙漠边沿。
大型的金字塔一般建于古王国时期的三至六王朝(约公元前2664~前2180年),在古埃及之都孟菲斯之北不远的吉萨、塞加拉、拉苏尔,梅杜姆以及阿布西尔等地都有大量的遗址。
由于金字塔是一种方锥形的建筑物,古埃及文称它为“庇里穆斯”,意思是“高”;而其底座呈四方形,愈上愈窄,直至塔顶,从四面看都像汉字的“金”字,所以中国历来译称“金字塔”。
在众多金字塔中,最为著名的是吉萨大金字塔,它位于开罗西南约13公里的吉萨地区。这组金字塔共有3座,分别为古埃及第四王朝的胡夫(第二代法老)、卡夫勒(第四代法老)和孟考勒(第六代法老)所建。
胡夫金字塔,又称齐阿普斯金字塔,兴建于公元前2760年,是历史上最大的一座金字塔,也是世界上的人造奇迹之一,被列为世界7大奇观的首位。该塔原高146.5米,由于几千年的风雨侵蚀,现高138米。原四周底边各长230米,现长220米。锥形建筑的四个斜面正对东、南、西、北四方,倾角为51度52分。塔的四周原铺设着一条长约1公里的石灰石道路,目前在塔的东、西两侧尚有遗迹可寻。整个金字塔建在一块巨大的凸形岩石上,占地约5.29万平方米,体积约260万立方米,是由约230万块石块砌成。外层石块约11.5万块,平均每块重2.5吨,最大的一块重约16吨,全部石块总重量为684.8万吨。其地理位置为东经31°07′北纬29°58′令人吃惊的是,这些石块之间没有任何粘着物,而是一块石头直接叠在另一块石头上,完全靠石头自身的重量堆砌在一起的,表面接缝处严密精确,连一个薄刀片都插不进去。而塔的东南角与西北角的高度误差也仅1.27厘米。这是当时征召了10万劳力、前后历时30年才建成的。
胡夫金字塔的入口位于塔的北壁第十三石级,距地面约20米高。入口处四块巨大的石板构成“人”字形拱门,往里是100余米长的坡状隧道直达墓室。墓室长10.43米,宽5.21米,高5.82米,与地面的垂直距离为42.28米。室内仅有一具深褐色磨光的大理石石棺,棺内空空,棺盖去向不明。墓室上方有5层房间,最高的一层顶盖是三角形的,为的是把上面压下的重量均匀地分布在两边。同时,墓室还有砌筑在石块中的通风道。胡夫大金字塔外形庄严、雄伟、朴素、稳重,与周围无垠的高地、沙漠浑然一体,十分和谐。它的内部构造复杂多变,匠心独具,自成风格,凝聚着非凡的智慧。该金字塔历经数千年沧桑,地震摇撼,不倒塌,不变形,显示了古代不可思议的高度科技水平与精湛的建筑艺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因此把它列为全世界重点保护文物之一,成为古埃及文明的象征。
吉萨的第二座金字塔,即卡夫勒所造的金字塔,位置居中。它比胡夫金字塔略小,但其艺术风格与工程设计的精确,则均可与之媲美。而且由于其建在一块较高的台地上,乍看上去,仿佛比前者还雄伟。塔基底长215.7米,高143.6米,也是用石灰岩和花岗石砌筑的。它所遗存的附属建筑较为完整壮观,包括以巨石建成的两座庙宇:上庙和下庙。
孟考勒建造的第三座金字塔位于南端,体积最小,但十分精致。它的底边长108.7米,高66.5米。吉萨的这3座金字塔都曾被盗,墓中财宝已基本流失,但它们所体现的古代埃及人民炉火纯青的工程技术,每天都吸引着千千万万的各国游客。
金字塔外观金字塔具今已有4500年的历史,由于它形似汉字中的“金”字,因而被称为“金字塔”,金字塔本身是一座王陵建筑。它规模宏伟,结构精密,塔内除墓室和通道外都是实心,定部呈锥角。金字塔历经多次地震都岿然不动,完好无损。它被誉为当今最高的古代建筑物和世界八大奇迹之首。
金字塔前有座狮身人面像,是古国王第四王朝法老胡夫的儿子哈沸拉的形象,它叫斯芬克斯,高20米,长57米,仅一只耳朵就有两米高。除狮爪是用石头砌成之外,整个狮身人面像是一块天然的大岩石凿成的。鼻部有损伤,拒说是在一次战争中被拿破仑的士兵用大炮轰掉的。斯芬克斯象征着法老的权利至高无上,威不可侵。
