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爱上中文 > 畅销图书10 > 第二节 围棋特点

第二节 围棋特点

在中国历史上,围棋是一种重要的游戏形式,普遍受到人们的喜爱。尤其在官僚阶层和文化阶层,围棋被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加以提倡,围棋文化变成了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给围棋赋予了深刻的哲学内涵,为中国历史文化增添了绚丽多彩的篇章。中国围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围棋技术和围棋理论逐步得到完善,出现了许多有代表性的棋手。到了清朝末期,中国围棋日渐衰微。在与日本围棋棋手的交往中,中国围棋棋手的水平显示出了相当大的差距。解放以后,围棋重新受到了国家的重视,虽然几经波折,但总体上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特别是在1985年中国棋手聂卫平九段在第一届中日围棋擂台赛的最后一盘双方主帅的比赛中战胜日本藤泽秀行九段之后,围棋在社会上,特别是在大专院校迅速普及了起来。目前,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山西大学等几十所大学开设了围棋选修课,马晓春九段还被聘为陕西师范大学的围棋兼职教授。日本东京大学已开设围棋课多年。韩国的明知大学成立了围棋系,专门研究围棋历史、围棋文化、围棋技术等。围棋之所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是因为围棋具有以下特点:

一.围棋的自由行棋规则为想象力的发挥和创造力的实现提供了空间和机遇。

围棋一开始满盘无子,棋手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在棋盘的任意一点上落子。这与其他棋类如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至少在形式上有根本的不同。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对围棋的自由性有很高的评价。定式是围棋局部约定俗成的招法,而吴清源先生反对死记定式,强调自由行棋,创新求变。韩国棋手由于大胆创新,自由发展,打破了日本和中国在世界围棋中的优势地位。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棋子密布,整体上给人以一种过分接触的局促感和粘着感,而围棋的空间之大居然使日本的武宫正树九段开创了一种棋风叫“宇宙流”,天马行空,纵横捭阖,让人看了赏心悦目,对人类思维的开阔度和纵深度的训练很有益处。而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的狭小的空间无论如何也难以与“宇宙”联系起来。

二、能动精神。从人的能动性的发挥程度上看,棋牌中越是高层次的,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得越好。围棋的行棋规则想象力的发挥和创造力的实现提供了广泛空间和可能。围棋一开始满盘无子,行棋中虽有"金角、银边、草包肚"之说,开局时头四手棋绝大多数都先抢占角,然而原则上,棋手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在棋盘的任意一点上落子,棋手有充分的行棋自主权,而这种自主正是棋手"棋力"的充分体现,是主观能动性的最大发挥。围棋千变万化,"千古无重棋"。这正是其它棋牌无法与之相比的魅力所在。

三、平等思想。从棋牌体现的平等思想上看,越是高级的,越能体现出平等思想,民主意识。围棋最古老,然而最现代。扑克、象棋、军棋等级森严、大小分明,作用有别。如象棋布阵先定子位,车、马、炮、士、象(相)、兵(卒)都是为了保卫将(帅)而存在,位置固定不变,兵(卒)排在最前沿,地位最低,处于最危险的位置,其它车、马、炮、士、象(相)也要为保将(帅)而不怕牺牲,甚至"舍车保帅"、"丢卒保车",将(帅)的生命是胜负的决定因素,老帅什么都不干,只等别子来保护。而围棋则不同,在未落子之前,棋子与棋子之间无任何身份、地位、价值上的差别,只有在不同的位置才体现出了不同的价值,行棋中棋子无区域和行棋路线的限制,黑白两色只是区分交战双方而设。其次,男女棋手可以同时参加围棋的升段赛,并无男子段位与女子段位的区别。男女棋手的段位所体现的棋力有相对的可比性。而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界的男女棋手的差别就大得多。著名的中国象棋电视解说员、中国象棋大师张强先生认为,中国象棋女子特级大师的棋力只相当于男子大师中下层的水平。应当说,女子棋手缺少与男子棋手的比赛机会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最重要原因。中国象棋、国际象棋男女棋手一般分别参加男女比赛来晋升男子大师或女子大师、男子特级大师或女子特级大师。其三,围棋虽然有专门的女子比赛,但男女棋手都有平等的机会参加绝大多数的比赛,重要的是围棋水平的高低,而不是性别。虽然,国际象棋男子比赛中偶尔也有女棋手参加,但远不象围棋比赛这样普遍和正式。韩国的曹薰铉九段曾在1989年获得了第一届“应氏杯”世界围棋锦标赛。2000年2月,中国籍韩国棋院客座女棋手芮乃伟九段战胜了世界冠军曹薰铉九段,获得了韩国第43届国手战的冠军。这是韩国围棋历史上第一位外籍棋手获得大赛的冠军,也是世界围棋历史上第一位女棋手获得非女子棋赛的冠军。而在中国象棋界和国际象棋界尚无先例。

