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巨大石雕像——拉什莫尔山
在美国南达科他州的黑山地区,有一座拉什莫尔山,山高1800多米,刻有华盛顿、杰斐逊、罗斯福、林肯4个巨大的石雕像,石像的面孔高18米,鼻子有6米长。4个巨像如同从山中长出来似的,山即是像,像即是山,巨像与周围的湖光山色融为一体,形成了著名的旅游胜地,每年有200多万来自世界各地的观光者到此来领略巨像的风采。
山上的雕像凝视着远处布莱克山区的乡村。与复活节岛上的石像,或者埃及古萨金字塔前的狮身人面像这类成百上千年前的雕像不一样,拉什莫尔山雕像是20世纪相对现代的杰作,因为它们仅仅雕刻于1927年—1941年间。
山上的雕刻是悬崖面上的4位美国总统的头像,他们是乔治.华盛顿、托马斯.杰斐逊、西奥多.罗斯福和亚伯拉罕.林肯。每一个头像约18米高,相当于5层的高度。
雕像的历史:
拉什莫尔山的巨像可以说是20世纪人类雕刻艺术的杰作,它是由美国著名的艺术家夏兹昂·波格隆创作的。每年,全世界几乎有300万游客专程前往美国这个偏远地区,只为一睹这一不同凡响的雕刻艺术。
格曾姆·博格勒姆是美国的一位著名雕刻家。1924年,他收到一封州历史学家的信,请他去黑山考察一下,看看是否有可能利用黑山的一些地表岩石,把游客吸引到他热爱的州来。
博格勒姆一心想着要为缔造美国的重要人物雕像。州官员表示同意,于是博格勒姆决定,他将雕刻4位美国总统像。
1927年,博格勒姆在山壁破土开工后不久,美国陷入了大萧条。在那个艰难的年代,很难找到工作。山上的工程刚开始时,这里的人没有任何工作可做。他们愿意做任何事情。博格勒姆对他们进行了培训,大家在一起同甘共苦。在此后的10年间,400名当地人在山顶风餐露宿。
即便对格曾姆·博格勒姆这样一位天才雕刻家来说,雕刻山一般大小的巨像也是一项十分重大的任务。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按比例打造出山的模型。模型上的一英寸相当于山顶上的一英尺。当博格勒姆开始雕刻面部时,他们会从鼻子开始,因为鼻子是面部最突出的部位。从华盛顿到林肯,雕刻的尺寸达365英尺,这比一个足球场还要长。每一个头部都有60英尺高,而自由女神的头部也只有17英尺。在进行这些雕刻时,选择的凿子即是炸药。从山表大约炸掉了近45万吨的花岗岩。
令人吃惊的是,博格勒姆的爆破工人非常能干,他们的爆破能精确到离加工层面4英寸之内。远在20世纪30年代早期,在这样的山上能雕刻出这些头像,并在设备有限的情况下使它们显得那么自然,栩栩如生,一个人能有这样的智慧真是令人难以置信。
不幸的是,格曾姆·博格勒姆在1941年这项工程还差几个月就完工时与世长辞了,但他的儿子林肯继承父业,完成了这项山体雕凿工程——这是一项使南达科他州在全国遐迩闻名的艺术杰作。今天,拉什莫尔山是美国游人最多的地方之一,是瞻仰4名美国历史上最伟大总统的圣地:乔治·华盛顿、托马斯·杰斐逊、西奥多·罗斯福和亚伯拉罕·林肯。
由于将美国梦带到了偏远的花岗岩山坡上,格曾姆·博格勒姆不朽的雕刻巨作位列我们的十大人工奇观排行榜第7名。
拉什莫尔山上的4个巨人雕像,生动地刻划出了4位总统的形像特征与神态。
华盛顿像是一座胸像,头部是圆雕,从衣领部分开始向浮雕过渡,右边的衣领转成浮雕线刻,保留了原来的山形,左边衣领刻成浮雕,肩部和胸部因山形而粗刻,因此整个雕像头部五官形象突出,清晰而集中,只见华盛顿安详地望着远方,口紧闭着,眉宇略锁,显露出严肃而又坚决的表情,仿佛对胜利充满了信心。华盛顿肖像是4个巨人肖像中唯一的胸像,其余3人只雕出了头部形象。
