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爱上中文 > 大汉中兴录 > 第一卷 第七十五章 强敌终退

第一卷 第七十五章 强敌终退

城外临时搭建的军帐内火光熊熊,二王子和连在地上走过来走过去,一副手足无措的样子。

拓跋邻表情严肃,“不能再拖了。大王子就在幽州,到马城近在咫尺。如果我们不能先于大王子之前赶到平城,一切就都晚了。”

和连急了,“有槐枞的消息吗?”

“两天前有探马来报,大王子和中部鲜卑一道已经攻下上谷郡治沮阳,现正和汉军幽州主力在渔阳对峙。”拓跋邻道,“如果我们现在撤兵回平城,就能抢在大王子之前继承大王之位。”

“舅舅,这个道理我何尝不知?可我大哥有中部鲜卑慕容家、柯最家支持,就算我登上王位,他们也能把我掀下来啊。”

拓跋邻哈哈一笑,“二王子多虑了。中部鲜卑也好,东部鲜卑也罢,大家关心的只是利益而已。过去有大王在,各部鲜卑大人不敢有什么非分之想,大家相安无事。二王子不妨想想,他们难道真的希望大王子继承王位?”

“什么意思?”和连有些懵。

拓跋邻哼了一声,“对各部大人来说,大王子若继位,无非又是另一个大王而已。但各部鲜卑都想扩充自己的部落,扩充自己的权利,而大王呢,这些年一直带着大家东征西讨,万里疆域是打下来了,可大家实际利益却没有多大增加。”

“就拿王庭来说吧。”拓跋邻见和连脸上略有不快,话锋一转,“王庭有数万精锐,实力远超邻近的中部鲜卑各部,但大王为笼络各部,硬是将王庭草场限制在小小的弹汗山周围,王庭贵族们早就不满了。还有,中部鲜卑也不领大王的情,像野心勃勃的慕容家,总想取代柯最成为中部鲜卑大人,可碍于大王在位,野心总是无法实现。”

“嗯,说下去。”和连道。

“我的意思是,中部鲜卑并不是铁板一块,只要有足够的利益,他们并不一定要支持大王子继位。”

“舅舅,你有什么办法吗?”

“办法是人想出来的。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赶在大王子之前回到平城,否则一切都是白扯。”

“那好,撤兵,马上撤兵!”

“二王子,我拓跋部两万精锐南下,却在阴馆城下半途而废。现在撤兵的话,无法说服下边的将士啊。”

和连哼了一声,“舅舅,如果我和连能继承王位,你拓跋部的好处还会少吗?你告诉小帅们,这一次的损失,我和连以后会加倍给你们补回来。”

“我不是这个意思,”拓跋邻笑了,“我的意思是,此次我们拓跋部折损兵力四五千,其他各部会不会趁虚而入……”

“有我在,谁敢?这个你大可放心!”和连轻蔑地说。

有了这句承诺,拓跋邻大喜,当即跪在和连面前,“拓跋部恭祝大王继位!”

“好了好了,舅舅,你是我最亲的人,以后仰仗你的时候还有,自家人不用客气。现在,撤兵吧。”

没等拓跋邻说话,有人就插话道:“现在撤兵,万一汉军尾随追杀怎么办?”

和连瞪大个眼睛,轻蔑地看着远处阴馆城墙方向,“你说什么?汉军还剩几个人?他们敢追?我看你是被汉人吓破胆了!”

拓跋邻其实也想过这个问题,但他仔细算过,城内汉军乐观的话能剩个三五百,而且都是步兵,这点兵力守城尚显不足,还敢尾追?除非他刘烈疯了!

嚣张的鲜卑人说走就走,根本不把汉军放在眼里。为了和连的王位,也根本不把阴馆放在眼里,总之一夜之间,走得干干净净。

最先发现鲜卑人动静的是南门,代理指挥雷重接到梁训等人的报告,说围在南门的鲜卑人竟然跑了,稳沉的雷重第一反应是,立即报告司马大人,同时告诫部下,切不可掉以轻心。

很快,东门和西门也发现了鲜卑人在撤兵。消息很快汇总到正在城门组织防御的刘烈手里,他马上登上城楼,向军侯高顺询问情况。

高顺很细心,指着远处散乱的鲜卑大营向刘烈报告,“从鲜卑大营的变化看,确实像是要撤兵。只是卑职实在不明白,鲜卑人为何现在撤兵。这不符合常理啊。”

刘烈接过望远镜,脸色凝重地仔细观察起远处的鲜卑大营来,正如高顺所说,除了外围警戒的少数鲜卑骑兵外,大营内到处都是一片狼藉,最明显的变化是,毡包的数量在减少。

不打了?这不科学啊!

