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爱上中文 > 踏雾听风,一路风雨成就她 > 第71章 小试牛刀(中)

第71章 小试牛刀(中)

下了接待中心,佑佑带大哥跟艾姐一路沿着村道观光。

“艾姐、大哥,你们看前面这个荷花塘就是我们莲花村(化名)的标志了,因“荷”与“和”“合”谐音,“莲”与“联”“连”谐音,所以村民以荷花作为村里和平、和谐、团结、合力的象征,故栽种这一池荷花以示和谐的象征。”

佑佑带着艾姐跟大哥来到荷花池塘近前,慢慢放开胆子介绍道。

荷塘里粉白相间的荷花盛开在片片绿叶之间,有含苞待放的花蕾,有正值盛放之时的花朵摇曳生姿,朵朵荷花千姿百态,微风吹过,鼻间不时飘来阵阵花香。

“小许,这荷花真漂亮,给我们拍几张照吧。”艾姐拿出相机对佑佑说道。

“好,艾姐你跟大哥找好位置,荷塘水深,不要离太近,注意安全,我来给你们拍。”佑佑接过艾姐的相机给两人拍照,并提醒安全。

拍好照佑佑带着两人继续往前,边走边讲解:“艾姐、大哥,我们现在走的这条路就是我们莲花村(化名)的主干道路了,平时出村的马车就是从这条主道驶来的,咱们再往前几百米们就能见到第一个碉楼了。”

几人脚步轻松,悠闲的踏在青石板路上,道路两边是人家户以及一些小铺面,偶有几辆马车伴着阵阵轻快的马铃铛铛声穿过村道,这声音佑佑再熟悉不过了。

随着距离拉近,一座古碉楼呈现在几人眼前。

“艾姐、大哥,这前面就是以前村里看守马帮物资的其中一座碉楼了,在当时匪患四起的动荡年代,碉楼可是许多大宅院最重要的建筑之一呢,你们看它的结构属于的是出阁架斗、雕梁画栋,四层飞檐慢慢递减至最上方的远眺阁呈现出了一个三角形的楼宇,飞檐之上有鳌鱼、和平鸽作为吉祥物寓以顶天立地,家国祥和之意。”

看到了满载岁月的古建筑大哥忙拿起脖子上挂的相机拍摄起来。

“艾姐、大哥你们看这里有个牌匾。”佑佑来到碉楼正前方指着碉楼正门飞檐下一块题着“古道名邨”牌匾给二人看。

两人朝着佑佑指着的方向望去:“小许,这又是什么来头?”

佑佑顿了顿继续给二人讲解:“是有来头,说起这“古道名邨”四个大字是当时云南茶马古道研究会会长张宝三为莲花村(化名)题下的,莲花村(化名)为什么被题为“古道名邨”呢?我现在来讲给你们听。”

“单从这字面解释也就是说,古旧的道路上的著名村庄,不过上午我也有跟你们提过一嘴,因为当时莲花村(化名)是茶马古道南线的重要驿站,村里的马帮更是久负盛名,民国年间,全村共有大马帮七支,知名马锅头七人,骡马三百五十余匹,马脚子(赶马人)一百余人往来于省内外及东南亚各国,互通有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莲花村(化名)就是一个马背上驮出的村庄,因此称莲花村(化名)为“古道名邨”确实是名副其实的。”

“哇,小许,大马锅头就是那个马如骥吧。这小小村落里这些历史人物真是太厉害了,听你这样讲他们的赶马精神与毅力确实值得我们学习。”艾姐听得很热血,忙回应佑佑。

“是啊,这些老一辈人物都是有着敢拼敢闯与持之以恒的精神。”佑佑也不由感慨,继续往台阶上走着,道:“艾姐、大哥我带你们上楼看看吧,眺望楼上可以看到莲花村(化名)的全貌。”

“好勒。”

“行!”

两人跟上佑佑的步伐。

“那时候匪患四起,马锅头就会安排村民在这种碉楼里轮流镇守村庄,有个什么突发情况就会用力敲响顶楼悬吊的铁板示意。”说话间佑佑带着两人登上了碉楼。

几人边走边四下观摩着碉楼里的各种结构雕花。

“小许,这花雕工艺的确实不错。”大哥拿着相机给花窗拍了特写。

“是的,大哥这些花窗门楣都是延续了明清建筑的风格,那可都是老一辈匠人的心血而成。”佑佑探出头向外望去,她也好久都没有来过这碉楼了,当下也是被这些历史的印记深深折服。

“小许,莲花村(化名)里这种这古建筑多吗?”大哥继续问道。

“嗯,这种还是比较多的。大哥,莲花村(化名)的古建筑以清代、民国年间建筑较为集中,目前有三十余处具有独特建筑风格和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古建筑至今保存完好,非常完整地反映了这里的传统文化风貌和民族特色。其中民国三十年建成的马家大院(马如骥故居)最具代表性,我们一会儿下了碉楼就带你们去看看。”

“好。”

