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爱上中文 > 青海盗墓之:金娥墓盗 > 分章完结1

分章完结1

声明:本书为用户上传至其在本站的存储空间,本站只提供txt全集电子书存储服务以及免费下载服务,以下作品内容之版权与本站无任何关系。kuxingyy.com

找好书,看好书,与大家分享好书,

---------------------------用户上传之内容开始--------------------------------

[青海盗墓之:金娥墓盗 / 祁连山阿鬼 著 ]

作品仅供读者预览,请在下载24小时内删除,不得用作商业用途;为了让作者 祁连山阿鬼能提供更多更好的作品,请您购买请购买正版图书!

书籍介绍:

恶鬼和妖魔在这里泣血怒号。金蛾流连、彩蝶翩跹,水中还有盘桓的精灵。富丽的圣殿,开启着炼狱般的景象。沉睡的宠姬,在玄宫待槃……

千年古墓中,有着怎样的惊心动魄?

他和她,再普通不过的邂逅。

从此,却,心灵与心灵碰撞,擦出绚丽的火花……

盗墓?抑或盗情?

人性的真、善、美,丑与恶,显露无遗……

蓦然回首,珍惜,才是生命的本真!

------章节内容开始-------

正文 楔子

更新时间:2014-9-29 8:54:51 本章字数:1098

一九七五年暮秋,西北小县城娘娘山下通海的上庙村。

农业学大寨运动正在如火如荼进行。

这一天,上庙村在平整南山坡的梯田。秋风萧瑟中,伴着扩音喇叭唱出的雄壮歌声,村民们有用铁锨挖土铲土的,有用独轮车载土运土的,也有两个人建立“互助组”用筐抬土的,等等,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杨培民是上级派到上庙公社的工作组组长。

早上,杨培民作了诸如“广大的贫下中农们,我们一定要自力更生,修好梯田创争收”“我们要激发出最旺盛的革命精神,摸索出最顶用的革命经验,办起最巩固的革命事情;使我们的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减轻国家负担,支援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动员讲话后,村民们开始劳动了……

杨培民指指点点了一番村民的劳动后,坐在南山坡上,看着田埂上走过的一辆辆运土的马车,拿出一枝莫合烟,美滋滋的抽了一口。

蓦然,劳作村民间传来的一阵喧哗声传入了他的耳中:“挖出棺材啦”! “挖出棺材啦”!

杨培民深吸了一口烟,扔掉烟屁股,起身拍了一下屁股上的土,便向远处围观的村民走去。

村民围着田埂旁挖出的一口棺材正议论纷纷。

那棺材已经腐烂不堪了。仅存的、但已经腐朽的几块松木木板杂乱的插在黄土中,围着土中平放的一堆死人骸骨。死人骸骨套着一身保存较好的皮质盔甲,两个并排的明亮“圆护”在盔甲胸前发着明晃晃的光。那从盔甲中伸出的骸骨四肢和头部都是灰白色的。头颅上空洞洞的眼窝和微张的嘴巴,透着丝丝的诡异。骸骨的旁边放着一个长约一米五的紫檀木匣子,匣子木料中还能看出一些细小的金丝和金星。

一种阴冷的感觉从这副棺材中透露出来。

自从农业学大寨以来,各地在平整梯田时挖出棺材的事情屡见不鲜。当地说法,劳动时挖出棺材是不吉利倒大霉的事情。以前往往遇到这种情况,要秉礼殓骨,重葬深埋,焚香超度。但当前,封建迷信的毒瘤可不能在社会主义的阵营滋生,礼化超度是万万不能的。

杨培民吩咐村民将骸骨和那个紫檀木匣子原地埋葬。

几个年老的村民珍重其事的收殓骸骨,将棺材后面的土坑向下深挖几米,摆放好后,埋葬了骸骨和随葬木匣。并在工作组不注意的情况下,恭恭敬敬跪下磕了三个响头……

月夜风高。

这一天晚上,上庙村劳作一天的村民进入梦乡。这时,在那个白天埋棺的地方,一个黑影鬼祟而至,稍做踌躇后,开始挥锨挖土。

这黑影便是杨培民……

正文 第一章 学生失踪了

更新时间:2014-9-29 8:54:51 本章字数:1758

二十年后,通海二中。

“嗡-嗡-” “嗡-嗡-”

