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爱上中文 > 大宋探花传奇 > 第十一章 殿试入围

第十一章 殿试入围

我约上苏轼苏辙去平阳郡王府,我和赵宗礼约好的,一有空就去他府上蹴鞠。赵宗礼酷爱诗词,正好苏轼兄弟也酷爱诗词,大家可以相互学习。主要是谈谈找乐师的事,一首好的歌曲配乐,需要很多专业的乐师合奏。

刚走到半路,前面走来一个气冲冲的人,章惇!

“呆鸟先生,别来无恙啊?”我打趣道。

“张翼辅,你小子太坏了!”章惇又生气有无奈。

“子厚兄,你可别得了便宜又卖乖,那赵香香可不是人人都能得到的哈。”

“什么赵香香?”苏轼问。

我不答。

“莫非任楼的赵香香?”苏辙似问似答地说道。

“哈,你们去找赵香香啦?你们可真不够意思,去喝酒都不带上我们。”苏轼道。

“赵香香?可不便宜哦。”苏辙说。

“去去去,你一个小孩子懂什么?”章惇只好欺负一下苏辙。

“你们一定有不可告人的秘密。”苏轼坏笑道。

“没有。”我说。

章惇白了我一眼,问苏轼,“你们这是要到哪里去呀?”

“和翼辅兄去平阳郡王府。”苏轼答道。

“找赵宗礼?”

“对,约了一起蹴鞠。”我说。

“赵宗礼我倒是见过几面,但没交往,听说此人球技了得,诗文也不错。”章惇说道。

像章惇这种官宦世家,凡在京城有头有脸的人物,没有不认识的。

“是啊,尤其是那一记射门,简直出神入化。”我知道章惇好奇心重,故意挑逗道。

“翼辅,要不同去?我也想见识见识赵宗礼的球技。”章惇向我说道。

其实我知道他也并非真的生气,抱得美人归,心里甭提多开心了,只是这个“呆鸟先生”的诨号要在京城出名了,他有些难为情。章惇家世显赫,年少有才且英俊潇洒,生性骄傲的他配这样一个诨号,确实有些滑稽。

“好啊,子厚兄也好蹴鞠?”我问。

“自小喜欢玩。”

“那就必须要见识见识子厚兄的绝技了,一起走吧。”我说道。

平阳郡王府,赵管家,礼貌恭敬,热情好客地把我们引进去。

“翼辅,可算把你盼来了,这几位是…”赵宗礼热情地问道。

“这位是章惇,字子厚;这位是苏轼,字子瞻;这位是苏辙,字子由。”我按年龄大小依次介绍,然后由向章惇他们介绍赵宗礼兄弟几人。

众人相互拱手致意。

“子厚兄,可是蹴鞠高手哦。”我看向章惇,重点介绍道。

“是吗?那可就得好好见识见识了。”赵宗礼有点迫不及待地想来一场蹴鞠了。

“爱好而已,难登大雅,难登大雅。”章惇谦虚道。

“哎,子厚兄切莫过谦。”我说。

“看来今天免不了一场龙争虎斗了。”苏轼说道,一副看好戏的期待。

“好,就请各位移步蹴鞠场吧。”赵宗礼兴奋地说。

我和章惇,还有王府候补队员组成一队;赵宗礼和王府首发阵容组成一队;苏轼兄弟虽然不善于蹴鞠,但对蹴鞠运动也是忠粉,坐在旁边看饶有兴趣地看比赛。

赵宗礼蹴鞠天赋果真是上乘的,上次和我交流过弧线球射门后,这次居然踢得有模有样,一开局就赢下一局。

章惇球技也相当成熟,颠球、传球、射门都是准一流的水准,连赵宗礼都颇为惊讶。但是由于我们配合不当,屡屡失误,最后还是输一筹。

整场比赛下来,看得苏轼兄弟目瞪口呆,他们没想到我和章惇球技竟如此高超,也没想到平阳郡王府配合竟如此绝妙,确实是龙争虎斗。

赛后赵宗礼指出了我们的失误,说我和章惇,你们俩要么组成两个毬头互换的双头蛇的进攻型团队;要么拿一个做好跷毬,另一个做好毬头,只有密切配合才能发挥出最大战力。

章惇很少服人,但对赵宗礼的球技和评价是信服的。

赵宗礼再次邀请我和章惇加入他的飞云社,大家一起强强联合,一举夺下今年重阳节齐云社举办的“山岳正赛”之魁。

我因为要创立万松乐坊,可能没时间,但又不想拒绝,所以只答应打比赛,没有答应入社,平时抽空来练球。

章惇因为是官宦世家,从小根深蒂固的观念就是学而优则仕,是不可能在王府之下屈就的,所以没答应入社,只但答应重要的赛事可以参加,平时也抽空过来一起练球。

赵宗礼虽然有些失望,但也明白我和章惇都是官僚之后,也都是今年科考的举子,以后很大可能是要做官的,皇帝宗室和官员之间是不宜走得过密的,所以也能接收,毕竟还能一起打比赛嘛。