几人在楼上参观一番后,佑佑又带着两人踩着嘎吱嘎吱的木板楼梯慢慢下了碉楼。

沿着徜徉的村道继续往里走,道路两旁的香樟树叶被微风吹得簌簌抖动,窄沟里水流缓缓流淌,宁静祥和的村庄抹去了人们内心的浮躁,几人好不惬意。

碉楼距离马家大宅也不远了,几人边走边聊就到了门前。

“艾姐、大哥前面这座老宅,就是莲花村(化名)古建筑群当中的典范“马家大宅”,它是典型的“一碉两院三门四阁五堂六天井”特色建筑。

采用了“六合同春”的布局,东西耳房、厅房,同南面的主照壁构成南院的“三坊一照壁”,主房、东西厢房、大门和角楼,则构成北院的“四合五天井”布局。”佑佑走到门前跟两人讲解。

“那这个是很有考究,我得多拍些照回去留念。”大哥往前走去观光。

不算宽大的木门敞开着,三人踏进了马如骥旧居,地上满是六边形的青砖整齐划一,天井(院子)里是由大块的满是纹路的古老青石板拼接而成,地砖已经被百年来不计其数、来来往往的人们磨得平滑。

院子被打扫的得很干净,进门的照壁上写了“世守清真”几个蓝色的大字。左右两侧还有两扇木门,佑佑带着两人往右边大门走进去:“艾姐这个就是我跟你们说的三坊一照壁、一碉两院了。”

“哦,原来就是这个意思。”艾姐看着眼前院子的布局恍然大悟。

两人跟着佑佑继续往里走。

“艾姐、大哥,你们看这里是厢房,你们可以四处参观一下,里面都是一些当时古文物。”

“小许,这古井里还有水呢!好清澈啊!”艾姐被院子里的古井吸引住了目光。

“是的艾姐,这古井活水生生不息,到现在还有人使用。”

“是嘛,这井栏四周的石刻花卉也好有特色。”

“艾姐,这马如骥大院虽然经过了近百年风雨的侵蚀,但是随处可见的都是当时的匠心独裁,别说这井栏就连后面文物馆里马厩的后墙墙砖上,都刻有“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一类的诗句,可见那当时的老一辈人确实是才艺过人,这些细节都是能令我们感受到当年大院里的宏大气势和独特魅力的。”佑佑继续带着两人穿过右边院子中的门来到主院。

“小许,那这个就是四合五天井喽。”艾姐站在天井里看着四周布局说道。

“对了,艾姐你真聪明,提头就知尾呢。这一楼东西厢房主要都是用来会客商议要事的。”

“艾姐、大哥你们抬头看,这里有两块匾额“明道致远”“义广财隆”是当时陆军一级上将白崇禧将军与“云南王”龙云赠与院主马如骥的。”佑佑给二人介绍着主院一楼两块匾额的来历。

“小许,那白崇禧与龙云又是什么人物?”艾姐看着匾额问道。

“他们都是抗日爱国将领。”

“要说这马如骥与白崇禧的朋友过往,还得从茶马古道上马帮兴旺、生意兴隆、民族经济快速发展时期说起。

三十年代后期,云南军、政要人龙云为抗日筹集军饷与驻邻国安南(现越南)的法国商人有贸易往来,为了做好跨国贸易,龙云在全省马帮商队中精挑细选,组织自家运输马帮。

蒙化就有马如骥、马翰文等数十名年轻、精悍的马锅头被选中。龙家马帮商队组建后,一般是从茶马古道重镇蒙化组织货源走昆明、过百色、进桂林、出安南,做跨国贸易。返回时,一般把洋货运到昆明转道蒙化。

一九三一年,这支商队途经广西时,恰遇白崇禧在桂林为母亲做寿辰,马如骥等全体“回回帮”赶马商人被邀请在白府做客,席间白崇禧为能和远道而来商人共进晚餐而赶到十分高兴,并声称自己愿交来自蒙化的精名能干的民族商人为朋友。

从那时候起,蒙化马帮因交上了白崇禧、龙云这样的朋友,从此名声大振,生意越做越大,养的马匹越来越多,为咱们蒙化地区形成滇西马帮、物资集散地、蒙化城成为茶马古道重镇,莲花村(化名)成为茶马古道驿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佑佑边带着二人往楼上走边把典故细细与二人讲来。

来到二楼一间挂着许多老照片厢房里,佑佑指着其中的一张照片跟二人说道:“你们看这就是白崇禧将军的照片,这是当年白崇禧在蒙化县视察期间,赠送给院主马如骥作纪念的,这旁边有他们的简介。”

“哦,我们来好好看看。”艾姐认真观看墙上的照片与简介。

大哥则拿着相机拍摄有意义景点。

佑佑接着带两人看了二楼的《三文笔》、《上海街景》等有文化价值的彩绘,又带他们看了大院最顶端的阁楼,以及以前的一些古文物……

艾姐他们在大院里逗留了很久,直到把里面的文物都看清了看遍了,才让佑佑带着她们出了宅院。

回程的路上佑佑继续跟两人交谈:“艾姐、大哥,在我们这个小小的村落里曾经可是走过了无数个穿着长衫的赶马人,他们的马帮在茶马古道上走南闯北成为了一方传奇,马如骥先人创建的“回回帮”更是成为咱们蒙化马帮乃至整个云南马帮的兴衰缩影,非常值得我们后人敬仰。”

“嗯,那是。”

“还有现在莲花村(化名)与南诏古都、彝祖故里、道教圣地、鸟道雄关、红河之源已经成为蒙化县文化旅游的“六张名片”,艾姐、大哥,你们有时间的话也可以去看看其他几处景点,也是各有特色的…………”骄阳下佑佑逐渐自如的将所学知识讲解给两人听。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