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爱上中文 > 畅销图书10 > 第十节 中国围棋大师

第十节 中国围棋大师

一、吴清源大师

围棋,黑白两色,对比最为鲜明。围棋的本质是什么?是竞技?是游戏?是文化?众说纷纭中,一位清癯老者长身而起,朗声说道:“围棋是中和。”

吴清源大师,围棋巨人,棋界图腾,他的围棋思想被职业棋手奉为圭臬,他的传奇故事感染着无数学弈少年。“昭和之棋圣”、“十番棋之王”、“百年一遇的天才”……无数光环笼罩之下,大师仍是一副从容淡定的神情.

“下棋不识吴清源,便称九段也枉然。”吴大师让每一位棋迷仰视。而木秀于林,必砺风雨,光芒万丈的大师也会在身侧投下一抹阴影,留下纷纭的是非任人评说。

缔造日本现代围棋最辉煌的黄金时代的六大超一流曾集体对古今棋士进行评说,他们所推崇的几位大棋士相当一致:道策、秀策、秀和、秀荣、吴清源。其中对吴清源的评价最高,多数人认为他是“古今最强者”,《吴清源全集》都是他们年少修业时手头必备之物,至今仍勤打不辍。

无疑,吴清源的天才震古铄今,他弱冠之年东渡扶桑,凭一己之力,在等级森严的异国棋界树起新的标尺,创立“新布局”,雄霸十番棋,将同时代的大豪通通降级,以至后来都找不出可以与之平等一战的对手。吴清源的著作《黑布局》、《白布局》等在业余棋手中流传极广,大师对围棋的超人理解和天外之思让普通棋迷折服。

作为业余棋手,对大师的棋进行技术上的评论是很不恭敬的,每次面对大师那一张张天才棋谱,总是有“真强啊!”的感叹。这“强”不只是说吴大师下得漂亮,也是对许多手段竟然可以如此锐利的惊诧——如果这棋出自别人之手,会被评价为“过分”吧?但吴大师一而再、再而三地坚持着自己的强硬下法,即使对手是当时的顶尖强豪,他也毫不顾忌,“啪!”一子拍下,直刺敌手心肺,全然不顾自身也未立稳脚跟。

这样的犀利招法在吴大师手上获得了巨大成功。无数英雄被大师的才华和气势所压倒,优柔地选择了回避之路,于是这一处的便宜就足够大师将优势保持到终局。自然也不乏奋起反击者,但是大师的惊人算路往往凌驾于对手之上,常有出人意料的妙招让顽抗之敌铩羽而归。在不贴目时代,或许这是执白能横扫强敌的唯一方法。也正是在执白时获得的高胜率让吴大师高出同时代的其它高手一头。

这是对围棋的深刻理解所造成的吧——因为不贴目,不过分一点就无法取胜,所以开发出那样的强手。与其夸赞吴大师的计算深入,不如说他对局面有着惊人的判断力——说到底,围棋该是判断力之争吧,当高手的计算都到了极至,所有变化都可以一目了然时,能够选择出最适合当前局面的变化就是衡量孰高孰低的标准了。吴大师具有超越常人的洞察力,他知道该在何时用强、何时收手,加上极强的技术力量支持,他成功了。

那么,可不可以说吴大师的那些过强的棋和客观的棋理稍有一点违背呢?如果对手以同样的方法对付他,他将何以应对?在吴大师的全盛期,当对手以同样“过分”的棋来对付自己时,吴大师多数时候可以一击破之。表面上看,是他算得比别人更深,其实不止于此。

要论计算,达到职业高段水平者,没有人不具备极强的计算能力,吴大师比别人胜出一筹的是他极为灵活的思路——别人还在计算对杀谁快气时,他已经在考虑转换后的局面如何措手了。在吴大师的围棋观里,没有什么是必然的,只要对当前局面有利,二子头被扳也无所谓,棋筋被吃又有何妨?客观去看,这些招法未必是局面的最佳手段,但他所展示的天马行空的思路让对手无所适从,完全被打乱了即定部署,棋局被拖入全新的领域。而吴大师面对新局面时入局之快是别人难以比拟的,就这样,如同本来一次事先公布考核范围的考试突然完全换了内容,都是没准备过的题目。对于每名考生来说,题目是一样的,考试很公平,但有心理准备者显然更容易适应这样的变化。吴大师不受任何拘束的思维让他从来不会因为局面的未知而不知所措,他很少走固定模式的布局,而那些有自己熟悉套路的棋手因为被轻易打破宿构而无所适从,技术上本来并不明显的差距突然拉大,胜负天平就此倾斜。

所以,吴大师强于别人的并不是技术本身,而是他的开放性思维。他心目中的“棋理”不是传统的“棋理”,而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棋理”。是时代造就了吴清源,就如同当年秀策的“黑先不败”,吴清源在不贴目时代的高胜率提升了围棋的理论水平,尤其是为白棋的争胜打开了一条主动之路,而不是像之前的紧跟对方,等待缓手或失着。如果单论棋的技术,吴大师自然极为出色,但并没有强到可以凌驾于所有同时代高手之上的地步。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贴目时代来临后,吴大师的战绩反倒不及以前那么醒目了。因为有了贴目,围棋理论发生了重大变革,甚至可以说,贴目的围棋与不贴目的围棋就是两种围棋。白棋没有必要再去走过分招法了,只要按部就班布阵行棋,一样可以保持局面的均衡。而黑棋需要积极主动了,不然,“贴目不足”将是很现实的问题。不可否认,吴大师在贴目时代来临时已经过了颠峰期,加上车祸等事件影响,还有原来被自己降格的对手如今要和自己平等分先对局所带来的失落感,让他不能再像以前一样恣意纵横。以吴大师的才能,让他再创造出一套贴目时代的布局理论本非难事,但是毕竟岁月不饶人,加上身体状况的原因,他只能继续坚持自己已经成型的围棋观,以此与龙精虎猛的对手们抗衡,胜率有所回落在所难免。不过吴大师在后十番棋时代的新闻棋战中仍有相当出色的表现,只是因为种种原因,他参加新闻棋战的次数有限,风头逐渐被坂田荣男盖过,显得不是那么突出了。