之后,我们又一起交流诗词歌赋,赵宗礼对苏轼的才华很是赞赏,大家相谈甚欢,颇有相见恨晚之意。

最后,我向赵宗礼说了乐坊之事,请他帮忙协调乐师。一听我要建乐坊,开始是惊讶,接着当即表示大力支持,还特地借给我一处大院,用来排练音乐。

我知道,他们作为皇帝宗室,一辈子被政府豢养着,不能参加科考,不能做官,不能一展抱负,只能寄情诗词歌赋和吃喝玩乐,遇到我这种“志同道合”的朋友,自然是臭味相投,惺惺相惜了。

延和殿,宋仁宗赵祯正在批阅奏札(即奏折),宦官张茂则缓步走到赵祯案边,平和稳重地汇报:“皇上,欧阳学士来了。”

本次科考,欧阳修以翰林院学士的身份担任主考官。

欧阳修妥妥的学霸级大神,曾经会考第一名,殿试第十四名。本该点状元的,因为锋芒太露,考官“欲挫其锐气,促其成才”有意打压的。

同时欧阳修还是开封知府胥偃的女婿,其仕途起点很高,但却仕途坎坷。因为当年欧阳修与范仲淹交往颇深,一起呼吁改革。最终,范仲淹的改革冒犯了既得利益者,遭到打击,以失败告终。欧阳修作为范仲淹一派也受牵连,被贬为夷陵当县令。

后来随着改革派再度回归中央掌权,欧阳修也被调入京城,任翰林院学士。

“宣。”赵祯收起笔墨。

“参见皇上,本次会试结果出来了,本次科考全国参试考生共计869名,拟录取420人参加殿试,这是拟录取人员名单。还有前三甲的策论试卷我给您带来了,请陛下御览。”欧阳修恭敬地呈上名单和试卷。

“辛苦欧阳爱卿了,赐座。”赵祯说道,声音温润祥和。

张茂则接过名单和试卷,递给赵祯,一切都那样自然和默契。像他这样的顶级宦官,通过皇帝的一个动作或一句话的语气就能做出最恰当的配合。

传说张茂则出身大家族,后来因卷入派系斗争,家道中落,所以做了太监。张茂则此人有勇有谋,曾经宫中夜里来了盗贼,张茂则第一个翻入屋内,擒获盗贼,可想而知他的武艺绝对不弱。一次,赵祯患病期间半夜召见他,有宫人想要关闭宫门不让信息走露,张茂则说:“陛下身体不用担心,更不要做这种令人生疑的事。”由此可见他的政局掌控能力。

目前张茂则担任内侍押班掌管往来国信所、军头引见司、翰林院等部门事务,颇受赵祯信赖。

赵祯一目十行地看了一遍名单,然后仔细阅读前三名的试卷。

“这个第二名苏轼的文章,不比第一名差嘛。”赵祯似问非问地说道。

“回皇上,苏轼的文章确实可以媲美第一的,但阅卷时微臣见其文风很像我学生曾巩,为避嫌,将他评为第二。”欧阳修答道。

“爱卿倒是很公正嘛。”赵祯说,听不出是褒还是贬。

“你那学生曾巩考得怎样?”赵祯随口问道。

“回陛下,微臣教导无方,曾巩未入前十。”虽然是随口一问,却有一种无形的压迫力,令欧阳修略显紧张。

“今年三甲文章,确实比往年优异。本次会试的三甲,就按这样定吧。至于参与殿试人员,数量可以适度缩减一些。”赵祯说。

“是,陛下。”欧阳修回道。

“还有什么要奏请的吗?”赵祯下“逐客令”了,他处理政务向来简洁。

“回陛下,还有一篇文章,微臣未敢私自定夺,请陛下御览。”说完,欧阳修又呈上一篇文章。

“哦?”赵祯有些好奇。

这次张茂则没有立刻呈递给赵祯,因为他知道赵祯在等欧阳修解释。

“这位学子文风雄健,立意新奇,只可惜前两科缺考。”欧阳修解释道。

张茂则将试卷转递给赵祯。

“论文章,亦可入前三。论立意,略胜一筹。”看完文章,赵祯评价道。

“让他参加殿试吧,录为最后一名。在最后一科进场,明知不能中却勇于进取,可见其意志坚定。可能是因为赶路耽搁了吧。勿因小疵而弃美玉,欧阳爱卿做得好。”赵祯夸赞道。

在古代交通不发达,进京赶考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要考验一家人的财力,又要考验一个人的运气和身体。财力差的然去不了。如果运气不好在路上遇到歹人或猛兽,说不定命都会搭上;如果身体不好,在路上生病也可能到不了。

“谢陛下夸奖,为国选材,此乃臣之本分。”欧阳修回道。

“爱卿辛苦。还有其他奏报没有?”

“没有了,微臣告退。”

本站网站: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