在华盛顿雕像的左边是杰斐逊雕像。杰斐逊是著名的《独立宣言》的起草人之一,雕像突出了他作为美国民族和民主革命先驱者的风采和智慧,他的头发弯曲,前额突出,双眼炯炯有神,头部微仰,嘴角微抿,从悠闲当中透露出果敢和坚强。
罗斯福雕像位于杰斐逊雕像之左,他与林肯的雕像只刻了脸部,脑后与石山连在一起,颈与胸部均未刻出。罗斯福头像下颌略收,唇上短髭粗而浓,双目深陷,两眉紧锁,面部棱角分明,戴一副秀丽的眼镜,与华盛顿与杰斐逊刚毅的造型形成鲜明的对比。
4座雕像的最左边一位是林肯,这位深受美国黑人和下层人民爱戴的伟人言行一致,雕像突出了他严肃、认真的性格特征。
这组巨型雕像既突出了每个人的性格特征,又巧妙地组合在一个统一的构图之中。如果按照年代排列,罗斯福应该排在林肯之后,但是出于艺术上的考虑,把罗斯福放在林肯的右边使它与两旁的雕像形成了更为鲜明的对比。4座雕像的面部虽然不朝向一个焦点,但是他们都看着远方,而且排列在相同的高度,左边3座雕像颈项以下的横线都是连贯的,隐去了3人的胸肩,彼此融为一体,有机地统一起来,加强了雕像间形与神的联系。
拉什莫尔山的石刻构图,曾经多次改动,主要原因是山石内层的花岗岩有裂缝或瑕疵。由于在外表很难发现内层的岩石情况,所以刻到内层时只好改变构图。1930年7月4日,华盛顿像首先完成,接下来在刻杰斐逊像时遇到了很大麻烦,刻像的位置一再改变,直到1936年8月30日才落成。此后,1937年9月17日林肯石雕像完成,1939年7月2日罗斯福石雕像完成。在整个工程中,曾作过9次大的改动,清走石头10万吨以上。4座雕像完成后,波格隆又投入到整体处理中,以加强四座雕像间的联系,使这组雕像更加协调。1941年3月6日,波格隆在工程未完全结束时就去世了。
在石像雕刻过程中,采用了现代化的爆破技术,在爆炸时经过精心测算,爆炸后的岩石距离成品要求只有2.5厘米,可见其定向爆破技术的精湛。正是由于这种原因,有人称这4座雕像是由炸药炸出来的。拉什莫尔山的石像可以说是科学与雕刻相结合的人类杰作。
为了表示对4位总统的崇敬之情,也为了防止雕像受到损害,拉什莫尔山禁止游人攀登,前往观瞻的人可以山脚下的观瞻台上一睹石像的风采,每年6至9月间,为了使游人在晚上也能欣赏到这一艺术巨作,这里还备有照明设备,在灯光下观赏石雕,自然又有另一番情趣和特殊的艺术效果。
§§§(五)西半球最高峰——安第斯山脉地理位置位于玻利维亚境内的汉科乌马山海拔7010米,为西半球最高峰。地质上属年轻的褶皱山系,形成于白垩纪末至第三纪阿尔卑斯运动,历经多次褶皱、抬升以及断裂、岩浆侵入和火山活动,地壳活动仍在继续,为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的一部分。按构造地形特征,分为北、中、南3段。①北段(南纬4°以北):山脉成条状分支、隔以广谷和低地,各条山脉多代表背斜构造,通过侵蚀,轴部出露花岗岩、片麻岩等古结晶岩,两翼则残留着白垩纪、第三纪砂岩和石灰岩。②中段(南纬4°~27°):宽度和高度显著加大,东、西科迪勒拉山脉之间楔入宽阔的山原——玻利维亚高原。③南段(南纬27°以南):高度和宽度逐渐减缩,东、西科迪勒拉合而为一。由于纵横断层交错,加以第四纪冰川和流水的侵蚀作用,山地显示分割破碎的形态,普遍具有阿尔卑斯型地貌特征。
概况世界上最长的山脉,属美洲科迪勒拉山系。纵贯南美大陆西部,大体上与太平洋岸平行,其北段支脉沿加勒比海岸伸入特立尼达岛,南段伸至火地岛。跨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智利、阿根廷等国,全长约8900千米。一般宽约300千米,最宽处(南纬20°沿线)为800千米,由一系列平行山脉和横断山体组成,间有高原和谷地。海拔多在3000米以上,超过6000米的高峰有50多座。位于玻利维亚境内的汉科乌马山海拔7010米,为西半球最高峰。整个山脉的平均海拔3,660米,有许多高峰终年积雪,海拔超过6000米,由一系列平行山脉和横断山体组成。
