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东方的学生到德国念书,他向一位老先生租了一间房子,房子里设备齐全,除了床铺、桌椅、电灯之外,还有冷气。这个学生每次外出,电灯、冷气常常忘记关掉。房东告诉他:“年轻人,你要节约能源,电灯不用时要把它关起来。”
这位年轻学生认为,反正是自己付钱租的房子,里面的设备自己爱怎么用就怎么用,因此很不以为然地说:“干你何事?”老先生说:“年轻人,这是我们国家的能源,每一位住在德国的人都应该爱护国家的能源。如果大家都不节约能源,你也浪费,他也浪费,我们国家的能源少了,国家会穷,大家的日子会难过。”
谈到环保,首重爱护地球,地球能活得长久,我们的子子孙孙才能在地球上安居乐业。过去有人说地球是我们的家,大地是我们的母亲,它保护我们的生命,提供我们生存的一切条件,我们怎能不尊敬它、爱护它呢?世间上的问题都是人制造出来的,因此,提倡环保要靠人类自我觉醒。
世间万物互相之间都存有因果关系,用怎样的方法对待万物,万物就会用同样的方法对待我们。就像我们面对着高山,大喊一声:“啊——”对面的山也会回我们一声:“啊——”这是相对的概念。大自然的资源虽然能为我们所用,但是一旦过度消耗,它也会反扑我们。我们看似渺小,但每一个行动都影响着全人类与宇宙间的互动。所以,如果我们要求得生存,就先要让万物求得生存。
如何做好环保工作呢?我想,大家首先要能“惜福”。在中国人的传统道德观念里,一直有着惜福的环保意识。例如我们小时候,父母常跟我们说:“一个人,一天只能用七斤四两水。”超过了,福报就透支了!福报犹如银行存款,有储蓄才能支出。唯有珍惜大自然的各种资源,资源不至匮乏,人类才能在地球上继续存活。
爱物惜福,本是生活的美德,但是反观现代社会,由于物质丰裕,许多人已习惯了奢侈浪费,饮食日用无节制,或任意糟蹋丢弃,暴殄天物,不知惜福。
有一个故事说,有位富翁,家财万贯,生活奢华,常常将米粒丢弃在水沟里。有位节俭的出家人,每天从水沟里将这些米粒捡起来晒干,并加以储存。后来遇到饥荒,富翁沦为乞丐,这位出家人便以富翁过去丢弃的米粒施舍给他,富翁知道后,觉得非常惭愧。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应该“当得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时时提醒自己要勤俭惜福。佛门中,一切日常所需都是檀越所供养。《僧祇律》说:
皆是信心檀越减损口腹,为求福故,布施我等,所谓檀信脂膏,行人血汗,若无修行,粒米难消。
因此,古来祖师大德总是提醒弟子,应当心存感恩与惜福的心。
有道是“只字必惜,贵之根也;粒米必珍,富之源也;片言必谨,福之基也;微命必护,寿之本也。”滴水如金,丝缕似银。世间上无论什么东西,都来之不易,因此要懂得珍惜。不管是金钱、时间,还是感情等,都要爱惜。生活中能减少一点浪费,减少一点过度消耗,就是爱惜自己的福报。更进一步,我觉得不论是与我们有关还是无关的事物,也要爱惜它、祝福它。像南美洲那么远的地方,如果地动山摇、经济恐慌,必定也会影响到我们;巴西的森林,如果遭砍伐破坏,也会波及全地球的人类,所以万事万物都要珍惜。
一位美国老太太看到一个少年喝完汽水,罐子随便朝地下一丢,老太太就说:“年轻人,把罐子捡起来,不可以随便乱丢东西。”少年回答:“这是大马路,又不是你家,关你何事,要你多管闲事,我就是不捡起来。”老太太说:“怎么不关我的事?这是我们居住的环境,你乱丢东西,垃圾到处留,让我们的环境受到污染,让我们的地价降低,怎么不关我的事呢?”
