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爱上中文 > 我和管仲闹春秋 > 第21章 第一块根据地

第21章 第一块根据地

“东临碣石观沧海,脚踩沧海踏波平。一朝赶鸭上架苦,天下诡谲莫道同。”

话说,上次议定诸事以后,管仲就安排墨云、董昌他们去招兵买马了。董昌又派了董方等三人回到董家村,打算也招一些年轻力壮的乡人来。

而管仲、鲍叔牙、宋明他们也将剩下的一半丝绸以十倍之价售磬,获得金银珠宝无数。

一日,管仲将我和鲍叔牙还有宋明、墨平等叫来,将他拟好的商队守则出示给我们看。

我拿过那写在粗布上的字来一看,我去,我几乎全不认识,只勉强识得那一二三四等。

于是鲍叔牙取过念道“一者团结友爱,不私斗、不内讧;二者,有礼义廉耻之心,注重自我品行之修养;三者,不偷盗,不取不义之财;四者,不无故伤人与杀人;五者,不害公;六者分利于民;七者人人平等,不分尊卑。违者警告、赔偿、驱逐、抵命或共处之,触犯行商地国法者依法治罪,望诸君共守之!”。

我们听完,感觉真心不错,简洁可行又易于牢记。

我便道“好极了,我们可把它简称为‘商队七守则’。”。

大家都表示赞同。

管仲见大家无异议,便道“我再抄个几十份,人手一份。”。

我想“这抄写是辛苦的,虽然内容不多,但那字是真心难写啊,那可不是我们现代的简体字,那可是春秋时期的齐国文字啊。”。

想到这,我便笑道“仲兄辛苦了。哪日仲兄也教一教我你这一手好字。”。

管仲也笑道“我这哪算是什么好字,叔牙兄的字才是真正的好书法呀。”。

鲍叔牙闻言便谦虚道“仲兄谬赞,我和你一起抄便是。”。

然后管仲贼笑道“那是甚好。”,然后又道“叔牙兄,教明台兄识字、书写可就交给你了啊,哈哈哈……”。

鲍叔牙则毫不推辞道“那自然是义不容辞的。”。

我也赶紧笑着对鲍叔牙作了一揖道“老师好!”。

管仲哈哈大笑,鲍叔牙则是一脸庄重地回礼。

又过了几日,一天管仲带来一个年约三十,身穿貂裘,头戴貂帽,身材臃肿,一脸粗糙但还算干净的少数民族汉子进了客栈。

我和鲍叔牙当时正在客栈的院中闲聊,见状赶紧起身迎了上去,并行了一礼。

那人左手放于胸前,右手置于下腹,也有礼貌地向我们鞠了一躬。

管仲将那人请进他的房内,我和鲍叔牙自然也跟了进去。然后管仲请我们坐定,便介绍道“这位乃是乌里图王子,乃系鬼方部落首领的亲侄子,他也是常年南北往来经商的大贾。”。

我和鲍叔牙赶紧又拱了拱手。

管仲继续道“这二位是我的好友兼合作伙伴虞烁,虞明台兄和鲍叔,鲍叔牙兄!”,说着就用手指了指我和鲍叔牙。

那乌里图听完介绍便冲我们欠了欠身,手放胸前作鞠躬之状以示意。我和鲍叔牙自然也是欠身拱手回礼。

然后,管仲接着道“我前日托蓟城大贾辛通说于鬼方部落,欲购置块土地来安身立命。碰巧的是,我等所看中之地正是乌里图王子的领地。辛通兄便直接带我见了王子。相关事宜我们二人基本已商议妥当,现特请王子来敲定签约。”。

之前管仲是与我和鲍叔牙商量过的,今番来就是签订土地买卖合约的。

我们将土地位置、里数、分界以及价格最终敲定以后,便由鲍叔牙拟定好合约,然后我们四人在上面签了字按了印。

话说,我本以为买一块方圆五十里的土地,怎么着也得是笔让我听了大吃一惊的巨款吧,可是居然让管仲拿下得那么便宜。这价格,以我们现有的财富而言,也不过是十分之一。我确实也是大吃一惊,不过不是因为价格太贵,而是太便宜了。

我们不过仅仅行商了这么一趟,就可以以十分之一的利润购得如此大的一块土地,如果按现在来看,那可是一个小县城的面积啊。照这样的话,那我们现有的钱不就可以用来启动建城了吗?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这乌里图领地广阔,此地又一直是华夷杂处,随意定居的,乌里图根本管不过来,也不想管,何况它还是夹在燕、齐两国之间的,稍有不慎,就会惹来灾祸。而且因为土地大多荒芜,所居者也是甚少的。

