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爱上中文 > 大汉中兴录 > 第二卷 汉末柱石 第二百三十二章 落脚文府

第二卷 汉末柱石 第二百三十二章 落脚文府

田丰随口道,“文家有子名文丑,两年前随刘烈北上从军。那时候连刘烈都只是屯长,没想到两年后,文丑已然做了军司马!”

沮授听完后脸色变得非常难看,因为即使是军司马,也是秩奉千石,远比他这个三百石的郡功曹要高得多。也就是说,文家这样的寒门虽不是什么贵族豪门,但家里出了一个千石官员,在当地也算是豪强了。

田丰合上书信,递还给甄俨,“事不宜迟,就请元敬先行北上,我们在下曲阳汇合!”

下曲阳是中山国南下进入鉅鹿郡的第一站,也是冀州中北部地带的交通要道。从西向东的官道连通中山国、鉅鹿郡、安平国、清河国一直到青州的平原郡,中间就正好从下曲阳经过。

而这个地名有些怪怪的县,不但是文丑的家乡,也是太平道总坛所在!

鉅鹿郡是太平道创始人张角的家乡,而张角就出生在下曲阳,其家在卫水(今滹沱河)北岸,紧邻中山国和安平国。这样一个三郡相邻之地,正是张角三兄弟传道的最佳地点!

当然,这些情报,也是刘烈到了文家以后才听说的。

文丑当年跟随刘烈北上的时候,他的家人没有跟来,所以刘烈还是以中郎将亲信的身份手持文丑家书来到文家的。

坦白说,以他的性格并不愿意住在下属的家里,但这一路奔波下来,就算他受得了,跟随他一路南行到冀州的郭大小姐可受不了。别的不说,光是洗澡,没有一个相对安全和条件允许的地方,根本不可行!

古代人洗澡,尤其是室内热水澡,其实是一件相当奢侈的事。首先是洗澡用的大木桶,寻常人家是不可能拥有的。而沿路县城的客栈,也绝不像古龙小说里随时都能准备洗澡水供女主享用。

就算有了洗澡的大木桶,烧水也是个大问题!

因为燃料要花钱,一般人家根本花不起。就算燃料不花钱,像泡泡浴这种奢侈享受,一次洗澡就能让寻常百姓家两个大水缸都倒空。挑水也是要费力气的呢!

文家虽算不上什么豪门大户,但作为当地土豪,这些条件都不是问题!就算有问题,但中郎将特使来了,那也不会成问题!

尽管刘烈没有暴露身份,但文丑的父母还是给予了最高规格的接待。刘烈也以特使的身份,很认真的向文丑父母讲述他在北疆从军的情况。

最有成就感的还是文丑父亲,是他当初坚持将自己的爱子送到刘烈身边的,没想到才不到两年时间,爱子竟成了朝廷的军司马!这可是比县令还要大的官啊!

而事实也的确如此,自从文丑升任军司马的消息传回家乡,下曲阳令还真的来拜访过几次,每次过来不但带了礼物,还都是毕恭毕敬的。

文丑父母更是坚信,自己的爱子从军这条路,算是走对了!镇北中郎将刘烈,就是他文家的贵人!

第二天,同行的韩骏以忙于生意为由,暂时离开了下曲阳,带着商队沿官道先向西回家一趟。留下刘烈张辽以及几个卫士,保护着郭大小姐一行留在文家暂歇。

韩骏当然邀请过刘烈,但刘烈说自己的身份必须保密,到你们家那边,好多人都认识自己,风险太大。

韩骏只好作罢。其实他也必须先离开,因为购买粮食不光是要花钱,还要调动大量的人力运输,他必须回家才能办成这些事。

韩骏走后不久,刘烈就以特使的身份提醒说,“我在北疆时听大人说过,让文司马、颜司马等冀州来的将领写信回家,提醒家里修筑坞堡,囤积粮食,不知文老爷是否知道?”