地质上属年青的褶皱山系。地形复杂。南段低狭单一,山体破碎,冰川发达,多冰川湖;中段高度最大,夹有宽广的山间高原和深谷,是印加人文化的发祥地;北段山脉条状分支,间有广谷和低地。多火山,地震频繁。安第斯山最高峰是位在阿根廷内的阿空加瓜山(Aconcagua),海拔6962米,是世界上最高的火山,也是最高的死火山。此外安第斯山脉中的哥多伯西峰(Cotopaxi)是世界最高的活火山,海拔5897米。南美洲诸重要河流的发源地。气候和植被类型复杂多样,富森林资源以及铜、锡、银、金、铂、理、锌、铋、钒、钨、硝石等重要矿藏。山中多垭口,有横贯大陆的铁路通过。
自然资源安第斯山区的主要矿藏有有色金属、石油、硝石、硫磺等。有色金属矿多与第三纪、第四纪火山活动和岩浆侵入有关,特别是以矿脉和岩脉形式侵入到上层的岩浆体,如安山岩、闪长岩、玢岩等。最突出的是铜矿,矿区从秘鲁南部至智利中部,为世界最大的斑岩型铜矿床的一部分,世界最大的地下铜矿采矿场就在此山脉中,在地底深达1200米,采矿坑道总长超过2000多公里。石油主要分布在安第斯山北段的山间构造谷地或盆地中。
气候和植被气候和植被类型复杂多样,垂直分带明显,随纬度、高度和坡向而异。北段地处低纬,综合反映热带湿润的基本特征。低地和低坡地带终年高温,年平均气温在27℃以上,年降水量多超过2000毫米,热带山地常绿林所占比重很大。由下向上,气候和植被类型依次更替,直至高山冰雪带,垂直带图谱完整。中段自北向南气温年较差增大,降水量减少,主要反映干旱特征。南段地处中、高纬,体现温凉湿润特征。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最热月平均气温低于10℃。
生存危机据阿根廷科学家考察,位于安第斯山中段的冰川受气候变热和降水减少的影响,已严重萎缩,造成当地河流水量大幅下降。
安第斯山脉中段的普洛莫冰川是世界著名的高山冰川之一,其特点是面积大,冰储量多。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普洛莫冰川不断缩小,冰储量也明显减少。阿根廷冰川学家不久前对这个冰川进行了考察,发现普洛莫冰川一号和二号冰舌前沿已比1914年后退了7公里,相当于冰川面积减少了25平方公里,即减少了三分之一,冰的储量下降了1200万立方米。
普洛莫冰川是阿根廷门多萨河和普洛莫河等河流的主要源头。这个冰川的萎缩对这些河流已产生明显影响,据水文部门报告,门多萨河的水量已减少了一半。
阿根廷科学技术研究所门多萨地区中心的冰川学家莱瓦认为,安第斯山中段冰川的退后,主要是气候变暖变干,降水量减少和太阳强辐射造成的。秘鲁水资源管理机构主席卡尔门·菲力普说,“安第斯山脉冰雪的这种融化速度意味着灾难的来临。从短期看,我们在不久的将来会遭遇严重的洪灾和泥石流,而从长远看,我们将失去赖以生存的水资源。”
根据哥伦比亚环境部门1983年的报告,哥伦比亚的埃尔·科库伊国家公园的5座冰山将在300年后消失,但在去年,该部门再次得出结论,他们的消失时间是25年。菲力普称,“冰雪融化,人们开始在高原开垦土地采伐树林,这种恶性循环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科学家们表示,安第斯山脉的积雪加速融化的主要原因是全球变暖,它导致安第斯山脉的降雪降雨变得极不规律。自1970年来,安第斯山脉,尤其是山脉东部的降雨量不断增大,已经引发数次大规模洪灾。但在南美洲中部和智利南部,降雨量却逐年减少。2005年,亚马逊盆地还发生特大旱情。
