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爱上中文 > 精彩小说8 > 第十二章

第十二章

菊花食谱

菊花鲈鱼羹原料:原料:鲈鱼半条、白菊花1朵、冬笋1支、草菇40克、豆腐半盒、姜片2片、青葱1根、高汤1大碗辅料:盐半大匙、胡椒粉少许、料酒适量、水淀粉3大匙制作:①鲈鱼洗净,加姜、葱、酒蒸熟后拆肉备用;豆腐切小丁。②冬笋先煮熟再切片;草菇片薄片,并以热水汆烫备用。③所有材料(菊花除外)加盐、胡椒粉煮滚后,加入水淀粉煮至浓稠成羹,盛於汤碗。④将已剪掉根部的白菊花置於面上,趁热食用时拌匀即可。[2]菊花黄鱼羹原料:黄鱼中段250克,姜2克,葱20克,鸡清汤1000克,冬菇、笋丝各50克,金华火腿丝20克,软豆腐160克,鸡蛋2个,生粉15克,油、香菜各5克,大白菊、香油、精盐各3克,胡椒粉1克,酱油6克,料酒3克制作:1.用葱段、姜块、料酒、精盐腌制鱼10分钟后,上笼蒸6分钟取出。2.将熟火腿、冬菇切成丝细,鸡蛋黄打散,待用。3.将炒锅加油置旺火上,投入葱段煸出香味,舀入鸡汤煮沸,加入料酒、笋丝、冬菇丝、再煮沸后,将鱼肉同蛋黄、豆腐原汁落锅,加酱油、精盐、醋搅匀,起锅装盘,撒上菊花、熟火腿丝、姜丝和胡椒粉即可。

菊花的欣赏对菊花的欣赏,是一种艺术的品味,美的解构。菊花作为以观赏花朵为主的花卉,它不同于春兰、水仙,以其花叶同时取胜,给人以美的陶冶,也有异于玉树、吊兰、文竹,以其苍翠的雅韵赢得人们的青睐,而是以其优美的花形或沁人心肺的幽香来吸引观赏者的。因此,欣赏菊花,应注意从它的花色、香气、姿态、神韵等几方面入手。

菊花的花色繁多,为其他的花种所望尘莫及。两千年多来,由于园艺师们的艰苦努力,菊花的花色分为白、黄、红、紫、荷青、绿、橙、墨紫等八正色,还有二重色和多种中间色,而且有些独到的花色,如鱼龙闹海的鱼白色、墨菊的墨紫色、太真图的宫粉色等,为其他花种所钦羡的独特风采。可以说是万紫千红,繁花似锦,特别是在万木萧疏、百花凋零的寒秋季节,惟有菊花傲然挺立,纵情绽放。当你置身于这花色斑斓的海洋时,你怎能不为菊花多姿多彩的花色,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感享受而陶醉其间呢!

菊花的香气属于幽香型,香气淡淡,似有若无。古人曾用这样的诗句来表现菊花的香气:“坐久不知香在室,推窗时有蝶飞来。”这是从侧面写出了菊花的幽香。室中的菊花,幽香淡淡,久闻而不得其气味,可是开启窗户,却引来飞蝶。以飞蝶扑香来表现菊花的香气,恰恰写出菊花的幽香传扬久远。菊花不以香气取胜,它的幽香只是菊花欣赏的辅助内容。

菊花的姿态则是独标风韵的。它的姿态变化万千,为其他花卉所不能望其“项颈”。菊花按其花形的大小,可分为大菊、中菊、小菊。花的直径在12厘米以上者为大菊,花的直径中6—12厘米者为中菊,小于6厘米者为小菊。就其菊花的形状看,有单轮型、绣球型、垂帘型、射线型、飞舞型、托挂型,形态多种多样,变化丰富多彩。如太真图,属于飞舞型,花瓣为管瓣,间有匙瓣卷抱,外长瓣若飞若舞般飘垂,给人以潇洒、奔放的感觉。又如陶然醉,属于绣球型,花瓣为内曲平瓣和内曲平匙瓣,内外长度一致,匙瓣向心叠抱成球形,巨轮丰厚,十分壮观。人们喜爱菊花,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它的气象万千的姿态所吸引。同样是赏花,如果你到菊园徜徉,就会感到菊花的千姿百态、斑斓色彩在群芳中是独占鳌头的。

