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爱上中文 > 经典小说5 > 第三十章

第三十章

向别人问候时,应想好要说什么话以避免冷场,否则便会出现令人难堪的沉默,并使对话中断,以致失去拓展新关系的机会,整个宴会也因此搞砸了。你不妨想一些与宴会有关的有趣话题,如美国总统以及天气之外的任何事物,如果鱼儿仍不上钩,赶快另起炉灶吧。

别一整个晚上都谈同一个话题,谈话应见好就收,别谈个没完没了以致对方生厌。你可以借机告退,说你要到隔壁大厅与经纪人商谈事情。此外,绝不要主动递名片,如果对方真地对你有兴趣,他们会想办法和你联络,如果他们没有聪明到会这么做,也就不值得你认识了。

宴会中最忌说“有什么新闻吗?”或“你好吗?”,这是全世界最无聊的问话,对方若非回答“没有”或“很好”,便是滔滔不绝地说个没完。你应该问些明确而有建设性的问题,如“你前一阵子在写的那本有趣的书,现在进度如何?”倘若对方回答:“早在两年前就出版了。”赶快借机告辞,佯称要到隔壁大厅与经纪人洽商。

千万别津津乐道对方的发型或服装、配件,除非你真心欣赏和赞美。如果某个人的新发型令你不敢恭维,你可说:“哇!你换新发型了!真适合你的脸型。”

此外也不能承认自己无知,如果有人告诉你张三昨天发生了一件惊人的事,尽管点头表示同意,装出一副早已了悟的神情,然后把话题岔开。

主动向名人打交道,但别做得太过火而引起反感,在离开会场前应和在场所有大人物打过招呼,但别一副诌媚神色,应该以不卑不亢的态度向他们示好。

如果你想结识的对象和别人在谈话,耐心等上半分钟,如果你的目标与对方为了德国表现主义电影陷入马拉松式的辩论,你可以上前打岔说:“是啊,‘柏林亚历山大’的前八小时蛮有趣,不过朱丽亚罗伯茨最近要拍什么新片呢?”你可能因此加入他们的讨论,有机会与心仪对象交谈,把不相干的人气走。

宴会虽然是弱肉强食的社会竞技场,但也应对那些内向沉默的人们付出同情,对于因羞怯而粘着你不放的人,多给他们一些关怀,但别让他们毁了你的交际机会。替他们拿杯饮料并陪他一段,然后引介几个活泼外向的朋友给他认识,帮他打开人际关系。

有人为你引见知名人物时,应暗示他们你知道他们是谁,让他们了解你并非白痴。但千万别大惊小怪地喊道:“噢,天哪,你不是…….吗?”只消说:“我很欣赏你在什么什么里的演出。”如果你实在不喜欢他的演出,可以说:“我看过你演什么什么。”倘使你根本对此人一无所知,便不该和他攀谈。

如果你希望结识某个名人却无人可代为引见,不妨从认识他身边的人下手,在强调自我推销的八十年代,人们会说:“我喜欢你的衣服,它让我想起某某出版社快替我出版的某某新小说里的女主角。”但在崇尚爱与分享的九十年代,你应该先热心谈论对方的问题,再把话题转到自己身上。

§§§(十七)交往中自身的礼仪1.学会欣赏别人有人认为,在越来越个性化的社会交际中,“欣赏自己”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接受和应用。这本是一件好事,因为它起码表明了人已经开始注意个人在社会中的价值和作用,有利于个性的张扬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可往往物极必反,“欣赏自己”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发展成为极端的自私自利;发展到唯我独尊的骄横和霸道;发展到了“宁可我负人,不可人负我”的个性变态。

这样“欣赏自己”最终毁掉自己,失去别人的帮助,走向人生的黯淡、寂寞和孤独的泥潭。

学会欣赏别人吧,当然最好还是别做什么“追星族”、“追款族”,把欣赏变成崇拜,追星追款追得连自己都找不到了,这样“欣赏”不是很悲哀吗?