在今后50年,南美洲四周海平面将持续上升,直接威胁到拉丁美洲的60个沿海大城市,这些城市将面临飓风的严峻挑战。
§§§(六)冰川旅游胜地——阿尔卑斯山阿尔卑斯山脉是吸引欧洲及世界各国旅游者的巨大磁场,每年都有几千万旅游者到这里的各国旅游。阿尔卑斯山的基本核心在瑞士和奥地利境内,这两国的旅游业受其惠而极其繁荣。同时受惠的还有法、意、德及巴尔干半岛的一些国家。阿尔卑斯山地区夏季凉爽湿润,冬季寒冷干燥,阳光明媚。阿尔卑斯山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犬牙交错的陡峭山峰,也有坡陡底平的宽谷,加上绿色植被覆盖,景色壮丽而变化万千。山地湖水和高山积雪可以满足多种旅游需要。夏季可以进行避暑、疗养和风景观赏旅游,冬季可开展滑雪运动旅游。
山脉主干向西南方向延伸为比利牛斯山脉,向南延伸为亚平宁山脉,向东南方向延伸为迪纳拉山脉,向东延伸为喀尔巴阡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可分为3段。西段西阿尔卑斯山从地中海岸,经法国东南部和意大利的西北部,到瑞士边境的大圣伯纳德山口附近,为山系最窄部分,也是高峰最集中的山段。勃朗峰(4810米)是整个山脉的最高点,位于法国和意大利边界。中段中阿尔卑斯山,介于大圣伯纳德山口和博登湖之间,宽度最大。有马特峰(4479米)和蒙特罗莎峰(4634米)。东段东阿尔卑斯山在博登湖以东,海拔低于西、中两段阿尔卑斯山。
早在1.8亿年前,北大西洋扩张,以及由此造成的非洲和欧洲间相对运动形成的阿尔卑斯山系,其构造既年轻又复杂。阿尔卑斯造山运动时形成一种褶皱与断层相结合的大型构造推覆体,使一些巨大岩体被掀起移动数十千米,覆盖在其他岩体之上,形成了大型水平状的平卧褶皱。西阿尔卑斯山是这种推覆体构造的典型。
古代的阿尔卑斯山脉是欧洲最大的山地冰川中心。山区覆盖着厚达1千米的冰盖。各种类型冰川地貌都很发育,冰蚀地貌尤为典型。只有少数高峰突出冰面构成岛状山峰。许多山峰角峰锐利,山石嶙峋,峻峭挺拔,并有许多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冰蚀崖、角峰、冰斗、悬谷、冰蚀湖等以及冰川堆积作用的冰碛地貌。还有1200多条现代冰川,总面积约4000平方千米。中阿尔卑斯山麓瑞士西南的阿莱奇冰川最大,长约22.5千米,面积约130平方千米。山地冰川呈现一派极地风光,是登山、滑雪、旅游胜地。阿尔卑斯山地冰川作用形成许多湖泊。最大的湖泊莱芒湖,另外还有四森林州湖、苏黎世湖、博登湖、马焦雷湖和科莫湖等。美丽的湖区是旅游的胜地。
阿尔卑斯山脉的气候成为中欧温带大陆性气候和南欧亚热带气候的分界线。山地气候冬凉夏暖。大致每升高200米,温度下降1℃,在海拔2000米处年平均气温为0℃。整个阿尔卑斯山湿度很大。年降水量一般为1200~2000毫米。海拔3000米左右为最大降水带。边缘地区年降水量和山脉内部年降水量差异很大。海拔3200米以上为终年积雪区。阿尔卑斯山区常有焚风出现,引起冰雪迅速融化或雪崩而造成灾害。阿尔卑斯山脉是欧洲许多河流的发源地和分水岭。多瑙河、莱茵河、波河、罗讷河都发源于此。山地河流上游,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又有利于发电。
阿尔卑斯山脉的植被呈明显的垂直变化。可分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山脉南坡800米以下);森林带(800~1800米),下部是混交林,上部是针叶林;森林带以上为高山草甸带;再上则多为裸露的岩石和终年积雪的山峰。山区居民,西部为拉丁民族,东部为日耳曼民族。动物有阿尔卑斯大角山羊、山兔、雷鸟、小羚羊和土拨鼠等。
