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史话
梅原产我国,我国植梅至少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诗经》里有:“漂有梅,其实七分”的记载。1975年在河南安阳殷代墓葬中出土的铜鼎里,发现了一颗梅核,距今已有三千二百年了。春秋战国时期爱梅之风已很盛。人们已从采梅果为主要目的而过渡到赏花。“梅始以花闻天下”,人们把梅花和梅子作为馈赠和祭祀的礼品,到了汉晋南北朝,艺梅咏梅之风日盛。《西京杂记》载:“汉初修上林苑,远方各献名果异树,有米梅、胭脂梅。”又:“汉上林苑有同心梅,紫蒂梅、丽友梅。”晋代陆凯,是东吴名将陆逊之侄,曾做过丞相,文辞优雅。陆凯有个文学挚友范晔(即《后汉书》作者)在长安。他在春回大地,早梅初开之际,自荆州摘下一枝梅花,托邮驿专赠范晔,并附短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自陆凯始,以梅花传递友情,传为佳话。
据史料记载:隋人赵师雄在罗浮山遇见梅花仙子,故事美丽动人。说明当时人们也爱梅成风。
杭州孤山的梅花在唐时已闻名于世。诗人白居易在离开杭州时,写了一首《忆杭州梅花,因叙旧寄萧协律》,诗云:“三年闷闷在余杭,曾与梅花醉几场;伍祖庙边繁似雪,孤山园里丽如妆。唐代名臣宋环在东川官舍见梅花怒放于榛莽中,归而有感,遂作《梅花赋》,诗中有“独步早春,自全其天”,谅不移本性,方可俪于君子之节”等赞语。此外,如杜甫、李白等诸多名家均有咏梅诗篇。曾一度为唐明皇李隆基大见宠幸的江采苹,性喜梅花。据《梅妃传》记:“所居栏槛、悉植数枝……梅开赋赏,至夜分尚顾恋花下不能去。上(唐明皇)以其所好,戏名曰梅妃。”
南宋范成大是位赏梅、咏梅、艺梅、记梅的名家。他在苏州石湖辟范村,搜集梅花品种12个,并在1186年写成中国(也是全世界)第一部梅花专著:《梅谱》。
1191年冬,词人、音乐家姜夔住在范成大石湖梅园中,正值梅花盛开。他自度新曲,填了两首咏梅词,名曰:《暗香》、《疏影》,音节谐婉,极受范的赞赏。
梅的故乡在鄂西、川东。据《本草纲目》引陶弘景的《名医别录》记载:“梅实生汉中山谷”,而“襄汉川蜀江湖淮岭皆有之”。《花镜》上说:“古梅多著名于吴下、吴兴、西湖、会稽、四明等处,每多百年老干。”《花镜》在梅的注解中说:四川大渡河上游的丹巴县内,海拔1900~2000米的山谷地带,雅砻江流域会理县的海拔1900米的山间,都有野梅生长。广西兴安县山区、江西与广东交界的大庾岭,古代都是盛产梅的地方。广东增城县的罗浮山,历来以产梅花著称于世,“罗浮”后来就成了梅花的别名。
清人梁绍王在其所著《两般秋雨庵随笔》中也记载了这么一件事,其云:“真州城东十余里淮提庵,有古梅一株,大可蔽牛,五千并出,相传为宋时物。康熙中,树忽死,垂四十年复活,枝干益繁,花时光照一院。”清嘉道年间名士阮元题其名曰:返魂梅。梅长寿不足奇,奇的是枯木能逢春。所以梅有个特点是,愈老愈显得苍劲挺秀、生意盎然。历来有“老梅花、少牡丹”之说。
梅花的香韵一向为人们所倾倒,它浓而不艳、冷而不淡,那疏影横斜的风韵和清雅宜人的幽香,是其他花卉不能相比的。然而,更为可贵的,还是梅花的精神。梅的铮铮铁骨、浩然正气,做雪凌霜、独步早春的精神,被人们誉为中华民族之魂。“朔风吹倒人,古木硬如铁;一花天下春,江山万里雪。”人们把松、竹、梅称作“岁寒三友”,尊梅、兰、竹、菊为“四君子”,赞赏梅花的高洁、典雅、冷峭、坚贞,视为知友、君子,梅都是当之无愧的。
诗画里的梅花借梅叹国恨古往今来,国家兴亡,民族荣辱,百姓悲欢,最牵动文人墨客的情思,像梅花这种自然中最普通的植物,也成了抒发伤感之情的桥梁。南宋诗人刘因的《观梅有感》就是这类题材的代表作。
东风吹落战尘沙,梦想西湖处士家。只恐江南春意减,此心元不为梅花。