四、全局观念。围棋的全局观念比任何棋牌都显得重要和明显,在竞技过程中,既要重视眼前利益,更要把握长远利益,既要守卫自己的局部利益,更要时刻从全局上保证获得最大利益,为了自己获得长远的、全局的利益,有时要牺牲眼前的、局部的利益。围棋对弈中常常有通过弃子,转换来扭转危局,实现反败为胜。与其它棋牌相比,围棋更能培养人全面、历史地看问题、超前决策能力和长远眼光,做到有大局观。

五、辩证思想。辩证法讲究内在联系和相互依存以及矛盾的转化,围棋的进程非常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即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事物之间既有矛盾,又有联系,相互转化,体现得十分明显。在弈棋过程中,通过压、拐、分、引、断等手法,展示了围棋"联系"与"切断"的艺术。棋子与棋子之间无价值上的差别,只有在不同的位置才体现出了不同的价值。行棋中棋子无区域和行棋路线的限制。广阔的棋盘和漫长的进程为各种战略和战术的实施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围棋充满了辩证法,如虚势与实地,先手与后手,进攻与防守,急所与缓手,死棋与活棋,舍弃与取得,厚棋与薄棋,保留与走尽,中腹与边角,俗手与妙手,大棋与小棋,轻灵与滞重,本手与无理,优势与劣势等等。这就要求棋手要运用唯物辩证的思维方法,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矛盾,特别是要有敏锐的大局感,这对于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很有益处,棋手提高棋艺的过程就是围棋思维随着围棋技术不断升华的过程。围棋很强的思想性还促成了独特的围棋文化的产生,这种相对独立的围棋文化本身就具有很高的品赏价值。

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矛盾,这对于养成良好的辩证思维习惯很有益处。棋手提高棋艺的过程,就是围棋辨证思维随着围棋技术不断升华的过程。

六、必然结果。围棋的偶然性较小,每盘棋棋手要下100多手棋,每手棋都没有一个必须的、固定的下法,然而每手棋都关系全局,必须下出最大效率。虽也能找出一、二手缓手,一、二手败招,但最终输赢,多是整个过程的必然结果的因素更大。这就要靠棋手的功力和弈棋过程中对局势的把握,输赢要从开棋时一点点积累。围棋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行棋过程,有更多的必然性。

七、和谐理念。围棋本质上是一项平和的运动,是建立根据地,比较围地的大小而确定胜负。虽然围棋中经常出现激烈的战斗,但也有基本不发生大规模战斗、不通过吃子就大致决定胜负的围棋对局。越是高手,往往吃杀子越少。对高手来说,主要不是"吃一块棋",而是抢占先机和主动,并能在整个搏弈过程中保持这种优势,扩大自己的领地,压缩对手的空间。在对弈中不经过激烈的吃子战斗而取得最终的胜利是围棋技艺中相当高的境界。这体现出围棋的最高目标是获得比对方多的实地,格斗只是为了占领公共的未确定之地、保护已有之地或通过消灭对方棋子来增加自己的地盘。围棋的最高境界不是冲突,而是和谐,因此,有时双方下出的棋,无论从哪一方来说,都是好棋,甚至是"双赢"。

八、围棋具有复杂性。是围棋复杂,还是国际象棋、中国象棋复杂,长期以来众说纷纭,似乎也很难有明确的结论。应当说这三种棋类都是很复杂的,如果不复杂就不会存在相对稳定的公认的高手群,只是由于这些棋类的价值取向不同,复杂的特点也有所不同,三种棋类之间存在着不可比性,倒是相似性为人们所重视。在中国近代和现代涌现出了许多围棋、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的“双枪将”或“三枪将”,围棋的复杂性具有以下的特点:

