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久远的过去,海岛上生活着一对兄弟。哥哥是个渔夫,弟弟则在山中当猎户。
一日,弟弟突发奇想,要与哥哥交换彼此营生的工具,经再三恳求后,才终于得到了哥哥捕鱼用的鱼钩。可不想,就算弟弟使尽了浑身解数,就是未曾钓到半条鱼虾;更不巧的是,连哥哥给他的鱼钩也弄得不知去向。
不多时,哥哥就来要求换回工具,索取鱼钩。弟弟也只能以实相告,并拿出自己心爱的宝刀,打制成五百个鱼钩,作为前事的补偿。岂料,哥哥说什么不应允如此“交易”,非要得到原事原物才肯善罢甘休,弟弟被逼得走投无路,只剩下在海边哭泣。
幸好,盐神出现在弟弟的面前。他问清缘由,指点弟弟驾驶一叶竹舟,到海神宫中去求得解决问题的办法。与此同时,弟弟依照而行,竟与海神女儿四目相中,在海神宫中寓居三年。
三年来,弟弟未曾忘却昔日所“欠”。海神女得知丈夫的烦恼,也随即向父亲禀报,请求圆满伉俪恩爱之情。于是,海神便召集水界这等等鱼虾龟蛇,四处找寻失落的鱼钩。招来的消息是,有一条黑鱼常觉有骨鲠在喉,不吐不快。请弟弟及众人取而观之,果然是当年哥哥的鱼钩!
这一发现,迅速导致了弟弟的回归。临行前,海神意味深长地嘱咐:你那哥哥的鱼钩,是烦恼之钩,是畏惧之钩、是贫困之钩、是愚蠢之钩。我送你盐盈、盐干二珠。哥哥虽然得到旧钩,但必然痛苦。如果他向你开战,便先用盐盈珠使他受溺;他若求饶,再用干珠给他活命。
弟弟再回海岛人间,一切皆如同海神所言。哥哥万分惭愧,后来在捕鱼时,又被一阵狂风刮走,并呼叫弟弟说:我若生还,“不离汝之垣边,当为俳优之民也”。当哥哥得救后,他便践行诺言,“以赭涂掌涂面”,并对弟弟说︰“吾污身如此,永为汝悱优者”,随后就“举足踏行,学溺苦之狀”。这便是日本古代戏剧滥觞的传说。
原本,我以为这样的传说、哥哥如此的回报,未免有些牵强附会式的拼凑。但紧接着,我体会到,哥哥之所以选择担当一个“小丑”作为赎罪的形式,或许正来源于当初对弟弟海边哭泣的深刻体验,那大概是一种“以兄量弟”的换位思考。是悌情的缺失使哥哥陷入了深深的自责。所以,为了不使弟弟因为哥哥的无情、严苛、自私而再做痛苦哭泣,哥哥深入到对心灵状态的体认,决定试图用自己的滑稽、搞笑诸如此类造作来焕发弟弟灵魂的愉悦。这样的逻辑一旦成立,便给人以超越障碍后的可爱感,在所谓补偿的价值要求上达到了“以心换心”、“以心补心”的品位水平。如果说,弟弟抛弃心爱的宝刀,用五百个鱼钩来补偿哥哥,显示了善良和真诚;那么,哥哥那种抛却对鱼钩事业的执着,而断然选择,用一生来逗乐弟弟的精神,同样令人感动。
值得注意的是,哥哥表现滑稽的摆布,正是所谓的“溺苦之状”,他是否在以此向弟弟暗示:瞧,弟弟,哥哥现在、正在感受你当初的哭、苦啊!弟弟,你好受些了吗……
由此,我又开始重新妄测人间的真情。或许,真情并不是相互“得到”而来,那只能称作对利益的共建,可执着的“付出”却能让人幡然悔悟、情真义建。并且,早付出的,要比晚付出来得好,那大概是因为明白得早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