黎明时分,宿舍中一阵响声,把睡梦中的马达惊醒了。

马达按亮桌上台灯,揉了揉惺忪的睡眼,向传来声响的地方看去。

只见一只飞蛾,发出连续地“嗡嗡”声,上下左右横飞着,不停碰撞着窗户玻璃。

这是西北很常见的一只褐色飞蛾。它体型肥大,翅膀灰白,伸着细长的触角。

它喜欢夜间活动,是从并不严实的门缝飞进来的。

马达穿上衣服,下床后拿起桌上的一本破旧杂志,悄悄走到窗户前,挥动杂志向飞蛾拍去。

“啪-”一声,飞蛾被拍落在地上。

它平展翅膀,毛茸茸的腹部朝上躺着。三角脸上如芝麻般的眼睛发出阴冷的光,怨恨似地瞪着马达。

马达不由地一阵心悸。他弯腰又拍了一下飞蛾,彻底将飞蛾拍死后,用杂志纸张铲着,开窗户扔了出去。

重新回到床上后,马达一点睡意都没有了。那飞蛾临死前发出的阴冷眼光,让他心里一阵发冷……

马达,是通海二中的体育教师,兼任初三毕业班的班主任。因为临近中考,所以他带的这班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不大。尤其好多理科老师经常抢课,占用他的体育课,“圈”学生在教室里搞题海战术,做中考前的冲刺。马达在自己的体育课上,到操场看看,有学生就上课,无学生无非就到班级门前看看,通常这种情况下,便会看到学生与理科老师忙的不亦悦乎。他也乐得轻松,笑笑后要么溜达,要么回到自己的宿舍,伏案啃书。

文学历史,风俗艺术是马达最喜欢的内容。他经常徜徉在东周列国、楚汉争雄和唐诗宋词中,随想斟酌,放飞自己的梦想……

李白“山中与幽人对酌”曰:“两人对酌山花开, 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闲适的生活让马达常常想,在一个千山鸟飞绝,万里人踪灭的漫天大雪中,如果自己身处深山茅草屋中,与友人围坐火炉“暖酒话人生,静心听风雪”,那将是人生一大乐趣。他向往这样的生活。

天很快亮了。

今天是周一,升完国旗后,马达开始在宿舍门前舒展身姿练习长拳。

他弹腿冲拳、双臂绕环,练得正起劲的时候,猛然身后传来一声喝彩:“好!马老师练的好!”。

马达收势转身,看到一个脸庞黝黑,个子矮壮,头发纷乱的小眼睛男人站在自己面前,正面带憨笑,看着自己。

这个人马达在开家长会的时候见过,是他们班张明全的爸爸张尕宝。

马达问张尕宝的来意。

张尕宝道:“马老师,我家的张明全上周星期五没回家,我以为他在学校补课。昨天晚上我问了下他回家的同班同学,说明全从上周五早上就不在学校。今天早上我来学校找,也没找到。不知道去哪儿了。”

对于这张明全,马达倒很熟悉。他家庭贫困,调皮捣蛋,成绩不好也不坏,经常惹事生非,没少让科任老师费心。周五早上他没来上课,马达以为他旷课了,也没联系家长,没想到他居然三天没回家。

学生失踪了?!

当下,马达与张尕宝到初三教室门前,叫出一名与张明全同村的要好同学,向他询问情况。据他说,张明全在周四晚上回家的时候,曾约他第二天去娘娘山捕捉野鸡,但他因为作业多,没同意去,张明全还很生气。第二天,张明全没来学校,可能是去娘娘山“塌庙台”抓野鸡了。

这野鸡,学名蓝马鸡。它的肉、蛋美味,营养价值很高,而且它的羽毛可做珍贵的装饰品。虽然蓝马鸡是珍稀名贵的国家二级保护禽类,但不法商贩抬高价格,大肆收购,牟取暴利。

海通县娘娘山山柳、黑刺灌木较多,适合蓝马鸡栖息。一到春夏之交季节,蓝马鸡增多。暗底里到娘娘山去捉蓝马鸡的人也很多。像张明全这样厌学的学生,受不了金钱的诱惑,去捕捉蓝马鸡不足为怪。

学生失踪三天了,作为班主任,马达才知道,他很着急,感觉自己很失职。因为上庙与通海二中不远,只七八公里路。于是,马达给学校领导简单汇报了下情况,便由张尕宝骑着一辆破旧的摩托车,载着往上庙村去寻找张明全

正文 第二章 通海天池

更新时间:2014-9-29 8:54:51 本章字数:2041

随着摩托车的一路颠簸,穿过桥头镇,走上南门关,四十多分钟后,马达与张尕宝来到了上庙村。

这上庙村坐落在祁连山支脉娘娘山下的一个小村子。祁连山脉位于中国青海省东北部与甘肃省西部边境,绵延千里后,娘娘山深居其中。这娘娘山位于通海县桥头镇西侧,距县城六公里。起于黑林,止于景阳川,环绕县境西南部,首尾五十余公里。娘娘山总面积大约有一百多平方公里,与素有“北武当”之称的元朔老爷山对峙。