金字塔内部的法老墓室法老墓室延伸到地平线以下30米处,墓室左侧,放置着法老出游时乘坐的宝车,使用的宝床。位于墓室中央部位的是法老胡夫的棺椁,是用镶有金边和贴有金块的大型木料精雕细刻而成,十分华丽精美,棺椁分为两层,上层是法老的全身木制雕像,下层放置着法老的木乃伊。陪葬品有法老心爱的宝剑、宝刀、古埃及式宝船、宝瓶、宝箱,最吸引人的是四个巨大的百宝盆,内装有奇珍异宝,价值连城,棺木前方有两位手持神器的守护神,四角有四位美丽的侍女。
王后墓室王后的墓室比法老的墓室规模略小一些,她的棺椁为一巨大的整体石料雕刻而成,工艺精细,十分华丽,里面陈放的是王后的木乃伊。她的陪葬物也很丰富,左侧角落有神鹰像、百宝箱及狮身人面像。右侧角落放置着王后使用的梳妆台。
§§§(四)南半球最宏伟的古迹——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现今世界最大之佛塔遗迹在印度尼西亚,这就是建于8世纪的婆罗浮屠佛塔。它还是南半球最宏伟的古迹,世界闻名的石刻艺术宝库,东方五大奇迹之一,并素有“印尼的金字塔”之称。
“婆罗浮屠”,就是建在丘陵上的寺庙的意思。它大约建于公元778年,长宽各123米,高42米,动用了几十万名石材切割工、搬运工以及木匠,费时五十至七十年才建成,是世界上最大的佛教遗址。随着15世纪当地居民改信伊斯兰教,婆罗浮屠旺盛的香火日渐衰竭。后因火山爆发而遭堙没。直到十九世纪初,人们才从茂盛的热带丛林中把这座宏伟的佛塔清理出来。1973年,婆罗浮屠佛塔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助,开始了大规模的修复工程。
婆罗浮屠佛塔是由100万块火山岩一块块巨石垒起来的十层佛塔,可分为塔底、塔身和顶部三大部分。塔底呈方形,周长达120米。塔墙高4米,下面的基石亦高达1.5米,宽3米;塔身共五层平台,愈往上愈小。第一层平台离地面边缘约7米,其余每层平台依次收缩2米。塔顶由三个圆台组成,每个圆台都有一圈钟形舍利塔环绕,共计72座。在这同一圆心的三圈舍利塔中央,是佛塔本身的半球形圆顶,离地面35米。
全塔共有姿态各异的佛像505尊,分别置入佛龛和塔顶的舍利塔中。舍利塔中的佛像是被塔身罩住的,只能从塔孔看到,相传如能用手从石块之间的孔中摸到佛像的手,便会为摸者带来好运,到这里后,不妨一试,看看是否能得到好运。
婆罗浮屠浮雕艺术也极为杰出,其中,塔底四面墙内有160幅浮雕,而塔身墙上、栏杆上均饰有浮雕,在全长2500米的范围里,共计有1300幅叙事浮雕,1212幅装饰浮雕。第一层走廓的正墙上,描绘了佛陀从降生到涅的全部过程。第二、三、四层的浮雕描绘胜财到处参访、寻求人生真谛的情节。佛陀、菩萨往往与动物飞鸟、舞女乐师、渔民猎人杂处,国王、武士和战争也都是经常表现的题材。尤其突出的是艺术家能在布满小孔及微粒的火长石上较好地表现出人体肌肤的柔润感,使得人物栩栩如生。
§§第四章游览世界五大自然奇景§§§(一)咆哮的云雾——维多利亚瀑布莫西奥图尼亚/维多利亚瀑布位于南部非洲赞比亚和津巴布韦接壤的地方,在赞比西河上游和中游交界处,是非洲最大的瀑布,也是世界上最大和最美丽的瀑布之一,也上最壮观的瀑布之一。位于赞比西河上,宽度超过两公里,瀑布奔入玄武岩峡谷,水雾形成的彩虹远隔二十公里以外就能看到。莫西奥图尼亚/维多利亚瀑布被赞比亚人称为“Mosi-oa-tunra(莫西奥图尼亚或译为莫西瓦图尼亚)”,津巴布韦人则称之为“曼古昂冬尼亚”,两者的意思都是“声若雷鸣的雨雾”(或“轰轰作响的烟雾”)。地球上很少有这样壮观而令人生畏的地方。曾居住在莫西奥图尼亚/维多利亚瀑布附近的科鲁鲁人很怕那条瀑布,从不敢走近它。邻近的汤加族则视它为神物,把彩虹视为神的化身:他们在东瀑布举行仪式,宰杀黑牛以祭神。