文老爷赶紧点头,然后冲北边拱拱手,“没想到镇北中郎将如此关怀我等。大人有所不知的,我们下曲阳,也是太平道大贤良师张角的家乡……””

“哦?”刘烈顿时来了兴趣,因为在他的记忆里,无论是史书还是小说,都只提到“巨鹿人张角”几个字,而鉅鹿郡这么大,他根本不知道张角到底是哪里人。没想到竟然就在下曲阳。

文老爷于是打开了话匣子,把这十年来太平道的发展历程都说了一遍。令刘烈有些不解的是,文老爷言语中,不但对张角崇敬有加,总是尊称“大贤良师”,对太平道似乎也很有好感。

见刘烈有些疑惑,文父淡然一笑,“两家离得不远,实际上我们从小就认识。”

文父介绍说,张家也算是本县大户,在他祖父那一辈,光土地就有上千顷……”

“那后来呢?他们家败家了?”刘烈问。

文父摇头,然后叹息,“张家的地大多都在卫水边,灌溉方便,还都是上好的熟地。你也知道,这样的地,就是大肥肉,谁都想要。”

“我记得小时候听老人说过一件事,说是从洛阳来的贵人看重了他家的地,要买。可无缘无故的,谁会卖地?但不卖地又不行,来的人都是得罪不起的……对了,好像是什么大宦官的兄弟啥的,反正那时候也闹不明白。总之后来,张家的地足足少了七成,家境也远不如从前。”

“张父因此身染疾病,临终前要张角发誓读书,将来好做官。但他家只是不起眼的寒门,哪有资格举孝廉?张角到了二十几岁,连个茂才都不是。心灰意冷的他转而学道。也不知道从哪得到一本叫做太平经的书,反正学了好几年,后来我见到他一次,整个人都神神叨叨的。”

“要不是他会治病,估计没有人会理他。”

“他真会治病?”刘烈觉得有些不靠谱。史书不是总说他是烧符救人吗?

刘烈把自己的疑问说了一遍之后,文父大为惊讶,“大人听谁说的?符?这是个什么东西?”

刘烈于是详细描绘自己记忆中所谓符的样子。

文父道,“你说的纸,是蔡侯纸?”说完连连摇头,“怎么可能?那玩意这么贵,谁会买来烧?真有那闲钱,还不如买粮买药来得实惠呢。”

刘烈一愣,旋即暗骂自己该死,那《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写的,作者想当然把张角写成了后世那种驱鬼道士了。

文父说其实张角传道的那两年,基本没人信。在百姓心中,他这个大贤良师,与其说是得到高人,还不如说是个神医。”

“你也知道,人食五谷,哪有不得病之理?偏偏张角就能治病,他治病不要钱,遇到穷苦人家还要送上点粮食。”

“他只给穷人看病?”刘烈问。

“怎么可能?”文父摇头,“只要请他治病的,他都去。只不过,对穷人他不收诊金,而富人为了感谢,通常都会给粮食布帛之类的。张角一边治病,一边布道,穷人固然是深信不疑,后来连富户们也想到行善积德,纷纷对张角捐粮捐物。他拿着这些钱粮,转手又赈济给那些没饭吃的穷苦人,这样一来二去的,张角三兄弟在百姓中的威望就起来了。”

刘烈紧接着问,“您既然是他的朋友,他就没向您传过教?”

“当然传过,他前前后后来过几次。都是说些要行善积德、信修正道之类的,说只有这样,才能断灾成仙。成仙什么的,我是不信的,但行善积德,减少灾祸,谁不愿意?”

“也就是说,大贤良师这么多年,总有富户给他捐物捐粮?”

“没错!”文父道,“起初都是我们这些小户人家,后来各郡的大户,甚至官府,都给他捐钱捐粮。因为他能善导流民,教化民间。我这么给你说吧,凡太平道兴旺的地方,不说夜不闭户吧,起码路上的盗贼都少得多。”

刘烈听完很认真地点点头,这些情况他虽然从未听说,但能想象得到。可有一件事刘烈认为张角无法做到,那就是,土地!

没错,张角可以免费治病,可以赈济流民,甚至可以让地方治安在一段时间好起来,他却无力改变一个事实,那就是无地的流民终归是隐患,他们能苟活一天两天,但时间长了,既没有任何人任何团体给他们提供如此巨量的钱粮,也没有任何人任何家族会把名下的土地捐出来。

也就是说,造反这件事,到了后来已经由不得他了。

刘烈想到这里长叹一声。

“大人何故长叹?”文父疑惑地问。

刘烈看着文父,“伯父,不管怎么说,这么多流民没有地种,没有家,总归是一个隐患。这个隐患一旦爆发,您这样的大户就是首当其冲。我替子俊给您一个建议,要么举家暂时迁往雁北,等过一阵子再回来;要么,一定要早做准备啊!”