如果我们肯于把自己欣赏的目光从那些近似海市蜃楼般的“星系”中收回来,看看你身边这些你从来不曾欣赏过的人,你会发现,他们虽不如明星、大款那般被传媒“炒”得火爆,但他们却仍然认认真真地生活着,努力地工作着,真诚地与人打着交道。他们在与人交往中所表现的同情、关切、微笑和互相帮助都是朴实而真切的。这些人就生活在你的周围,他们是你的亲人、朋友、同事和邻居,他们在你失败受挫时安慰你、帮助你;在你成功高兴时会鼓励你、赞美你;下雨时,他们会拉你同在一个屋檐下躲雨;刮风了,他们会为你披上一件御寒的风衣。这些人才是你真正应该欣赏的人。

或许他们身上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缺点和不足,他们烦恼时也会喊一喊、骂一骂,他们在背后也要议论别人的优点和缺陷,他们也喝酒、抽烟、打麻将,也有七情六欲。社会有多复杂,他们就有多复杂。但这些“恶习”谁能保证自己身上就没有呢?真正懂得交际艺术的人,是知道怎样用欣赏的目光把一堆粗树根变成艺术品,明白善意的批评也许会使恶魔变成美丽的天使。

善于理智欣赏别人的人,他总会得到更多人的欣赏和帮助,创造一个更适合个性发展的宽松、和谐又充满人情味的人际环境。

学会欣赏别人,会帮你成功。

2.礼仪第一原则--尊敬原则李宏认为快速掌握繁多礼仪知识的秘诀是把握礼仪的四项基本原则:尊敬原则,适中原则,真诚原则,自律原则。把握了这四点,你就不会出太大的洋相。即使一些细节弄错了,也会得到谅解。

尊敬之心是礼仪的根本。

这可以从古人创造的文字来看:繁体的“礼”这个字的本意是指敬神,引申为尊敬。仪,容也,引申为形式、仪式。把一个人内心对自己、他人、集体、事业、社会、自然、民族、国家的尊敬之心通过得体的美好形式表达出来,这就是礼仪。所以只有内心充满了敬意,你才会显得彬彬有礼。

比如,在与人交往中,约会是常有的事。与人约会最重要的是守时。一个尊重自己、尊重他人的人是不会总让别人等候自己的。除非你有突发的紧急事务而又无法通知对方。李宏认为,礼仪小姐之所以能一直等候,实在是继承了“尾生抱柱”的美德,也是对自己诺言的尊重。

3.“礼”的悲哀中国被世人称之为“礼仪之邦”,这是华夏子孙的光荣。对于一个文明社会来说,讲“礼仪”是维系社会运转的润滑剂,是维系社会健康的良药。但是润滑剂用滥了同样会影响社会的正常运转,良药服过了量无异于吞毒。

郭健宁曾讲过这样的事情:

一位司机酒后开车将行人撞死,自己也因此坐了班房。究其原因,就为了一个“礼”字。那天,他开车为朋友拉家具,那位朋友在感激的同时想起了“来而不往非礼也”的礼训,便设宴招待了这位司机。可偏偏这位司机又信奉“无酒不成宴”、“无酒不成敬意”的礼谚,虽明知酒后开车为法纪不容,但盛情难却,为了不失“礼”,只好自己给自己开了违法的绿灯。结果竟为了一个“礼”字办了件终生遗憾的蠢事。

某县一位农民在邻居大办喜事的同一天,喝下农药离开了人世,他就是因为自己送不起礼,怕“失礼”被同村人看不起,甚觉脸上无光,无脸活在这个世上了,成了“礼”的殉葬品。

当人类将进入21世纪的时候,现实生活中,却还有一些人抱着封建礼教、礼规不放,既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

邻居李大妈的儿媳妇面前总摆出当年自己那位婆婆的威严,照着数不尽的老礼来衡量儿媳妇的一言一行,家庭气氛紧张。

由此看来,随着时代的变迁,老祖宗留下来的“礼规”、“礼法”、“礼训”以及有关的一切传统做法都应该重新审度;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然应当保留,但有的规则应该去其糟粕。对于有用的,用时需适时适度,而且用时有的应赋予其新的内涵。

§§第四章交际问题的处理办法§§§(一)应对职场中的吵架方法一团和气会让员工自我压抑——伴随着两位当事人的双双离职,前阵子沸沸扬扬的“秘书门”事件已然落幕。业界专家普遍认为,这场“架”吵得十分不明智,职场矛盾不是一个“吵”字就能解决。仔细想想,你敢在职场上吵架吗?你又会“吵架”吗?