菊花的花色、香气和姿态属于花的外在的品质,让人感受到外形的、直观的、具象的美,恰如一个豆蔻年华的少女,婷婷玉立,袅娜多姿一样给人以美感。然而,真正体现菊花的神态、气质和风格的还是它的神韵。菊花的内在美、抽象美和艺术美都是通过它的神韵体现出来的。在观赏花卉时,只有领略到花的气质、神态、风韵,才能真正感受到它的品格,才能感受到真正的美感。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在欣赏菊花的花色、香气、姿态之余,开启自己的有关菊花的生长习性、特征的知识库,并由此引发想象和联想,将其本身的能指意义赋予其隐含着思想内蕴的所指意义。就是说把无情的菊花赋予有情的蕴涵。古人曾对一些名花做过这样的概括:“梅标清骨,兰挺幽芳;茶呈雅韵,李谢浓妆;杏娇疏雨,菊傲寒霜;水仙冰肌玉骨,牡丹国色天香;玉树亭亭阶砌,金莲冉冉池塘;丹桂飘香月窟,芙蓉冷艳寒江。”这里对这些名花的特性的概括,既着眼于花的形态、特征、气质、品格,又联系到它们的生存、生长的环境,并在此基础上突出了花的神韵。譬如“菊傲寒霜”,概括出菊花开放的季节是“我花开后百花杀”的一派肃杀景象的秋季,直接或间接地表现出菊花的适应寒霜的外在品格;而它那“傲寒霜”的生存能力,又让人联想到品格高洁、不为严酷环境的所屈从的特立独行的精神,从而使之赢得了隐含于菊花的具象美之外的独特神韵。在欣赏菊花时要想得到这种神韵,一是要对菊花的生存生长知识有所了解和把握,二是对社会生活要有丰富的体验,三是要善于张开想象的翅膀,能够把相关、相连或相近的事物有机地联系到一起,生发出自己所独有,别人也认同的感受。这是一个以文化修养为前提,借助于形象化的联想来陶冶情操的思维过程,也是一种自愉自乐的艺术欣赏活动。

应该看到,这种欣赏活动常常受到欣赏者主观情绪的影响,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同样是菊花,在多愁善感的林黛玉眼里是“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在孤寂凄苦的李清照笔下是“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而在农民起义首领黄巢的心目中,则是“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可见,欣赏菊花时的神韵感受,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千篇一律的,而是与个人的文化修养、生活阅历和联想程度密切相关的。如果一味地依傍他人,亦步亦趋,就会冲淡神韵的享受。

菊花的色彩观赏菊花除形态美外,还提供色彩美,色彩敷在花形体外面,色彩与形态相互依托,密不可分,色彩美比形态美更有魅力。

色彩作用于我们经系统,色彩能够表现出感情,但只是靠人的联想,同时还会发出由视觉转化为听觉的联想,如色彩的韵律感和闹感,好似听到色彩的声音一样,但都是条件的反射,菊花色彩是给人享受的。

红色,能引起兴奋愉快,燃烧!

