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爱上中文 > 经典小说5 > 第一章

第一章

§§前言

§§§前言社交礼仪是指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所具备的基本素质、交际能力等。社交礼仪已经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通过社交,人们可以沟通心灵,建立深厚友谊,获利支持与帮助;通过社交,人们可以互通信息,共享资源,对事业成功大有裨益。掌握必须的社交与礼仪知识对于提高人们的礼仪修养和个人魅力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想在社会中体面生活,在社会活动中游刃有余,在社会发展中出类拔萃,就要研究一点社交规律,掌握一套社交策略,练就一身社交的本事。成功与失败有一条非常重要的规律:大多数人的失败在于缺少“关系”相助,而缺少“关系”的原因,在于缺少社交的本事。本书就是旨在帮助你提高社交能力,及如何与人打交道锻炼自己的口才,可以说对于你协调人际关系是极有意义和帮助的。

人际交往是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自我的发展、心理的调适、信息的沟通、各种不同层次需求的满足、人际关系的协调,都离不开人际交往。每一个人,都希望善于交往、都,希望通过交往建立起和睦的家庭关系、亲属关系、邻里关系、朋友关系、同学、同事关系……而这些良好的社会关系可以使个人在温馨怡人的环境中愉快地学习、生活和工作。但在实际的交往过程中,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影响了人际交往的正常进行。

本书还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突出特点:更体现出时代发展对社交技巧的要求、内容的编排更具有针对性与实用性、更考虑读者阅读与记忆的方便。本书力求通俗易懂,文字深入浅出,语言朴实无华,举例生动有趣,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一种人际关系能否给你带来利益,需要你精心播种与培育,就像农夫在田里播种一样。

一位在商界颇有建树的商人说:“人际关系就像播种一样,播种越早,收获越早;撒下的种子越多,你收获的也越多。”

一、要长成一棵果树,必须先有种子。

“播种”是“长出一棵果树”的首要条件。虽然有些种子会腐烂,不发芽,但不播种,就绝不会有果树长出来!人际关系也是如此,你的用心是人际关系的首要条件,虽然不一定会有好的回应,但没有用心,就不能建立人际关系。

虽然也有人主动和你建立关系,但也要你做出回应,这样关系才会持续下去!你若冷淡以对,他还会来找你吗?

二、有些种子会在节气到时发芽,但有些却不会。

像有些干燥的地方,种子可以在下面深埋十数年,但雨水一来,就迅速发芽。人际关系也是如此,你的用心有时很快就会从对方得到回馈;但有时却不一定如此。他都不一定会放在心上。至于什么时候才能得到“回馈”,你不必花心思去期待,反正你已种下了一粒种子,“机缘”一到,它自然会发出芽来!而这发芽的时间,有可能是在你40岁时、50岁时,甚至一辈子都没发出芽来,但总是有希望的!种子发芽后,你得小心勤快地灌溉、除草、施肥,它才会长成大树,开花结果。人际关系也是如此,你也必须以热心、善心来经营它,尤其不可“拔苗助长”急于收获果实,这样只会破坏你的人际关系!

三、播的种子越多,发的芽也越多。

播的种子越多,发的芽也越多,经过一段时间后,必定大片成林,那时收获的果实将令你感到欣慰。人际关系也是如此,平时用的心多,交的朋友当然多,纵然有一些“不发芽”的,但长时间累积下来,你的朋友还是很多,那时这种人际关系就是你的果树林,而你必然能享受这些甜美的果实!

§§第一章人际交往是一门学问§§§(一)孔子的人际交往思想人在社会中面临五种基本的人际关系,即夫妇关系、父子关系、兄弟(姐妹)关系、君臣(领导与下属)关系、朋友关系。这五种基本的人际关系,在过去被称之为五伦[1][1]。除了这五种基本的人际关系外,还有一种关系,即人与社会其他成员的关系。这是一种间接关系。自从以家庭为基本社会单元的社会诞生以来,这些关系从来就没有改变过(今后也不可能改变)。在《论语》中,孔子与他的弟子们探讨了这六种人际关系,并提出了处理这六种人际关系的具体原则。

一、夫妇关系夫妇关系是社会当中最基本的关系。夫妇关系是产生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没有夫妇关系,便没有父子关系,也没有兄弟关系,也不可能有君臣关系,更不可能有朋友关系及社会成员的有关系。古人认为宇宙万物及人类社会是这样生成的,“天地氤氲(烟气盛),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系辞下》)。其过程是,“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夫妇之道不可不久也”(《周易·序卦》)。古代人把天地、阴阳、男女(雌雄)作为自然界的始基,夫妇作为社会的始基。孔子说:“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中庸》)。天公地母,天在上,地在下;阳为正,阴为负,男主外,女司内的上下内外主从关系,是统一体相反相成的两翼,处于同一层次,缺一不可:无下则无所谓上,无内则无所谓外,无从则无所谓主。故《释名》曰:“妻,齐也。”《说文》曰:“妻,妇与夫齐者也。”

在以宗法制为基础的中国古代社会,把夫妻关系看得极重。认为这是“人伦之始”和“王化之基”。国是家的扩大,社会规范是家庭伦常的延伸,中国十分重视家庭和妇女的作用。孔子特别强调要尊敬妻子,他说:“昔三代明王之政,必敬其妻也有道。妻也者,亲之主也,敢不敬与?(《礼记·哀公问》)一个最好家庭的标准是要做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宜尔家室,乐而妻帑。”(《诗·常棣》)。

二、父子关系中国人对于生命的来源与西方人不同。中国人认为,生命来源于身体,身体不在了,生命也就不存在了,而身体是父母给的。儒家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没有父母,便没有子女。因此,中国人非常重视父母与子女的传承关系,而西方人,尤其是信奉基督教的人认为生命为上帝所赐,无论是为父还是为子,均是上帝的臣民。这种思想反映在现实生活中,就是不大看重父子之间的传承关系。

孔子非常强调这种先后关系,并且强调要各遵其位,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父要像父,子要像子。父如何做才能像父?“慈”也;子如何像子?“孝”也。在孔子眼中,父慈才能子孝。孔子反对单方面的“慈”,也反对单方面的孝。父慈子孝,家庭才能和睦。假设有一方做得不好,不论是为父的做得不好,还是为子的做得不好,家庭都不会和谐。

父慈子孝的讲法,最早出自《礼记·礼运》:“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只不过在《论语》当中,阐述得更细致、更明白罢了。在《论语》中,关于父慈的内容不多,而关于子孝的论述却不少。据统计,《论语》中有十九处提到孝。这原因大概是因为《论语》为孔子的弟子或者再传弟子所编,他们更重视这方面的内容。

三、兄弟关系在人类历史上的很长时期,人并不能节制或者计划生育。因为避孕技术不发达,堕胎既不容易操作也不人道。这样,男女结婚以后,生儿育女便成为一个自发的过程。这种情况下,一对夫妇可能有多个孩子。孩子多了,就产生了兄弟姊妹关系。如何在家庭当中处理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就成了孔子与他的弟子们思考的问题。孔子提出“悌”的概念来解决这个问题。所谓悌,最初的意思就是做弟弟的定要尊重兄长。当然,这是个相互的过程,当做弟弟的尊重兄长时,做哥哥的就要爱护、关心、照顾自己的弟弟。只有这样,兄弟之间的关系才能处好。至于姊妹之间的关系,同样如此。孔子教导他的学生们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篇第一》)。由此看出,孔子是非常强调悌的,把悌与孝并列。《论语》中讲,“孝梯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