将摩托车放在上庙村一户村民家后,沿着山路,马达与张尕宝向娘娘山走去。

这娘娘山,重峦叠峰,巍峨万仞。远远看上去,在早晨的光照映衬下,那莽莽山岭中突兀的山峰泛着黛青和碧绿色的光芒,缥缈似仙子,正娴静地坐着,端倪着大地上名来利往的芸芸众生。

每当春夏之际,娘娘山上丰富的物产资源,总是吸引着十里八乡数以百计的人来这儿劳作或踏青,享受那得天独厚的青山绿水。

走在山路上,马达和张尕宝遇到好几拔步行的人。这些三三两两的人有赶着牦牛去娘娘山野牧的,也有结伴去娘娘山挖虫草的。从他们的行色从容、憨厚交谈中看不到他们的一丝的疲惫。他们是将生存的奔波作为了旅程的一种享受。张尕宝也是个乐天派,他的话特别多,总是与遇到的这些陌生人打打招呼,闲聊几句。他唠唠叨叨的,一点儿也没有走失儿子的忧愁,倒是马达却很着急。

西北的夏天和风煦阳、蓝天白云,有着别样的美。娘娘山处在东西相间的一条山沟深处,如凤凰展翅般对峙着北川。山沟中间,有一条公路如同一条银蛇,蜿蜒而上,直通娘娘山深处。公路两边山上都是庄稼地。在蓝天下,金黄色的油菜花在山坡上一片一片地铺展着,衬托着迎风一波波荡漾的青稞、小麦的绿浪,与远处长宁堡和娘娘山接壤的雪峰上一年四季长存的积雪相映对照,蔚然壮观。那多姿绚丽的色彩,呈现出一派奇特的靓丽景色。

这时候,如同从遥远的天际萦绕而来,娘娘山上传来了悠扬的“花儿”:

云谷川沟儿里雷响了,?

娘娘山下开雨了;?

阿哥哈不见者可想了,?

浑身的肉都消下了。

……

花儿,是西北特有的情歌。花儿又称“少年”,是流行于青海、甘肃、宁夏和新疆的一种口头民歌。唱花儿,也叫“漫少年”。演唱时演唱者用手支着下巴演唱。它的声调既高亢嘹亮,又委婉动听;既优雅顿挫,又明快清新。在通海县,随时随处都是“花儿”的海洋。

听着这优美的花儿,看着周围那美好如仙境的风景,马达焦灼的心情渐时平静了些。

张尕宝听见这花儿歌声后,憨笑道:“呵呵,马老师,你不要着急。山里的娃娃,在山里他永远丢不了。我们总会找到他的。要不,我漫一首少年,你听听!”说着,他挽起袖子,右手支着下巴,唱道:

娘娘山上来者九道弯,?

弯连弯,?

胡麻花打蓝伞哩;?

笑上半天者哭半天,?

泪涟涟,?

清眼泪打连点哩。

……

张尕宝嘶哑的歌声中,有着一种原生态、粗犷的野性美。真看不出,这张尕宝是个唱花儿的好手。马达笑着看了看他。

走上南山,穿过一段弯曲的斜土路,翻过几片丘陵样的土坡,就到达了最高的南山顶,山下便是通海县庙沟。再向前纵向走了七百多米,转过一片丛生的黑刺林,猛然,一汪微波荡漾的水泊出现在面前。

这是通海县庙沟天池。

这时日上中天,紫气东来。只见那热气蒸腾的池面上水波微动、霞光耀眼。间或,一只小鸟在天池上欢快地飞过,翅膀一点水面,随既一圈圈波纹在池面上荡漾开来。池畔上夹杂开着有名的、或不知名的各种野花,姹紫嫣红、争奇斗艳,随微风招展。很多碗口大的、色彩斑斓的蝴蝶不停歇地在天池上蹁跹飞舞。它们忽左忽右,时而上升时面下降,零零散散、聚聚合合的飞舞,充分享受着大自然赋予的那副祥和静谧的景象。

好一处世外桃源呀!

看着美丽的庙沟天池,马达如同喝了蜜酒一样,心醉了。

这就是著名的西宁古八景“金蛾晓日”描绘的地方。清朝著名诗人张思宪在他的诗作中这样描述:“金蛾池水涌金蛾,五色斑斓迷目多。破晓云开登绝顶,惊人佳句问如何”,说的就是这个地方。以前马达和同事特意到这儿来看过好几次,都没有看到这“金蛾晓日”胜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