白色,能产生纯净、清雅、洁静。

黄色,灿烂明亮,健康向上,华丽。

菊花又名寿客,为菊科菊属植物。菊花清雅高洁,花形优美,色彩绚丽,自古以来被视为高风亮节、清雅洁身的象征。也是我国栽培历史最悠久的传统名花。

菊花在8世纪前后,由我国传到日本。17世纪末,荷兰商人将我国菊花引入欧洲,18世纪60年代传入英国,19世纪中期引入北美。此后我国菊花遍及全球。目前,菊花已成为国际市场销售量最大的品种之一。在日本,年产菊花20亿支,产值达到12亿美无,排日本切花销售额的首位。近期发展起来的盆菊,年产值1800万美元,产量为640万盆,列盆栽花卉产值的第十一位。在荷兰,切花菊年产值3.7亿美元,列荷兰切花销售额的第二位,盆栽菊花产值2690万美元,列荷兰盆花产值的第五位。在美国,切花菊的年产值为1700万美元,而盆栽菊的产值为8400万美元,列开花盆栽植物产值的第二位。同时,切花菊和盆栽菊在欧洲栽培十分普遍,德国。英国、波兰、西班牙、匈牙利、俄罗斯和土耳其等国都有一定规模的栽培。在亚洲,除日本以外,韩国、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国栽培菊花的面积均不小。在盆栽菊的育种和改良方面,英国的戈德斯托克(Goldstock)育种公司和克林格德(Cleangro)公司是世界著名的盆栽菊育种摇篮,每年推出全新的盆菊新品种。美国的约德兄弟(YoderBrothers)公司和赫梅特(Hummert)国际公司在盆菊的育种、繁殖和栽培上历史悠久,成就突出。荷兰的菲德斯公司和科宁克莱杰克·范·扎登公司以及以色列的丹齐杰公司在国际上都有极高的声望,它们生产的盆菊种苗或产品都是国际名牌。

我国菊花的栽培在2500年前的古籍中已有记载。自晋代起,人们将菊花作为观赏植物。至唐代己有不同花色的品种先后出现。到了宋代,菊花由室外露地栽培发展到盆栽,并能用其他植物作砧木嫁接菊花,品种有了较大的发展。明代菊花又有发展,王象晋的《群芳谱》记录菊270种,分黄、红、粉、白、异品等类。还有高濂的《遵生八笺》记录菊185种,并总结出种菊八法。明末清初,日本菊花已经输入。清代艺菊之风更盛。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南京金陵大学园艺系为国家保存了良菊630种。到1953年上海的菊花只存150多种,但后来艺菊事业迅速得到恢复,上海、北京和南京等地收集和整理菊花品种。其中南京农业大学对中国菊花品种资源进行了调查研究,整理出3000多个品种。目前,我国菊花的栽培十分普遍,菊花的销售量也占据首位,盆菊和切花菊并肩发展,栽培品种上除保留传统品种以外,自己培育新品种和引种相结合,加速了菊花栽培的发展。

§§第五章天香桂子落纷纷——桂花§§§第一节桂花与文化艺术桂花是我国传统的名贵香花,素以芳香而著称。桂花文化渊源流长。

早在公元前3世纪,春秋战国时期的典籍,就有桂花的记载。《山海经·南山经》提到:“招摇之山多桂”。《山海经·西山经》提到:“皋涂之山多桂木”。屈原在《九歌》中有“援北斗兮酌桂浆,辛夷车兮结桂旗”。由此可见,自古以来,在人们的心目中,桂花已成为美的化身,成为最受崇尚的花木了。