前两句写东风把战场上的灰尘吹落了,意思是说南王朝已被元军消灭,战争已经停息,作者想到了曾隐居杭州西湖的北宋文人林逋。因南宋的都城在杭州,作者实际怀念的是南宋朝廷。后两句写作者想象南宋灭亡后江南百姓的的不幸遭遇。江南水乡,自古闻名,苏杭更是封建时代的繁华都市,晚唐诗人杜牧曾有“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著名诗句。但现在国家已经灭亡,江南当年的繁华景象早已不在,江南百姓的生活更加困苦,战争所带来的满目疮痍、生灵涂炭,使作者在再也没有闲情逸致欣赏梅花了。
刘因是跨越宋元两代的文人,他目睹了南宋兴亡、江南兴衰的过程,他在《观梅有感》中,以梅为载体,抒发自己对江南的怀念和对南宋的悼念之情。
以梅喻人格王冕,元代著名诗人、画家。幼年家境贫寒,自学成材,但怀才不遇,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却屡屡落第。他一身傲骨,虽屡试不第,却拒绝同乡贤达的极力推荐,最后隐居深山,保持了一个封建文人的自尊。他轻视功名利禄,同情百姓疾苦。一生工于画梅,也写一些以梅为题材的诗歌,其中《墨梅》是他的传世之作。
墨梅,即用单墨色画的梅花。梅花在寒冬时节,傲雪开放,清香四溢,古人常把它当着品格高尚、气节坚韧的象征。自然界中的梅花有白色、红色和粉红色,墨梅极为罕见。诗题中的墨梅实际是作者墨画之梅。这是一首题画诗。从选材方面看,作者用心良苦,首先,和富贵的牡丹、艳丽的挑花和丰腴的海棠花相比,梅花显得超凡脱俗;其次,与白色或红色的梅花相比,墨梅更显得与从不同。联系作者的人生经历,我们不难看出,诗中墨梅不以色媚俗、只求“清气满乾坤”的清高形象,正是作者高尚人格的象征。
以梅寄闲情和元代王冕相比,一样是隐士,一样是咏梅诗,北宋人林逋(世称和靖先生)写的《山园小梅》却另有一番格调。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这首咏梅诗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作者高招的写梅艺术。诗的一、二句描写这样一组画面:在靠山的花园里,百花由盛到衰,最后纷纷飘落,这时,园中的梅花却依次开放,由少到多,由疏到密,最后独占花园。这一幅连贯的画面,很像影视艺术上的“滚动镜头”。三、四句是写梅的名句,北宋史学家司马光说这两句“曲尽梅的体态”,作者是用“特写镜头”写梅:青山脚下,小园一角,有清泉一潭,水清见底,潭边有梅一簇,梅枝横斜水上,清瘦的身影倒影水中,梅下清水,水上疏梅,相影生辉。每当夜幕降临,月洒青辉,晚风袭来,梅香四溢,满园芬芳。五、六句从侧面写梅:寒鸟栖息过无数树枝,却对横斜水上的梅枝“偷眼”,粉蝶是花的使者,天天出没在花丛中,哪种花没见过,但如果她知道山园里的梅花,也会因此“断魂”。在作者笔下,梅态、梅香、梅色,是如何的迷人,全由读者去想象了。最后两句是直抒胸臆:我隐居山中,只要有园中小梅与做伴,粗俗的曲调、浑浊的土酒都是多余的了。作者对梅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借梅诉乡情“美不美,江中水,亲不亲,故乡人”人生在世,为生活奔波,少不了背井离乡,离乡越远,思乡越切,离家愈久,念家愈急,这是人之常情。在古诗中,像李白写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类借月抒情的“思乡诗”比比皆是,借梅思乡的诗歌,却寥若晨星,清代诗人汪中的《梅花》,算是这类题材的珍品。
孤馆寒梅发,春风款款来;故园花落尽,江上一枝开。
“孤馆”是诗人在外地传道授业的地方,诗人从“孤馆”寒梅萌发,推知春风将缓缓到来。三、四句是诗人的联想,由“孤馆”想到“故园”既然“孤馆”的“寒梅”已经萌发,那么,“故园”的小河边,梅花也该开放了,这首诗就是这样,含蓄委婉地表达思乡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