所以,环境保护需要大家一起来。世间凡事都要靠各种因缘才能成就,平时我们的生活要靠士农工商共同成就,没有农夫种田,我们哪里有米饭可以吃?没有工人织布,我们哪里有衣服可穿?世界万物都在供应我们生活之所需,我们应该好好珍惜。
除了要惜福、惜缘、惜物、惜时以外,尤其要惜生。世间万物都有生命,我们不能只是爱惜自己的生命,也要爱惜他人的生命。这个世界没有其他人的存在,就没有各种成就我们的因缘,“我”也就难以生存了。所以,仅仅为了让我们自己能够生存,我们也要多多爱惜成就我们生命的各种因缘关系。
这些环保观念必须从教育做起。大人首先要以身作则,做儿童的示范。如父母要教导子女尊重生命、惜福爱物;老师要教导学生尊敬长上、待人有礼等。特别是道德观念的提升,公共环境的维护,都需要从教育上加强宣导。
·佛光菜根谭·节省可以医贫,满足可以医贪;
恬淡可以医躁,宽厚可以医嗔;
随缘可以医执,读书可以医俗;
正念可以医心,慧解可以医邪。
“爱”就是“惜”
惜物、惜福可以救地球。一般说“爱惜”,指的是“爱惜这段感情得来不易”、“爱惜这份家产拥有不易”、“爱惜我们过去多少年患难与共的感情”。其实,“爱”就是“惜”,“爱”就能“惜”。
在我们童年的时候,老人家都教我们要“敬惜字纸”,一张纸也不能随便丢弃,要把它捡起来,捡起来、爱惜它还不够,还要尊敬它,不能浪费。不像现在物资泛滥,大家使用什么东西都这么随便。像我手上这一张卫生纸,晚饭以前就有,要新的好困难,所以我不能随便丢掉它,我要保护它,慢慢用它,能用多久就多久,这个习惯是从我的母亲身上学来的。
过去我们在美国筹建西来寺,因为当地没有什么人捐助,所以要从台湾带美金过去。到了美国,就赶紧把美金拿给徒弟买砖、买瓦建寺。接下来总要在美国住上两个礼拜,毕竟坐一趟飞机很不容易、很辛苦的。两个礼拜以后回到台湾,美金没有了,却多出了一大堆卫生纸。为什么?因为在美国,不管是餐桌上、洗手间,或者是飞机上,走到哪里都有卫生纸,实在舍不得丢掉,毕竟太可惜了,所以我就把它放在身边,以至于越放越多。记得有一次回到台湾,算一算竟然有七十几张卫生纸。
现在不讲什么爱护地球、环保的观念,光是这张卫生纸,它在我的心目中,比美金还要宝贵,这就是我的价值观念,我不会随便把一张卫生纸看作是没有价值的东西。你觉得它没有价值吗?它叫卫生纸,它是我要用的东西,它帮助我生存、帮助我清洁、帮助我卫生,是很重要的东西,所以我要爱护它、珍惜它,这就是“爱惜”。
所以我认为,除了时间要爱惜,人情、爱情也要爱惜、珍惜,金钱也要爱惜,至于日用生活,则更要爱惜。记得过去我们在斋堂吃饭,旁边写着一副对联“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就是提醒我们“你今天吃这一碗饭,不容易啊!你有这件衣服穿,不容易啊!”一碗饭,一件衣服,谁应该给你?所以我常对一些大学青年学生说:“你们从出生到世间上二十多年了,对人家有过什么贡献吗?什么东西都是父母给你、社会给你、国家给你,你给过别人什么吗?你给过父母什么?给过国家、社会什么?所以你要感恩图报啊,要爱惜你的福德因缘。”
过简朴的生活,也是一种惜物的方式,这其中包括爱惜大众公有的财产。我们的财富有公有的、有私有的。私有的,就是你的房子、存款、衣物;公有的如太阳,太阳不是你的,是公家的、大众的,空气也是大众的,公园是给大家玩的,公路是给大家走的。对于公有的财富,你也不能浪费、糟蹋,所以节省、惜物,要大家一起来。
人不但要惜物,还要惜时。像现在的台湾,大家也慢慢懂得了约会要守时、有分寸,要爱惜时间。惜物、惜时以外,还要惜缘,珍惜人情、爱情。我们人和人之间都有缘分,要珍惜。感情是需要很多时间、公关和关系来培养的,然后才慢慢地有了不错的交情,既然有了感情,就不要为了一句话搞得一下子就不来往了。若是为了计较一点小事就不来往,那就太可惜了。
·佛光菜根谭·留一点慈悲的种子,可以让世人享用和平的果实;
留几句爱语的和风,可以让人间充满尊重的温煦;
留一份善美的信仰,可以让众生获致得度的因缘;
留无限欢喜的言行,可以让后人心生深远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