放下望远镜后刘烈在城墙上沉思了很久,他实在搞不懂鲜卑人到底想干什么?但鲜卑人停止进攻总归是好事,至少,城里这千把人可以暂时喘口气了。

“还是要加强戒备。”刘烈对高顺道,“让战士们轮流休息,吃饭,另外,要想点办法补充兵器物资。”

鲜卑人最终还是走了,走得很匆忙,连城下的战马、辎重都没来得及收拾就走了。只留下满目疮痍的战场、遍地的尸体和刚刚从恐慌中回过神来的阴馆军民。

“鲜卑人退了!”

“鲜卑人被打跑了!”

令人振奋的消息在城内到处疯传,人们喜极而泣,有的抱在一起放声大哭,有的仰望苍天大发感慨,还有的靠在火堆旁沉沉睡去。

一个时辰后,正在北门指挥部队修葺城门的刘烈接到士兵来报,说县长臧大人正带着满城百姓往北门而来。

“他来干什么?”满脸狐疑的刘烈想了想,大声下令,“部队集合!”

队伍集合完毕后,臧县长和百姓们也到了,刘烈一眼就认出臧洪后边跟着的童先和一众商人财主们。当然,更多的是衣衫褴褛的百姓们,眼下气温可达零下十几二十度,但很多百姓身上却没有多少御寒之物。

“大汉天威啊!”没等刘烈缓过神来,臧洪就率先在队伍跟前的肮脏雪地里跪下来,“阴馆长臧洪,携全城百姓拜谢大人活命之恩!”

刘烈慌忙上前一把扶起臧洪,“子源兄,你这是何意?我可当不起如此大礼,将士们更是当不起啊。”

身后几百汉军见到这么多百姓给他们跪下来更是手足无措,一个个互相看了一眼之后,也接二连三跪下来。

臧洪被扶起来后,激动地对着身后数千百姓大喊:“没有刘大人和两千汉军浴血坚守,就没有阴馆全城百姓的活路啊!是刘大人率两千汉军,硬是挡住了城外数万鲜卑军队的攻击,这才保住了阴馆,保住了全城百姓的性命啊。父老兄弟们,你们说,该不该跪?”

“汉军威武!”人群中的童先深吸一口气,奋力喊出了一句。

随后老百姓们纷纷跟着高喊:“汉军威武!”

老百姓的喊声响彻云霄,令刘烈热泪盈眶。刘烈找了个高一点的车驾,爬上去跪在上边,然后流着泪一字一句地对着臧洪以及所有百姓高喊:“我们是大汉军人!保卫大汉的土地,保卫大汉的百姓使我们神圣的天职!父老乡亲们,我们当不起这一跪啊!”

说完他猛地起身,回头对身后汉军将士道:“我们吃的军粮、穿的军衣、用的武器,哪一样不是百姓劳动所来?鲜卑强盗要抢百姓的粮食,要糟蹋百姓的女人,要血洗全城,你们告诉我,这个时候我们不冲上去,难道要手无寸铁的百姓去面对鲜卑人的屠刀吗?”

“不能!不能!”刘烈身后,高顺、关羽、徐晃、谢铮、韩猛等军官带着士兵发出震天的怒吼。

“不错,敌众我寡之下,我们付出了惨重的伤亡,有六百多汉军勇士牺牲在保卫阴馆的战斗中。但我要说的是,他们是为了大汉百姓而死,他们的死,无上光荣!他们都是我大汉的英雄!是我们这些活着的军人永远的榜样!作为军人,在凶恶的强盗侵犯家园杀我百姓的时候,你们,是选择逃跑苟活,还是迎上去光荣战死?告诉我!”

“为大汉,死战,死战!”汉军士兵们再次高呼。

刘烈默默点了点头,然后转身对臧洪和百姓们道:“现在,请大家起来。没有你们的支援,我们打不退鲜卑人,你们,同样是我保卫家园的英雄。请受烈一拜!”