逐渐淡出棋战一线后,吴大师开始潜心于新的围棋理论,“二十一世纪围棋”就是他的心血结晶。不过此时的吴大师已经不是驰骋于疆场的斗士,而是探索棋道与人生的哲人了。这套围棋理论极富人文价值,但在实战中的运用效果目前尚未达到最高高度。

说吴清源的技艺超越了所有同时代的高手,或者说他其实下的是一种“过分”的围棋,这并不该成为矛盾的两面。可以超越同时代的对手,但谁也超越不了自己所处的时代。吴清源的围棋同样如此。

二、聂卫平大师成长经历聂卫平九岁学棋,十岁时在北京市少年儿童围棋赛上夺得冠军。曾受张福田、雷簿华、过惕生、陈祖德、吴淞笙指导,棋艺大进,运思敏捷,算路精确,灵活善变。

文革时期聂卫平下放黑龙江插队6年。虽然很少有机会下棋,但聂卫平认为是北大荒磨练出围棋之道的“境界”。

聂卫平时代1972年聂卫平回到北京。1974年日本围棋代表团访问中国,聂卫平战胜了连胜6场锐气逼人的宫本直毅九段而出露锋芒。1975年、1977年、1978年、1979年、1981年在全国围棋锦标赛中,五次获得冠军。1979年在第一届“新体育”杯赛中获冠军(并保持“五连冠”),同年在第一届世界业余围棋锦标赛中,获冠军。1976年在中日围棋对抗赛中,率团访日的聂卫平战胜当时日本超一流选手石田芳夫九段,以6胜1负的成绩在围棋强国日本被称为“聂旋风”。1974年~1980年间,先后与日本九段棋手对弈30局,胜17局、和2局、负11局。中国围棋界一般将1975年-1979年称为“聂卫平时代”。1979年聂卫平获得国家体委颁发的“十佳”运动员称号。1981年聂卫平晋级九段棋手。

巅峰岁月聂卫平的颠峰岁月是在八十年代在举国瞩目的中日围棋擂台赛。他连任数届中国队主将,为中国队的连胜立下奇功。1985年在第一届中日围棋擂台赛中,日本超一流棋手小林光一九段连克中方六将,中方曾以5比7落后于日本队,聂卫平作为主将出战,应战小林光一九段,8月27日和29日在日本连续战胜超一流的九段棋手、十段战冠军小林光一和王座战冠军加藤正夫,把比分扳成7比7平,11月在北京又击败日本擂主、曾六次夺得“棋圣”战冠军、被授予“终身棋王”称号的藤泽秀行,为中国赢得了擂台赛的胜利,实现了中国棋手首次战胜日本“超一流”棋手的重大突破。1986年在第二届中日围棋擂台赛中,他连克日方五将,再次使中国队反败为胜。1987年在第三届中日围棋擂台赛中,迎战日本队主将加藤正夫,中盘取胜,中国队“三连胜”。聂卫平的个人声望达到顶点。聂卫平比赛期间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平民百姓均无不关心其比赛情况,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学生也因其捷报而游行庆祝。聂卫平成为那个时代中国的“英雄人物”。在中国掀起了学围棋的热潮,这其中就包括了后来成长为一流棋手的常昊、周鹤洋、罗洗河。聂卫平1986年起任国家围棋队总教练。1988年在首届“富士通杯”世界职业围棋锦标赛中,获第三名。1989年在首届“应氏杯”世界职业围棋锦标赛上,获第二名。1988年3月22日为表彰聂卫平对围棋事业的杰出贡献,国家体委和中国围棋协会授予他“棋圣”称号。九十年代后,在我国新举办的“国手战”、“名人战”、“棋圣战”中,均获首届冠军。

荣誉聂卫平曾三次获国家体委颁发的体育运动荣誉奖章。1979年、1985年四次被评为全国十名最佳运动员之一。1987年获北京市特等劳动模范称号,同年获得全国总工会颁发的“五一”劳动奖章,同年当选为全国二十名最佳教练员之一。1987年当选为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

日常生活点滴聂卫平患先天心脏疾病,当年在参加中日围棋擂台赛中就常携带氧气瓶。每到比赛关键时刻需要吸氧。

聂卫平经历了三次婚姻。与孔祥明、王静的前两次婚姻也因当时聂卫平的特殊身份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婚姻状况的不稳定是被认为是导致聂卫平状态不稳定的原因之一。

除了围棋以外聂卫平还是个出名的足球迷。

1999年聂卫平在北京开办了围棋学校,称为“聂卫平围棋道场”,教授慕名而来想成为职业棋手的儿童下棋。聂卫平每周两天亲自授课。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