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宫宣有些悻悻然地接腔:“啊……皇兄说甚对……”
南宫昭这才将视线与南宫宣错开,望向上首的南宫泰,恭敬地向他行了个礼。
“太子,旱灾治理方案的事……?”
“父皇莫急,儿臣已经想出了良策,待儿臣向您仔细汇报。”南宫昭说着便把自己之前的想法和伊清的策法结合到一起,一字不差地禀报给皇帝。
“父皇,这就是儿臣的想法,不知可否妥当?”南宫看向一脸沉默的南宫泰和震惊全朝的臣子们,俊脸上浮出笑意。
“妙啊,昭儿,挖渠引水,两城之距另设堤坝,既解风城旱灾,又除卫城洪涝,而且还能兴国兴民。如此一举三得之妙法,你是如何想出的?”南宫泰满脸的欣慰,对于这个儿子又看重了几分。
“如何想出的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为国鞠躬尽瘁,解民之忧是儿臣的职责。”南宫昭说的是心底话。
南宫泰点头,从坐上走到南宫昭跟前,拍了拍他的肩膀,感慨万千地说道:“东昭未来能有你这样的储君,是国之幸事。”
跪地的臣子们一听此话,面色各异,纷纷见风使舵,顺着皇帝的口风对南宫昭啧啧称奇。
南宫宣当时脸色煞白,看了萧国忠一眼,直朝他使着眼色,萧国忠顿时明了。在一片赞誉声中猛然起身:“皇上,虽然太子的良策着实为妙,但微臣认为还存在着不少漏洞。”
“哦?萧爱卿,太子的良策有何漏洞?”南宫泰回身上座,不太愉悦地问道。
萧国忠看了南宫昭一眼,硬着头皮说道:“皇上自是知道的,国库的大多银两都用在了赈灾上,现如今国库几处于空虚状态,而挖渠引水又是大规模的工程,耗力耗资巨大。工程一旦实施,国便有内忧,臣担心……西夏会趁机来犯。”
“这倒也是……”南宫泰陷入一阵为难中,众臣同样愁眉不展。
南宫宣得意地蔑视了南宫昭一眼,以口型对南宫昭念道:“想要在父皇跟前献宠,本王又岂会让你如愿?”
南宫昭领会了他的意思,不禁扯唇冷笑,一切尽在意料之中,同时他也不得不感叹伊清的神机妙算。
“皇兄,你这策略行不通啊,若引来外患,那可是陷国于不义,是国之罪人啊。”南宫宣当着众臣的面幸灾乐祸地说道。
“臣附议,以防外患,臣反对挖渠引水的方策。”户部尚书突然站出来发话。
“臣也附议,反对太子的方策……”
“臣也附议……”
方才还称赞太子的那些大臣们纷纷临阵倒戈,反对着南宫昭的治灾方策。
“太子,朕觉得丞相言之有理,你的方策确实存在漏洞。”皇帝听群臣一反对,亦有些同样的想法。
“儿臣知道,此方策确实存在漏洞。”南宫昭毫不在意地说道。众臣不解地面面相觑,如此说来,太子这岂不是承认了这莫须有的罪名。
“皇兄,你可是太子,怎能做对国无益,牢民伤财之事?”不等皇帝开口,南宫宣率先说出南宫昭貌似谋逆的话。
“太子,你此举目的何为?”皇帝蹙眉问道,语态也不似方才那般温和。
“儿臣觉得,这无非就是银两问题。”南宫昭淡然地说道。
“可你明知国库空……”
“父皇,儿臣无能……”不等皇帝说完,南宫昭猛地跪于地,然后在群臣怀疑的目光下大声喊道,“儿臣自知国库银两数少,不能用来完成工程。所以儿臣自愿献出多年心血五百万银两,及外征珠宝数箱,只为全力赈灾!!!”
南宫昭这句话犹如水中之雷,群臣顿时大惊失色,此话的重量对于他们来说就是晴天霹雳。
皇帝愣了一下,而后爽朗地大笑出声,亲自走下扶起南宫昭:“真不愧是朕的儿子,既然太子出手阔绰,朕又岂会忍心让你独担。即日起,朕愿粗茶淡饭,为百姓捐出四百万两。另传朕口令,宫廷上下,全部节衣缩食,减短开支,全力赈灾建设工程。”
皇帝很显然再为南宫昭顺水推舟。
“父皇圣明,实乃天下百姓之幸。”南宫昭慢条斯理地说道。而后侧目看向南宫宣,笑的意味深长:“听闻皇弟府中金银珠宝无数,难道不为百姓们尽尽心力,意思意思?”
南宫宣有些恼羞成怒,但碍于面子,他强忍住心中的不快,皮笑肉不笑地说道:“怎会?本王愿出四……三百八十万银两赈……赈灾。”
南宫宣牙齿都快碎了,那个心疼呦,天知道他贪污的赈灾款也不过就是八十万两,如今整整赔出了近五倍。
见南宫昭的目光突然落到自己身上,萧国忠有一种大难临头的感觉,果不其然。
“本宫听皇弟说丞相大人家缠万贯,尤其是那一颗东海夜明珠,更是价值连城。嗯,本宫想,丞相大人爱民如子,二百万两一定会……”
南宫宣一脸懵愣地看向南宫昭,他什么时候说过这样的话?
“是,臣愿为灾献出二百万两和……东海夜明珠。”萧丞相感觉自己的心在滴血不停。
“嗯,本宫还记得李尚书家的那块凤血玉也值点钱,还有洛将军府中的那架翡翠做的琴,嗯,还有张大人家的……”
凡是方才那些反对南宫昭的大臣们都被南宫昭荣幸地点了一遍,同时也很荣幸地濒临破产。
“为国为民太子竟有如此胸怀,实乃我朝之幸,臣,愿为灾区献出一百万两。”说话的是司徒太傅,南宫昭自幼的老师。
众臣一见,纷纷模仿司徒太傅的举止,心中皆盘算着与其让太子念出自己的名字,不如自己主动提出捐献银两的款额,既不落人话柄,又能落得美名。
整整一统计下来,整整接近三千万两,如此巨多的数目让皇帝大吃一惊,不知自己的臣子们家底竟如此殷实。随即细想,顿时明了,面色铁青地看着地下颤颤巍巍的群臣们。
看到皇帝正要发怒,南宫昭急忙上前制止道:“父皇,儿臣觉得赈灾一千万两就够了,多余的就充入国库吧。”
皇帝颇为赞同地点头,即刻传了工部尚书,说挖渠引水的工程务必在一年内完成,由太子监工。
南王一派的大臣们纷纷看向南王与萧国忠,敢怒不敢言,而南宫宣与萧国忠气的浑身发抖,悔的肠子都青了,却又不敢表现的太明显,只能打碎了牙死往肚里咽,还得顺着满朝的口风赞誉着南宫昭的心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