【瀑布的形成】当赞比西河河水充盈时,每秒7500立方米的水汹涌越过维多利亚瀑布。水量如此之大,且下冲力如此之强,以至引起水花飞溅,远达40公里外均可以看到。维多利亚瀑布的当地名字是“Mosi-oa-tunra”(莫西奥图尼亚),可译为“轰轰作响的烟雾”。彩虹经常在飞溅的水花中闪烁,它能上升到305米的高度。离瀑布40--65千米处,人们可看到升入300米高空如云般的水雾。
维多利亚瀑布的形成,是由于一条深邃的岩石断裂谷正好横切赞比西河。断裂谷由1.5亿年以前的地壳运动所引起。维多利亚瀑布最宽处达1690米。河流跌落处的悬崖对面又是一道悬崖,两者相隔仅75米。两道悬崖之间是狭窄的峡谷,水在这里形成一个名为“沸腾锅”的巨大旋涡,然后顺着72千米长的峡谷流去。
维多利亚瀑布实际上分为5段,它们是东瀑布、虹瀑布(这里峡谷最深)、魔鬼瀑布、新月形的马蹄瀑布和主瀑布(高60---100米)。1855年,传教士和探险家戴维·利文斯敦成为第一个到达维多利亚瀑布的欧洲人,他是乘坐独木舟接近瀑布的。
非洲第四大河的赞比西河滚滚流到这里,在宽约1800米的峭壁上骤然翻身,万顷银涛整个跌入约110米深的峡谷中,卷起千堆雪,万重雾,只见雪浪腾翻,湍流怒涌,万雷轰鸣,动地惊天,溅起的白色水雾,有如片片白云和轻烟在空中缭绕,巨响和飞雾可远及15公里。
大瀑布所倾注的峡谷本身就是世界上罕见的天堑。在这里,高峡曲折,苍岩如剑,巨瀑翻银,疾流如奔,构成一副格外奇丽的自然景色。
大瀑布倾注的第一道峡谷,在其南壁东侧,有一条南北走向峡谷,把南壁切成东西两段,峡谷宽仅60余米,整个赞比西河的巨流就从这个峡谷中翻滚呼啸狂奔而出。大瀑布的水汽腾空达300余米高,使这个地区布满水雾,若逢雨季,水沫凝成阵阵急雨,人们站在这里,不消几分钟,就可浑身湿透。
【瀑布的分布】赞比西河刚流经赞比亚与津巴布韦边界时,两岸草原起伏,散布着零星的树木,河流浩浩荡荡向前进,并无出现巨变的迹象。这一段是河的中游,宽达1.6公里,水流舒缓。突然河流从悬崖边缘下泻,形成一条长长的匹练,以无法想像的磅礴之势翻腾怒吼,飞泻至狭窄嶙峋的陡峭深谷中,宽度缩减至只有60米。其景色极其壮观!
赞比西河的流量随季节而变,雨季涨满水的河流每分钟有五亿五千万公升的水自1.6公里宽的悬崖边缘下泻,形成世上最宽的瀑布。倾注的河水产生一股充满飞沫的上升气流,游客站在瀑布对面悬崖边,手上的手帕都会被这强大的上升雾气卷至半空。
莫西奥图尼亚/维多利亚瀑布带是长达97千米的“之”字形峡谷,落差106米。整个瀑布被利文斯敦岛等4个岩岛分为5段,因流量和落差的不同而分别被冠名为“魔鬼瀑布”,“主瀑布”、“马蹄瀑布”、“彩虹瀑布”和“东瀑布”。
位于最西边的是“魔鬼瀑布”,魔鬼瀑布最为气势磅礴,以排山倒海之势直落深渊。轰鸣声震耳欲聋。强烈的威慑力使人不敢靠近;“主瀑布”在中间,主瀑布高122米、宽约1800米,落差约93米。流量最大,中间有一条缝隙;东侧是“马蹄瀑布”,它因被岩石遮挡为马蹄状而得名;像巨帘一般的“彩虹瀑布”则位于“马蹄瀑布”的东边,空气中的水点折射阳光,产生美丽的彩虹。彩虹瀑布即因时常可以从中看到七色彩虹而得名。水雾形成的彩虹远隔20公里以外就能看到,彩虹经常在飞溅的水花中闪烁,并且能上升到305米的高度。在月色明亮的晚上,水气更会形成奇异的月虹;“东瀑布”是最东的一段,该瀑布在旱季时往往是陡崖峭壁,雨季才成为挂满千万条素练般的瀑布。
飞流直下的这5条瀑布都泻入一个宽仅400米的深潭,酷似一幅垂入深渊中的巨大的窗帘,瀑布群形成的高几百米的柱状云雾,飞雾和声浪能飘送到10千米以外,声若雷鸣,云雾迷蒙。数十里外都可看到水雾在不断地升腾,因此它被人们称为“沸腾锅”,那奇异的景色堪称人间一绝。赞比西河经过瀑布后气势依然壮观,河水冲进狭谷,汹涌直奔过的“沸腾锅”的旋涡潭,沿着之字形峡谷再往前奔腾64公里向下游进发。