桂花典故据文字记载,中国桂花栽培历史达2500年以上。春秋战国时期的《山海经·南山经》提到的招摇之山多桂。《山海经·西山经》提到皋涂之山多桂木。屈原的《九歌》有“援北斗兮酌桂浆,辛夷车兮结桂旗”。《吕氏春秋》中盛赞:“物之美者,招摇之桂”。东汉袁康等辑录的《越绝书》中载有计倪答越王之话语:“桂实生桂,桐实生桐”。由此可见,自古以来,桂就受人喜爱。自汉代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桂花成为名贵的花卉与贡品,并成为美好事物的象征。《西京杂记》中记载,汉武帝初修上林苑,群臣皆献名果异树奇花两千余种,其中有桂十株。公元前111年,武帝破南越,接着在上林苑中兴建扶荔宫,广植奇花异木,其中有桂一百株。当时栽种的植物,如甘蕉、密香、指甲花、龙眼、荔枝、橄榄、柑橘等,大多枯死,而桂花有幸活了下来,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中也提到桂花,看来桂花引种宫苑初获成功,并具一定规模。晋代嵇含《南方草木状》记载:“桂出合浦,生必以高山之巅,冬夏常青,其类自为林,间无杂树。”南京为天朝古都,南朝齐武帝(公元483~493年)时,湖南湘州送桂树植芳林苑中。《南部烟花记》记载,陈后主(公元583~589年)为爱妃张丽华造“桂宫”于庭院中,植桂一株,树下置药杵臼,并使张妃驯养一白兔,时独步于中,谓之月宫。可想而知,当时把月亮认作有嫦娥、桂树、玉兔存在的月宫这一传说已相当普及,说明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就把桂树用于园林栽培了。现陕西汉中市城东南圣水内还有汉桂一株,相传为汉高祖刘邦臣下萧何手植,其主干直径达232cm,树冠覆地面积400多平方米,枝叶繁茂,苍劲雄伟。唐代文人引种桂花十分普遍,吟桂蔚然成风。柳宗元自湖南衡阳移桂花十余株栽植零陵。白居易曾为杭州、苏州刺史,他将杭州天竺寺的桂子带到苏州城中种植。唐相李德裕在二十年间收集了大量花木,其中剡溪之红桂,钟山之月桂,曲阿之山桂,永嘉之紫桂,剡中之真红桂,先后引种到洛阳郊外他的别墅所在地,此时园苑寺院种植桂花,已较普遍。桂花的神话传说不断出现,尤其是唐代小说中的吴刚伐桂的故事,更在我国民间广泛流传。传说中说:月中有桂树,高五百丈。汉朝河西人吴刚,因学仙时,不遵道规,被罚至月中伐桂,但此树随砍随合,总不能伐倒。千万年过去了,吴刚总是每日辛勤伐树不止,而那棵神奇的桂树却依然如故,生机勃勃,每临中秋,馨香四溢。只有中秋这一天,吴刚才在树下稍事休息,与人间共度团圆佳节。毛主席的诗词“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就源出于这一典故。唐宋以后,桂花已被广泛用于庭园中栽培观赏。宋之问的《灵隐寺》诗中有“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的著名诗句,故后人亦称桂花为“天香”。李白在《咏桂》诗中则有“安知南山桂,绿叶垂芳根。清阴亦可托,何惜植君园”。表明诗人要植桂园中,既可时时观赏,又可时时自勉。这种需要,导致园中栽培桂花日渐普遍。如宋朝梅尧臣《临轩桂》:“山楹无恶木,但有绿桂丛”。欧阳修《谢人寄双桂树子》中“晓露秋晖浮,清阴药栏曲”暗示桂花已移植到诗人庭院中的芍药栏杆旁。宋代毛滂《桂花歌》中“玉阶桂影秋绰约”说明在玉色的台阶前植桂。元代倪瓒《桂花》诗中“桂花留晚色,帘影淡秋光”指出窗前植桂。周《客座新闻》中记载:“衡神词其径,绵亘四十余里,夹道皆合抱松桂相间,连云遮日,人行空翠中,而秋来香闻十里,其数竟达17000株,真神幻佳景”。可见当时已有松桂相配作行道树。在现代园林中,因循古例,充分利用桂花枝叶繁茂,四季常青等优点,用作绿化树种。其配置形式不拘一格,或对植,或散植,或群植、列植。传统配置中自古就有“两桂当庭”、“双桂留芳”的称谓,也常把玉兰、海棠、牡丹、桂花四种传统名花同植庭前,以取玉、堂、富、贵之谐音,喻吉祥之意。在众多名花中,桂花是一种长寿植物,据全国15个省市调查资料表明:现存百年以上古桂2200余株,千年以上的古株约占0.5%,这些古桂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为我们挖掘桂花文化,开展科技研究,开发旅游资源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资料。有人对桂花开花习性作过专题研究,桂花开花以一年生新梢为主,其花量多少与桂花的发枝力、腋芽数、百朵花重等有密切关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