[场景一]同事间唇枪舌剑“嘭”,又是一拳砸在桌上,比先前的一声更加剧烈。不过,这回换成张雨反击,他一步冲到同事安森的面前,照他刚才砸过的地方狠狠地落下一拳。“少跟我说这些,企划书上的统计数据写的明明白白,不按样本作评估隐患有多大你知道吗!”“废话!但是你也不用用脑子,评估的参数那么低,符合实际情况吗……”

[专家拆招]小“吵”打破沟通鸿沟同事之间,如果不是期望通过吵架来存心贬低对方、使对方难堪,而是在某个具体的工作问题上各持己见,争执不下,那么这样的吵架,不会造成当事人双方的敌对和仇视,反而有利于问题的充分沟通和解决。一方的强硬态度,会第一时间充分引起另一方的重视和思量,避免了由于沉默和妥协造成的沟通失效,配合迟钝。同时由于彼此平等的工作关系,方式上可以表现得激烈一些,但切不可触及对方身体,由“吵架”变成“打架”。

[场景二]上下级相互交锋张林严肃地走到经理室的办公桌前,站定后将一份文案推送到经理马克的面前,“我前天补充提加的方案开会都通过了,为什么没有写进最终的报告里去,请您解释一下!”“后来我又考虑了一下,并不合适。”“不合适就可以随意删减吗?那开会岂不是浪费彼此的时间……”

[专家拆招]一味指责抱怨不可取上下级之间,并不是绝对服从的不平等关系。当员工和老板的意见产生分歧,或者认为遭遇了不公平待遇的时候,可以适当地通过“吵架”来表达出自身强烈的主张或是不满。但是在言辞上要注意分寸,不要一味指责,而是要说明情况,探讨原因。这样其实有利于上下级之间的了解与配合。

[场景三]对下属严厉批评“扣你的奖金是按规定办事,没有停职已经是网开一面了。”

“为什么一群人做错事只惩罚一个人!”

“那我现在就给你一个机会,让你解释清楚!”沈鸿义愤填膺地开始详细诉说整件事情的始末,身为主管的冉杰并没有打断他的陈述,眉头紧锁地仔细聆听……

[专家拆招]给下属一个说话的机会作为主管,不应将下属的牢骚和异议当作对自身权威的挑战,而应当给予他们“说话”的机会和权利,在他们释放自己的过程中学会聆听和重新分析。同时语言上要注意留有余地和空间,不要一言独断,允许下属的解释和辩驳。

北京东明时光国际咨询中心的首席情绪与行为管理顾问文稚嘉女士指出,中国人讲求凡事“一团和气”,即使是看不顺眼,也不会轻易发生正面冲突。长久以来,“吵架”一直被认为是下下策,很多人面对上司,不敢吵架;面对同事,不愿吵架;面对下属,不屑吵架。职场氛围在这种过分的自我压制和人工合成的太平盛世中,逐渐开始失真。

与其过分压抑自己,造成沟通上的堵塞和彼此之间的不信任,还不如学会真诚而率性地“吵架”。文女士表示,“在不恶意攻击他人、损害他人名誉的前提下,适当而直接地表达出对他人意见的异议,或者是对他人做法的批评,这样的吵架是可以被理解并光明磊落地存在的”。

专家提示职场“吵架”要诀1.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用吵架来解决。人际交往的蜚短流长、利益纷争的不甘示弱,这样的吵架会连“身段”一同吵丢。

2.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吵架。激烈的言词和激动的情绪,不是每个人都能正常承受的东西。例如,“新人”如果在入职不久就“被吵”,那么很可能会伤害他的职业自尊心,影响他对企业文化的正确认识和评估。

3.吵架要建立在彼此了解,彼此信任的基础上。初次合作的两个人,还是应当尽量用平和的方式进行沟通,盲目的吵架会导致无端的猜疑,甚至造成关系的永久破裂。

4.吵架要目的明确,不能偏题。只有发生了具体的问题时才可以吵架,不能将吵架视为日常不满情绪的发泄方式。所谓“对事不对人”,切不可“没事找不痛快”。

5.吵架要注意语言方式。吵架应当就事论事,当事人可以直抒胸臆,但不可言词污秽,进行恶意的人身攻击,更不能越吵越远,最后变成“揭底口水大战”。

6.正视吵架的意义。吵架不是攻击性、压倒性地强迫对方接受自己的意见,而是通过比较激烈的方式,讨论问题并解决问题。不要寄希望于通过比试嗓门的高低而使他人臣服。

7.冷静对待吵架的结果。当“战事”平息之后,吵架的双方应当抽离出激动的情绪,客观地分析对方的意见或者指责,找出自身缺失或不足的地方加以改进和完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