刘烈说完再次拜倒,底下百姓见别部司马大人竟然又给他们下跪,一个个呼天喊地,磕头不断。

县长臧洪前后一看,不对啊,大冷天的,满城军民就这样你跪过来我跪过去的,正事干不成不说,还伤身体。

他于是果断站起身来倡议,说大战结束,无论军民都还有很多事情要善后,就不必拘泥于这些虚礼了。

书佐陈容也附和说,勇士的遗体要收敛,城门也需要修缮,大伙还是先做事情吧。

百姓们散了之后,臧洪走到刘烈跟前询问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当务之急是向太守大人报信,”刘烈毫不犹豫,然后对身边传令兵道,“去把斥候屯长叫来。”

传令兵走后,刘烈把臧洪带到城楼上,指着远处依稀可辨的鲜卑大军的影子,愤愤地说道,“这是我大汉的土地,鲜卑人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哼,若我手里有两千骑兵,定然追上去杀他个人仰马翻,方能一吐心中之恨!”

“是啊,家父曾说过,我大汉之所以连年被动,就是因为缺乏一支精锐骑兵。”臧洪的父亲臧旻是前护匈奴中郎将,也是东汉末年少有的名将,其见地自然会影响到儿子。

提起臧旻,刘烈立马来了兴趣,“子源兄,令尊大人怎么说?”

“家父最羡慕的,是前朝孝武皇帝时冠军侯霍去病。”臧洪眼放光芒,“霍去病首次出战,便以嫖姚校尉身份领八百汉军精骑,硬是将不可一世的匈奴人杀得肝胆俱裂。想想都令人神往啊!”

“大漠,是家父生平最大的理想所在,也是最大的遗憾所在。”臧洪望着雁门关外久久无言。

刘烈正准备说点什么,就见到阎柔急匆匆地爬上城楼,一见面就问:“大人,你找我?”

刘烈点点头,“两件事:一,马上派可靠的人去关内报捷,就说鲜卑人退了。二,你亲自组织斥候屯,给我轮流侦察,要随时向我报告鲜卑人的动向。”

“是!”阎柔想都没想就答应下来。

“你就不问问为什么吗?”刘烈问。

阎柔笑笑,“我是下属,执行命令就好,不该问的不问。”

“很好,马上去办!”

“大人,回雁门报捷一事,卑职推荐张文远,他去比较合适。”阎柔临走前补充了句。

“嗯,就是他了。让他把太守亲卫全部带回去,路上也有个照应。”

阎柔走了之后,臧洪又走过来说了句,“关内援军迟迟不到,要不是鲜卑人主动撤兵,阴馆就完了。我就不明白了,我泱泱大汉朝,竟然连援军都凑不齐吗?”

刘烈没有答话,因为他早就站在太守大人立场上考虑过了。城外是两万多鲜卑骑兵,句注关就算拿出几千人来增援,估计还到不了阴馆就被歼灭了。增援不成,反而是白白给鲜卑人送菜。

所以,就算太守大人最终选择不增援阴馆,他也能理解。就像后世战场上被敌人狙击手射伤的战友一样,谁都想救,但不杀掉敌人狙击手的话,贸然去救只能是送死。最后不但战友救不成,还要把更多人的命搭进去。

不过,冷血的刘烈并不知道他和阴馆这两千人马在太守郭蕴心目中的分量,如果郭蕴只有郡国兵,自然不敢生出增援的想法。问题是,当并州刺史丁原派出的一千精锐骑兵率先增援到句注关的时候,郭蕴就一直在催促丁原增援阴馆,甚至不惜以让出雁门郡国兵的军事指挥权,让丁原出兵。

正如刘烈预料的那样,丁原这一千骑兵是他安身立命的本钱,如何肯白白送出去成为鲜卑人砧板上的滚刀肉?所以任由郭蕴把天说破,他就是不为所动。

事实上就在鲜卑人大举退兵的时候,郭蕴什么办法都想尽了,最后只得拿出张辽的身份来说事,试图最后说服顽固的丁原出兵。

至于丁原是不是愿意出兵增援,郭蕴一点把握都没有。他能做的,就是每天都站在关城之上眺望远处,而每次眺望完毕,他都会陷入深深的自责。

直到下午他听到关外斥候飞马来报,说张辽在数名亲卫保护下正朝句注关而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