1.变化的复杂性。历史上有千古无同局的说法。在一局棋中围棋的手数极少有低于100手的,一般为200多手,有时因打劫甚至超过361手,即超过棋盘的361交叉点。

2.计算的复杂性。聂卫平九段在一次比赛的复盘过程中接连摆出了几个大型参考图,每个参考图都有四五十步之多,让人叹为观止。

3.胜负判断的复杂性。当比赛呈现细棋局面时,即使一流棋手有时也不能马上就判断出胜负,只有经过点目后,才能作出结论。

4.打劫的复杂性。眼花缭乱的打劫常常使围棋爱好者难以理解高手的意图。围棋爱好者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掌握打劫的技术。

5.对弈时间长。围棋比赛的时间通常长达6-8小时,日本有的重大比赛要进行两天。在日本围棋史上,曾出现过一盘棋持续几十天的纪录。

6.发展潜力大。十年来围棋的发展十分迅速,新的变化层出不穷,老棋手的棋力不能与时跟进,纷纷退出棋坛。

7.顶尖高手失手率高。许多中国、韩国、日本的世界冠军曾败于不知名的年青低段位棋手。李昌镐九段甚至连续参加五次世界大赛中但未获一次冠军,8.计算机程序的设计难度大。美国IBM公司设计的国际象棋的计算机程序“深蓝”曾在番棋中战胜俄罗斯的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但目前最好的围棋计算机程序水平都不及一般的业余中级水平棋手的水平。

9.棋评的内容复杂。由于围棋变化多端,较详细的围棋棋评有时达十多页,再加上五十幅以上的解说图,而且还不能全尽其详。

九、围棋具有很强的可以用数字来表示的精确性。点目是下围棋的基本功之一,围棋高手可以在一分钟之内完成精确点目。围棋的精确性首先表现在胜负的判断上,可以精确到四分之一子,即半目。其次,每一手棋都能大致有其现实的价值或潜在的价值,特别是在收官阶段,常常有明确的结论。再次,与高手对弈是提高棋艺的重要途径,围棋可以通过让子的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直至让到双方实力均衡可进行对局为止。围棋棋手水平的差距就用让子的数目精确地体现出来了,这样为不同水平的棋手之间的对弈提供了可能。而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的一般棋手与高手之间如果水平相差甚大,就很难有机会通过实战来学习,正式比赛中是不能通过让子来进行的。最后,职业棋手的水平一般可以通过九个段位来体现。而中国象棋与国际象棋职业棋手的级别就简单多了,主要有大和特级大师。

十、围棋的进程具有直观性。尽管围棋最后的胜负一般不够直观,但围棋的进程却具有直观性。围棋可以将之前行棋的结果全部体现出来,这种充分的再现性是任何棋类无法相比的。当阐述一个局面的各种变化时,一种变化一个图形,把以前的局面和以后的可能性一一阐述,非常明了,更妙的是一盘棋的全部进程只需一幅棋图即可完整地介绍。这种直观性对于业余爱好者欣赏棋局非常方便。而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是一幅图形只是呈现一个局面,既不能表示以前的着法,也无法表示以后的变化,必须依靠文字才能加以说明。

十一、围棋具有较强的容错性。在漫长的比赛中棋手不可能不犯错误。由于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步数较少,空间较小,一两个缓手、恶手就可能断送棋局,而围棋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进程常常给予棋手纠正错误,甚至逆转的机会,这也是围棋的魅力所在。

十二、围棋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围棋虽然博大精深,但入门十分简单,只需稍加解释就可以进行对弈了。对弈的过程也十分有趣,一旦学会让人很难放弃。中国围棋历史上有许多君主皇帝、达观贵人,文人墨客酷爱围棋的故事。金庸先生说在他所认识的人中,凡是学会围棋而下了一两年之后,几乎没有一个不是废寝忘食地喜爱。在上海孙中山先生故居的的居室里除了书籍地图之外,还放着一副围棋,这是他工作读书之暇唯一的娱乐。陈毅和李立三当年去法国勤工俭学也带有围棋。当然,历史上也有许多因为过分沉迷于围棋而贻误大事的例子,这是一般业余爱好者应当有所警惕和引以为戒的。

此外,围棋还有许多特点。围棋是追求最高效率和最经济的运动,每一手棋都讲究达到最高效率,尽量以最少的步数获得最多实空。围棋是一种美学运动。在围棋对弈中,棋形的好坏是衡量一个棋手水平的重要标准。日本的大竹英雄九段因其对棋形有独特的理解而被称为“棋盘上的美学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