阿尔卑斯山脉山区的交通很发达。海拔1370米的布伦纳山口、2009米的辛普朗山口、2112米的圣哥达山口等,自古以来就是南北交通的要道。1871年,在法国和意大利之间的塞尼山开凿了第一条铁路隧道,以后又建成多条。1922年竣工的瑞士和意大利间的辛普朗隧道,长19.8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隧道之一。勃朗峰下的公路隧道,长11.6千米。1980年建成的圣哥达隧道,长16.3千米,为世界上最长的公路隧道。
秀丽的风景,便利的交通,完善的旅游设施,高质量的服务,阿尔卑斯山张开双臂迎接四方游客的到来。
§§§(七)欧洲西南胜地——比利牛斯山比利牛斯山位于西南欧,法国和西班牙两国的交界处,分隔欧洲大陆与伊比利亚半岛,山中有小国安道尔和比利牛斯山国家公园。它西起大西洋比斯开湾,绵延约435公里,止于地中海岸。山脉一般宽度为80~140公里,东端最窄,仅10公里;中部最宽,160公里,是欧洲西南部最大的山脉,海拔多为2000米以上。
由于安道尔境内高山环抱,峰峦相映,最高峰科多佩特罗峰海拔2975米,并拥有天然的滑雪场与狩猎场,可供游客滑雪打猎自娱。过了冬天,群山披绿,万木复苏,景色迷人,再加上山间湖泊,流水潺潺,城中奇特的风情建筑,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使安道尔成为一个极具魅力的度假中心,吸引着全世界的人们。安道尔为了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兴建了各种旅游设施,如:高级旅馆、体育场馆、游览区、滑雪场、登山中心等。此外,旅游业也促进了小城商业的发展,大小商店遍布各处,被称为“千家商店之国”。安道尔公国就像一颗明珠镶嵌在比利牛斯山中,让大自然的壮丽更增添了人工的精巧。
山中的比利牛斯山国家公园成立于1967年,沿着法国和西班牙国界延伸1百公里。此地部分壮观景致冠称欧洲第一,包括了大量蝴蝶飞翔的草地和终年积雪的高山峰顶。海拔的高度和气候的变化颇大,因而区内拥有多样化的动植物。
山区自然景色绚丽,是重要的旅游胜地和登山滑雪活动场所。来此参观旅游的人络绎不绝,其中西班牙的托尔拉和法国的加瓦尔尼村庄是两处最吸引人的亮丽景点。位于加瓦尔尼的古罗马圆形剧场看上去格外幽雅,具有登山爱好者所厚爱的岩石表面和壮观的瀑布。
总之,比利牛斯山脉所特有的旖旎的自然风光,以及恬静的田园生活方式,都会令游人流连忘返。
§§§(八)非洲最高山脉——乞力马扎罗乞力马扎罗山是非洲最高的山脉,是一个火山丘,高5963米,面积756平方公里,它位于坦桑尼亚乞力马扎罗东北部,邻近肯尼亚,坐落于南纬3度,距离赤道仅300多公里。乞力马扎罗山素有“非洲屋脊”之称,而许多地理学家则喜欢称它为“非洲之王”。乞力马扎罗山国家公园和森林保护区占据了整个乞力马扎罗山及周围的山地森林。乞力马扎罗山国家公园由林木线以上的所有山区和穿过山地森林带的6个森林走廊组成。乞力马扎罗山四周都是山林,那里生活着众多的哺乳动物,其中一些还是濒于灭绝的种类。
乞力马扎罗山有两个主峰,一个叫基博,另一个叫马文济,坦桑尼亚独立后,基博峰已改名为“乌呼鲁峰”了。两峰之间有一个10多公里长的马鞍形的山脊相连,远远望去,乞力马扎罗山是一座孤单耸立的高山,在辽阔的东非大草原上拔地而起,高耸入云,气势磅礴。乞力马扎罗山基博峰顶有一个直径2400米、深200米的火山口,口内四壁是晶莹无瑕的巨大冰层,底部耸立着巨大的冰柱,冰雪覆盖,宛如巨大的玉盆。