因此,乌里图觉得这块地就是送都没人要。所以,当有人看上这块地要买的时候,乌里图便高兴得手舞足蹈,一刻也等不及了,就要出手,生怕耽搁了,我们就变卦了。

而且,乌里图也早拖辛通将我等背景打探清楚了,我等就是纯商人,没有任何政治背景,购置土地也不过是经商需要。

话说,手续办完,金银付完以后,当晚我们便招待这乌里图王子饮酒吃肉,尽欢方散。

第二天,乌里图就亲自带着我们去那块土地,视察并圈定好。

等一切交接完毕,乌里图王子便回他的领地去了。

而我和管仲、鲍叔牙他们则骑马来到海边,远眺这一望无垠的大海,波涛滚滚的,我不禁被眼前这无比壮观的景象勾起了豪情壮志,于是脱口而出道“脚踩沧海踏波平”。

管仲一听,笑道“明台兄好文采啊。我看这块地方就叫‘踏海城’如何?”。

鲍叔牙深邃而明亮的目光远射天边,似乎也在深深地思考着什么,他听管仲这么说,非常认可地点了点头。

自从取得这块土地以后,我们又经过好些天的详细勘察,才终于将这个地方了解得差不多了。

这整块土地,方圆竟然有七十四里,根本不是五十里。

我一听说,忍不住惊讶道“我去,这比我们合约上签订的可整整多了方圆二十四里啊,等于我买50平米的房子人家还送了差不多24平。天呐,天底下竟有这等好事。”。

管仲他们已经习惯了我怪言怪语,也不以为意。

管仲道“鬼方他们这些北方游牧部落不善测量,都是随意大概以什么为界就完事了。”。

再看此地东抵东海,南抵齐国,西挨鬼方,北接燕国,地形呈东西向椭圆形,境内有一座大山,未有名,我便按现代的名字给他命了名叫“九龙山”。

这块地上有一破败且低矮的土城,周长20里不到。

土城内有居民173户,城外有居民127户,加起来正好300户,其中华夏族225户,鬼方及其他部族75户。

地上居民,60岁以上老人无有;50岁以上者仅一十七人,其中女性11人,男性6人;40岁-50岁者211人,女性132人,男性79人;20-40岁者604人,女性359人,男性245人;15-20岁者939人,女性501人,男性438人;15岁以下的孩童婴儿有101人,女童58人,男童43人。

诸位一看这人口结构和男女比例,一定发现了,古人真的很不长寿,而且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尤其是在20岁以上成年人口中更是如此。在居民考察时,我特意问了他们是什么造成了这一状况。

原来是许多原因造成的。我粗略地总结了一下:

一个是当时社会重男轻女的思想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社会对女性极为不重视。当一个家庭陷入困境的时候,他们毫不犹豫选择饿死女儿来保住儿子。这是多么可悲又残忍的事情啊!

二是经济发展水平极为低下,许多人都生活在贫困、饥饿之中,即使生病了也无钱医治,都是靠身体去硬扛,可那怎么扛得住呢?长寿者自然是寥寥无几。

三是自然灾害频发,大寒、暴雨、河水泛滥、虫灾、旱灾频仍,又没有力量去对抗和整治,只能干受着,只能寄希望于各路鬼神而不停地祈祷。风调雨顺在那时还真不是一句简单的吉利的话,那是关涉数以万计生灵的每年最现实的愿景。

