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何谓观其感变,以审常度?夫人厚貌深情,将欲求之,必观其辞旨,察其应赞。夫观其辞旨,犹听音之善丑;察其应赞,犹视智之能否也。故观辞察应,足以互相别识。然则论显扬正,白也;不善言应,玄也;经纬玄白,通也;移易无正,杂也。先识未然,圣也;追思玄事,睿也;见事过人,明也;以明为晦,智也;微忽必识,妙也。美妙不昧,疏也;测之益深,实也;假合炫耀,虚也。自见其美,不足也;不伐其能,有馀也。故曰凡事不度,必有其故。忧患之色,乏而且荒;疾疢之色,乱而垢杂;喜色,愉然以怿;愠色,厉然以扬;妒惑之色,冒昧无常;及其动作,盖并言辞。是故,其言甚怿,而精色不从者,中有违也;其言有违,而精色可信者,辞不敏也;言未发而怒色先见者,意愤溢也;言将发而怒气送之者,强所不然也。凡此之类,徵见於外,不可奄违,虽欲违之,精色不从,感愕以明,虽变可知。是故,观其感变,而常度之情可知。
——刘邵《人物志·八观第九》译文怎样通过观察一个人是否聪明,来分析他在哪些领域会获得成功呢?“仁”,是道德的基础;“义”,是对道德的自我约束;“礼”,是道德的具体表现;“信”,是道德的支柱;“智”,是道德的主导。而“智”来自于人的聪明。聪明对于人来说,好像是白天的太阳,夜晚的烛火那样重要。越聪明的人知识面就越广博,但是要想达到知识渊博是很困难的。这样看来,勤奋学习某方面的知识,不一定都能成才;既便成才之后,掌握了高超的技术才能,却不一定能理解深刻的理论;既做精通理论又能言善辩,却不一定具有“智”的品质;既使是有了智慧,能够处理各种事务,却不一定能掌握普遍性的真理——“道”;只有对“道”进行深入的思考,才能通晓世上的一切事情。因此,勤奋好学比不上掌握技术才能;有技术才能比不上精通理论;精通理论比不上富有智慧;有智慧比不上对“道”有所把握。“道”这种东西,在天地循环变化、神秘莫测,我们很难说清它到底是什么。因此只能另外讨论在“道”之下的各种才能与品德。当几种才能品德各自发挥作用时,以“仁”最为出色。而当把这它们结合在一起时,就应该以“聪明”为主导。因此,如果人们用聪明来指导“仁”,人们就会前来投靠。用聪明来指导“义”,就会战胜一切对手;用聪明来指导“理”,就会通晓事物的道理。如果没有聪明作主导,人们就会一事无成。所以,没有聪明指导时,人们只能追求空泛的名声,显得名不符实。没有聪明指导时,人们在辩论演说中就举不出深刻的道理而显得烦琐杂乱;没有聪明指导,玩弄权术就会显得虚假诡诈。因此,如果能力相等的人共同学习,聪明的人就会成为英雄;如果道德品质相同的人共同行事,那么通晓一切知识的人会成为圣人。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就在于他是最聪明、最有智慧的人。所以通过观察一个人是否聪明,就会知道他能在哪些领域取得成功。
纵横家智慧故事纵横家在选拔人才上的见解之一是:通过观察一个人是否聪明,来判断他会在哪些领域取得成功,判断他的能力有什么缺失。不聪明自然成不了大事,仅仅有聪明也不会成为令人敬仰的英雄。
北宋初期,出了一个声名并非显赫的宰相。他并不是常出现在前台,而只是辅助君主在幕后出谋划策。然而,他所参与制订的重要方针,政策,却一直影响着宋朝三百年的统治状况,关系到国运民命的大问题。这位宰相就是赵普。
赵普读书不多,自幼学习吏事,这令他的政治生涯基本顺遂,并无大的波折,但是也令他不能成为百姓令人念念不忘的造福于民的人。陈桥兵变,赵普在其中起了智囊军师的特殊作用,而且他也做了新皇帝心中想做而又不便明言的事。这些事是弄刀舞枪、迷信武力的将领,包括赵匡胤在内都计虑难周的。建立北宋政权之初,赵普就一再以石守信等执掌禁军为忧,并说细察石等皆非能统驭部下之将才,一旦部下也来个黄袍加身,情况就不妙了。宋太祖颇然其说,并询以和平解决和长治久安之策,于是,赵普提出了“稍夺其权、制其钱粮、收其精兵”的方针。这就是“杯酒释兵权”的起因,赵普献策之功自然是不能抹杀的。他所佐治制定的巩固中央君主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方针、政策,对于结束长期政治动乱、实现中原统一是有贡献的。对于深刻的消极后果来说,他同样是负有历史的责任.作为一代名相,他胸中缺少学问,而以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当然妨碍他作出更积极的贡献。赵普一生在政治舞台上活动了五十年。看不到他造福人民的政绩,这是最大的缺憾。不能不说只有聪明而没有从中提炼出大智慧,只有政治成功却无法成为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