莫西奥图尼亚/维多利亚瀑布以它的形状、规模及声音而举世闻名,堪称人间奇观。而瀑布附近的“雨林”又为莫西奥图尼亚/维多利亚瀑布这一壮景平添了几分姿色。“雨林”是面对瀑布的峭壁上一片长年青葱的树林(不过周围的草原在干旱季节时会失去绿色)。它靠瀑布水气形成的潮湿小气候长得十分茂盛。作为这里的一大景点,“雨林”仿佛终日置身于雨雾,即使是大晴天也不例外。
在8月至12月的旱季里,莫西奥图尼亚/维多利亚瀑布的全宽可尽收眼底,不过这时的水位可能很低。到洪水季节(3月至5月),那情景变得惊天动地。赞比西河的狂涛怒波,以万马奔腾之势飞泻而下,流量达旱季时的15倍。
【瀑布的发现】1855年11月,苏格兰传教士和探险家戴维·利文斯敦成为第一个到达维多利亚瀑布的欧洲人。这是世界上最壮观的瀑布之一。位于赞比西河上,宽度超过两公里,瀑布奔入玄武岩海峡,水雾形成的彩虹远隔二十公里以外就能看到。
在1853年与1856年之间,苏格兰传教士和探险家戴维·利文斯敦与一批欧洲人一起首次横穿非洲。利文斯敦此行的目的显然是希望非洲中部能向基督教传教士们开放,他们从非洲南部向北旅行经过贝专纳(现在的博茨瓦纳),到达赞比西河。然后,他们向西到安哥拉的罗安达沿海。考虑到这条线路进入内陆太困难,他又调头东向,沿着2700公里长的赞比西河航行,希望这条大动脉般的河流成为开拓中非的“上帝高速公路”。1856年5月他们到达莫桑比克沿海的克利马内。
就在这次旅行中的1855年11月,利文斯敦“发现”了莫西奥图尼亚瀑布,成为第一个到达这个瀑布的欧洲人(他初次听到关于瀑布的事是在四年之前,当时他和威廉姆·科顿·奥斯威尔抵达赞比西河岸以西129公里处)。当时他乘独木舟顺流而下,于11月16日抵达该瀑布,老远就已看到瀑布激起的水气。他登上瀑布边缘的一个小岛,看到整条河的河水突然在前方消失,利文斯敦写道:“这条河好像是从地球上消失了。只经过80英尺距离,就消失在对面的岩缝中……我不明所以,于是就战战兢兢地爬到悬崖边缘,看到一个巨大的峡谷,把那条1000码宽的河流拦腰截断,使河水下坠100英尺,突然压缩到只有15至20码宽。整条瀑布从右岸到左岸,其实只是个在坚硬玄武岩中的裂缝,然后从左岸伸展,穿过3、40哩的丘陵。”
后来利文斯敦指出那时低估了瀑布的宽度和高度。他认为这些瀑布“是我在非洲见过的最壮丽景色。”他又写道:“……除了一团白色云雾之外,什么也看不见。那白练就像是成千上万的小流星,全朝一个方向飞驰,每颗流星后都留下一道飞沫。”
第二天利文斯敦回到他第一次观看瀑布的小岛(现名为卡泽鲁卡或利文斯敦岛),种下桃、杏核和一些咖啡豆。他还在一棵树(据说是猴面包树)上刻上日期和自己名字的简写。他后来承认这是他在非洲唯一一次做出的无聊事。
奇怪的是,探险家们并没有因这个重大发现而兴高采烈,尽管他后来对此事有“如此动人的景色一定会被飞行中的天使所注意”这样的描述。对利文斯敦而言,这瀑布实质上就是一垛长1676米、下冲107米的水墙,也是基督教传教士们试图到达内陆土著村落的实际障碍。对他而言,旅行的重点是发现瀑布以东的巴托卡高原。如果赞比西河被证实是可全线通航的话(它不能通航),在他看来,这一地方可作为潜在的居民点。尽管他以感觉有所“进展”的方式表达对发现瀑布的失望,但利文斯敦还是承认瀑布是如此壮观,以至于用英国女皇维多利亚的名字来命名它。
1860年8月他率探险队第二次来到瀑布,测量峡谷的深度。他垂下一条绑了几颗子弹和一块白布的绳子。“我们派一人伏在一块凸出的悬崖上看着那小白布,其他的人放出了310英尺长的绳子,那几颗子弹才落在一块倾斜而凸出的岩石上,那里距下面的水面可能有五十英尺。当然水底还要深。从高处下望,那块白布只有钱币大小。”因此他估计峡谷有354英尺(108米)深,大约是尼亚加拉瀑布的两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