四是战争不断、社会动乱,诸侯间打来打去的不说,还有夷狄不断袭扰劫掠,加上盗匪横行,以致黎民百姓流离失所,死伤无数。

五是劳役、赋税沉重,人民不堪重负。

六是生产力极其低下,生产方式极为落后,亩产极少,畜牧业也受气候影响难以维持,更别说什么其他经济作物了。

鲍叔牙对眼前这一状况颇为感慨,他喟然叹道“使民如此,民若鸡狗,谁之罪啊?”。

管仲道“是这弱肉强食的天下,是这没有公理、道义,只有强权利益的世道。”。

我突然想起了鲁迅先生的一句话,便道“是这吃人的社会。”。

一番唏嘘感慨之后,我们立志要去改变的心都更加坚定了。

除了人口、山川之外,管仲还带人专门对城内外的土地也进行了测量,得出水田、旱田、牧地多少,又将田亩分上中下三等。这里我就不一一赘述了。

话说整块地方勘察完毕以后,大家便在城里的一处勉强还算不错的所谓大宅子里安顿下来。我们终于不用再过那居无定所、颠沛流离的日子了。

其实这所宅院乃是乌里图差人按华夏人房屋所建,想着偶尔来此处观海下榻的,但是却从未来过,如今便归了我们。

管仲和鲍叔牙又起草和安排董家和墨家子弟在土城内外张贴了许多安民告示,按管仲交代,凡是有人的地方都传到了。

居民中识字的自然可以看,不识字的就由董家和墨家兄弟一遍一遍地读给他们听。

这块地方原来乌里图都未设任何官员,于是管仲便和鲍叔牙一起从居民中选出二十人来任为官员,同时也将我等做了一个安排。

管仲说蛇无头不行,鸟无头不飞。今既然已有土地、城池为据,定然要将各项工作安排妥当了。

于是他建议由我当城主,也就是这个头。我当然是竭力反对的,这还真不是我矫情。

诸位试想,管仲是何人?那可是千年难得一遇的绝世大才,是诸子百家第一人,是影响后世两千多年的伟人,至今还让我辈现代人受着他的恩惠。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读一下《史记》的<管晏列传>和《管子》,尤其是《管子》这本书。

您们说,我敢在他面前当头吗?我连给他提鞋都不配啊。

况且,还有一等一的人才鲍叔牙,还有文武全才的墨家子弟呢,随便拉个人出来那也比我强百倍、千倍、万倍啊。

何况,我是现代人,对当时的时代根本不了解,我所知道的也都是书上读来的,怎么着我也不敢当这个头啊。

我的内心是希望管仲来当这个头的,而我以现代人的思想和对历史的了解来给他当参谋,将一些理念通过管仲来实施出去。

可是我怎么反对,怎么推辞,管仲也不答应。而且鲍叔牙和墨平他们竟然都站在管仲一边来劝我。

我心想“鲍叔牙啊,你是最懂管仲的,你该知道他有多大的本事啊,历史上你可是不厌其烦地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的呀。如今怎么能跟管仲一起来推举我呢?非要我当这个出头鸟呢?要知道,枪打出头鸟啊!还有墨平你们几个,你们眼睛都瞎了吗?放着管仲这种不世出的大才不请,非要让我这个连当时文字都看不懂的人来做头,你们脑子秀逗了吗?”。

哎……我终于知道什么叫胳膊拧不过大腿,什么叫双拳难敌四手了。最终我真的是被迫地来当了这个头。

但是我有言在先道“诸位既然推我为城主,那咱们先说好,这只是暂时的,而且一旦时机合适,我便将城主之位让于他人来做。仲兄、叔牙兄,以及在座诸位,谁都比我强,谁都比我合适啊,哎……”说完我又叹了口气。

管仲看出我是真心地不愿意,于是便宽慰我道“明台兄放心,我和叔牙等众兄弟定然会全力协助于你。”,鲍叔牙也跟着点了点头。

我心想“我只是迫于无奈暂居于此世,他日我终能找到回归我们那个时代的办法的,此前我只想跟着管仲、鲍叔牙等这些令我敬仰千年的伟人学习和混日子。现在倒好,竟然要让我来担起事了啊。我原来的想法完全被打乱了。历史难道也要就此被我改变了吗?”。

管仲、鲍叔牙他们既然已经推举我做了城主,接下来便是要安排城相。

我提议管仲为右相,鲍叔牙为左相,这二人欣然接受,并不推辞。

先秦时期是以右为尊的,所以我让管仲做了右相。

说来,这二人真是让人欢喜和敬佩,我最为讨厌那种明明心里不知道有多想,却假装三推四请地才勉强答应的虚伪。

他们可不在乎权,他们只在乎任事,能力所及就绝不逃避,主动任事担责,鞠躬尽瘁,都是当仁不让。

然后大家又商议由墨云做城将,董昌为副。

这时二人皆不在,出去招兵尚未回来。

我们又决定建立一支军队,暂定为一千人,墨家十六骑皆在军中领职。

然后我们又议定了行政制度。

设最高权力机构城主府,城主府下设城内署、城外署、司军署和商务署。城内署总领城内大小事务,城外署总领城外大小事务,司军署专责军务,商务署则总领商务活动。

说是设了几个机构,但是大家依然是在一起办公,也就是都在这所宅院里。

然后我提议城内署由管仲兼任,城外署由鲍叔牙兼任,司军署由墨云负责,商务署则由宋明负责。

大家计议已定,天也见晚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