在斯瓦希里语中,乞力马扎罗山意为“闪闪发光的山”或“明亮美丽的山”。它的轮廓非常鲜明:缓缓上升的斜坡引向一长长的、扁平的山顶,那是一个真正的巨型火山口——一个盆状的火山峰顶。酷热的日子里,从很远处望去,蓝色的山基赏心悦目,而白雪皑皑的山顶似乎在空中盘旋。常伸展到雪线以下飘渺的云雾,增加了这种幻觉。山麓的气温有时高达59℃,而峰顶的气温又常在零下34℃,故有“赤道雪峰”之称。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乞力马扎罗山一直是一座神秘而迷人的山——没有人真的相信在赤道附近居然有这样一座覆盖着白雪的山。乞力马扎罗山在坦桑尼亚人心中无比神圣,很多部族每年都要在山脚下举行传统的祭祀活动,拜山神,求平安。
乞力马扎罗山位于赤道附近的坦桑尼亚东北部,是坦桑尼亚和肯尼亚的分水岭。那里终年气候炎热,然而,在乌呼鲁峰顶部的火山口岩层上,竟然覆盖着80米厚的冰层。峰顶经常云雾缭绕,好像罩上了一层面纱。只有在黄昏时刻偶尔云消雾散。这时即使在200千米以外的地方,也能看见被太阳照得五彩缤纷的雪冠。
可是许多人在没有看到这种赤道奇景之前,都不相信它的存在。古希腊人托勒密在2000多年前绘制的地图上标上了这座火山,可是它曾一度被不明真相的欧洲人抹去了,闹了个笑话。
乞力马扎罗山的植被,因高度及坡向不同而发生明显的垂直变化。山麓地带降水较少,分布着广阔的热带稀树草原,斑马、长颈说悠闲漫步。南部为迎风波、在海拔1000米左右,为热带雨林带。随着高度上升,气温逐渐降低,1000~2000米,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2000~3000米为温带森林带;3000米以上逐渐过渡为高山草地带、荒漠带和积雪冰。背风的北坡,气候干燥,热带雨林几乎不复存在;海拔2700米以上为草地,草地在不同的地形部位分别上升到4200~5100米,再往上则为高山荒漠或高山冰。海拔1800米以下的山麓南坡,多已开垦为耕地,种植香蕉、咖啡、谷物和蔬菜。为保护热带动、植物资源和发展旅游业,现已辟为乞力马扎罗国家公园,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人《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乞力马扎罗山是坦桑尼亚人心中的骄傲,他们把自己看作草原之帆下的子民。据传,在很久以前,天神降临到这座高耸入云的高山,以便在高山之巅俯视和赐福他的子民们。盘踞在山中的妖魔鬼怪为了赶走天神,在山腹内部点起了一把大火,滚烫的熔岩随着熊熊烈火喷涌而出。妖魔的举动激怒了天神,他呼来了雷鸣闪电瓢泼大雨把大火扑灭,又召来了飞雪冰雹把冒着烟的山口填满,这就是今天看到的这座赤道雪山,地球上一个独特的风景点。
§§第七章畅游世界最美丽的6个小岛§§§(一)花之岛——巴厘岛1.巴厘岛简介巴厘(BaLi)是印度尼西亚著名的旅游区,是爪哇以东小巽他群岛中的一个岛屿,面积约5560多平方公里,人口约280万。巴厘西距首都雅加达约1千多公里,与首都雅加达所在的爪哇岛隔海相望,相距仅1.6公里。她是亚洲最漂亮而有特色的观光胜地之一,其特有的文化底蕴与自然风光每年吸引上百万位来自全球各地的游客。
该岛由于地处热带,且受海洋的影响,气候温和多雨,土壤十分肥沃,四季绿水青山,万花烂漫,林木参天。巴厘人生性爱花,处处用花来装饰,因此,该岛有“花之岛”之称,并享有“南海乐园”、“神仙岛”的美誉。
