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321-379),是东晋大书法家,字逸少,琅玡临沂(今属山东)人。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王羲之在做右军将军时,琅玡郡一带连年大旱,颗粒无收,穷人饿得把草根树皮都吃光了,豪绅们却囤积居奇,见死不救。王羲之于是写了道奏章,快马加鞭,昼夜兼程,直奔京城。
到了京城,求见皇帝,皇上接过奏章,被王羲之的字深深吸引,全神贯注地欣赏起他的书法来,顾不得字里的含义。特别是奏章上的“放粮”二字,潇洒隽永,刚劲有力。皇上边看边赞不绝口:“放粮——好,好,好!”
话音刚落,只听王羲之在下面高声应道:“谢主龙恩!臣今日就去琅玡放粮。”
这时皇上才明白过来,言已出口,如泼水难收了,只好将错就错,封王羲之为放粮的钦差。王羲之当天就打着“奉旨放粮”的大旗,急急赶回琅玡郡,开仓放粮,赈济灾民。
简评在一人专断的封建社会,臣下要想提出意见,并在短时间内实现它是件极难的事。王羲之在这里就耍了一点小聪明,让皇上糊里糊涂地就答应了他的要求,但是这点小聪明却挽救了一批濒临死亡的灾民,有大义在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