举家搬迁是不可能了。上千里路拖家带口,别说是古代,就算现代社会也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文父自然是略微客气后,顾左右而言他。

刘烈在心里轻叹一口气,没有坚持说服。毕竟这里是家,土地、家业、亲友、祖坟都在,不可能凭自己一句话就举家北迁。

文父能经营这么大一份家业,自然也不是不通人情世故之辈。他语气上婉拒了镇北中郎将“特使”的建议,马上将话题引入到粮食上来,而且用的口气,竟然是一种近似于乞求的语气。

文父说今天收成不错,家里也有了些余粮。听闻大人前来冀州收粮,不知我们家能不能也沾点光,换点钱?

仅此一句话就让刘烈内心佩服不已,而且心里也把文家的分量加重了些。因为北疆缺粮,这事别人可能不知,然而他的儿子就在军中,能不知道?但他没有因此居高临下,竟然还用这种语气,足见诚意。

“大人如果有意,在下这就去联系颜家和一些家族,我们这些从军家属也想近水楼台先得月不是?”文父嘿嘿一笑,“大人放心,该怎么收就怎么收。我等绝不加价,绝不以次充好!”

刘烈叹口气,站起身冲文父拱手行礼,“如此,多谢老伯了!镇北中郎将是一个有恩必报之人,凡仗义相助者,必不敢忘!”

文父赶紧还礼,“大人使不得!承蒙镇北中郎将看重,犬子从军不到两年便荣升军司马,这是我文家光宗耀祖的大事。不瞒您说,我文家百年来也没有人做过这么大的官啊!镇北中郎将大恩,当厚报!”

刘烈客气一下之后,告诉文父,关于粮食,他们可以直接去韩家和韩骏直接交易便是。如果能帮忙将粮食运到北边的唐县,就更好了!

文父不解,“唐县?唐县在中山国啊,为何……”

刘烈道:“实不相瞒,在下此行,是镇北中郎将交待了更重要的任务。”

“大人,若是老朽能帮上忙的,大人尽管开口。”

刘烈于是告诉文父,说北疆刚刚收复,大量土地闲置不说,无主土地很多,却严重缺乏人口。所以我们家大人准备在冀州和幽州两地大量招募无敌流民北上。流民到了北疆,由官府分给土地,替官府耕种三年后,土地就分给耕种的人。

“啊?还有这好事?”文父十分惊讶,“那,那些个无主土地,如果有人买呢?”

刘烈摇摇头,“除非定居北疆,否则土地不向外地人出售,别说一般人家,就算是豪强勋贵,也不行。”

刘烈又补充道,“当然,如果有人立下战功,镇北中郎将也会拨出土地是作为奖赏!”

“这……好是好,就是……镇北中郎将毕竟只是武官……”

这话吞吞吐吐的,刘烈当然知道人家想表达什么意思。意思就是镇北中郎将就算再牛叉,那也只是武将,武将敢擅自分土地?怕是嫌命长哦。

刘烈只能告诉他,安置流民,分土地这些事都是雁门郡和代郡来做。但因为是边郡,所以镇北中郎将也要出力。

刘烈解释得很有耐心,因为他实在需要这些地头蛇的支持。但文丑这个老父亲听到刘烈说要他帮忙牵头招募人口的时候,犹豫了,远不像刚才支持粮食的时候那样干脆。

文父大概也看出了自己表情给对方带来的尴尬,赶紧圆场,说反正还有时间,招募流民的事情可以慢慢来,当务之急是要装粮食。然后告诉刘烈,他马上赶去真定,让他一定把这里当做他的家,不必拘礼。

望着文老爷离去的背影,刘烈有些失望。他知道不能指望这些小土豪,招募流民的事情还得自己亲自出马,而要出马,就得走出去,否则成天窝在这地主坞堡里能作成什么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