岛上大部分为山地,全岛山脉纵横,地势东高西低,有四、五座锥形完整的火山峰,其中阿贡火山(巴厘峰)海拔3142米,是岛上的最高点,附近有曾于1963年喷发过的巴都尔活火山。
岛上沙努尔、努沙·杜尔和库达等处的海滩,是该岛景色最美的海滨浴场,这里沙细滩阔、海水湛蓝清澈。每年来此游览的各国游客络绎不绝。
巴厘岛印度教神庙中的木刻雕像巴厘岛因历史上受印度文化宗教的影响,居民大都信奉印度教,是印尼唯一信仰印度教的地方。但这里的印度教同印度本土上的印度教不大相同,是印度教的教义和巴厘岛风俗习惯的结合,称为巴厘印度教。居民主要供奉三大天神(梵天、毗湿奴、湿婆神)和佛教的释迦牟尼,还祭拜太阳神、水神、火神、风神等。教徒家里都设有家庙,家族组成的社区有神庙,村有村庙,全岛有庙宇125000多座,因此,该岛又有“千寺之岛”之美称。
神庙中最为著名的当属拥有千年历史的百沙基陵庙,陵庙建在称为“世界的肚脐”的阿贡火山山坡上,以专祀这座间歇喷发的火山之神。陵庙的层级石雕建筑,与柬埔寨吴哥窟相似。巴厘岛不但天然景色优美迷人,其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的丰富多彩也驰名于世。巴厘人的古典舞蹈典雅多姿,在世界舞蹈艺术中具有独特的地位,亦是印尼民族舞蹈中一枝鲜艳的奇葩。其中,狮子与剑舞最具代表性。
巴厘的雕刻(木雕、石雕)、绘画和手工业品也以其精湛的技艺,独特的风格遐迩闻名。在岛上处处可见木石的精美雕像和浮雕,因此,该岛又有“艺术之岛”之誉。
玛斯是该岛著名的木雕中心。巴厘的绘画别具一格,大都是用胶和矿物颜料画在粗麻布或白帆布上,主题取材于田园风光和人民生活习俗,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因此,巴厘岛素有“诗之岛”、“东方的希腊”的美称。位于岛中部的鸟穆是绘画中心,博物馆内保存着许多历史文物和巨幅绘画。
在鸟穆附近,有一座呈方形的千年古洞──象洞,洞深只有二、三米,洞内雕有栩栩如生的神像。在加威山上有著名的四大石刻像,另有5座神龛分立于大石像之前;在半山腰建有淡巴西冷的总统行宫。巴厘岛象洞庙的一个佛像在岛中部的生宜有著名的猴子庙,猴子成群结队。其北有风景优美的比都库湖。著名的京打马尼,气候凉爽,由此可远望顶峰终年烟雾迷朦的巴都火山。巴都山下的巴都湖也以风光优美著称。岛东南部的格龙宫是著名的古代巴厘王朝法庭所在地,宫殿气派雄伟,四面有护城河,屋顶绘满犯人受刑时的画像。岛西南海滨的丹那乐,岸边高地建有庙宇,因长年海浪冲蚀,使此地与本岛相离25米,形成孤岛,每当海潮上涨,宙宇在波涛中似沉似浮,宛如水中宫殿。
巴厘岛居民每年举行的宗教节日近200个,每逢节日,歌舞杂陈。由于巴厘岛万种风情,景物甚为绮丽。因此,它还享有多种别称,如“神明之岛”、“恶魔之岛”、“罗曼斯岛”、“绮丽之岛”、“天堂之岛”、“魔幻之岛”等。在自然科学上,1869年生物学家华莱斯还发现巴厘岛是亚洲大陆的“末梢”,典型的亚洲动物分布至此为止,而在它东方仅隔宽度不到40公里的海峡的龙目岛,动物即属大洋洲种。
巴厘岛的经济以农业为主,盛产稻米、玉米、椰子和咖啡。农业生产多以集体合作形式进行。
语言印度尼西亚话(BahasaIndonesia)为印度尼西亚及巴厘岛的官方语言,而巴厘岛话(BahasaBali)为当地人的方言。英文也非常广泛的被使用。此外,荷兰语、德语、法语、及日文、中文,也在一些地方被使用着。近年来大陆、台湾、香港、新加坡等游客观光巴厘岛的数字呈现极快速的增加,也因此有许多脑筋动得快的商家、餐厅或是观光地区的小贩也开始学习我们的国语(Mandarin)和闽南语(Ho-C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