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按规矩办。这几天,贾忠遥的内心经历了剧烈的震荡。病毒传播所带来的恐慌,已经随着人们的健忘以及媒体的封锁,逐渐被扫到了记忆的垃圾堆里去了。该上班的上班,复工的复工。人们在病毒面前,实现了真正的人人平等。不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布衣百姓,都不能够将病毒拒之门外。人们也说,将来统治地球的,就是这小小的病毒,这是毋庸置疑的问题。早在地球诞生之初,地球一片荒芜之时,病毒细菌就出现了。这病毒,才是真正的地球霸主。贾忠遥按照单位的通知规定,必须回去上班去了。按照惯常的思维,忠遥内心多多少少有点“摆烂”的心态,自己有孩子,自己的生命何其尊贵,自己怎么怎么不容易等等之云。其实,他已然忘记了一个基本常识,那就是:这个世界不是围着某个人在转。按事物本来所运行的规律去办事,才是最妥帖的,这是天道。老子言:“道之出口,淡然其无味。”道理从来都是赤裸裸的,寡淡无味的,要用心去品。按规矩办事,实际上是最上等的智慧。
鲁迅的记忆,到底有多少。提起鲁迅,但凡是中国人或多或少都会知道一些。最先勾起每一个中国人回忆的,必然是“弃医从文”,这是一个励志且悲壮的故事。鲁迅本来在日本的仙台医院求学,一次看电影的经历,让他深刻明白,要拯救中国,医治国人的病体虽然重要,但是远远不如医治中国人的精神重要。一个人的精神如果垮了,什么都完了。正如先生笔下的“祥林嫂”,那是一个让人初次阅读感觉可笑,再次阅读感觉悲哀,最后反思却毛骨悚然的角色。之所以毛骨悚然,是因为每一个人心中可能都住着一个祥林嫂。在经受过悲惨命运的摔打之后,在经过自己的自救但是依然被周围人所排斥后,自己只能轻贱自己,看不起自己,最终对自己进行合理化解释:每一个人或许都是这样。鲁迅先生是一个斗士,是一个民族的脊梁。作为中国人,这是很幸运的事情,当我们遭受人生困顿的时候,我们身边还有鲁迅。除了“弃医从文”的故事外,随着求学经历的丰富,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我们的记忆中,对鲁迅的形象逐渐立体丰富起来:从一个标致意气风发的绍兴少年,到一个目光冷峻发如钢针的中年斗士,最后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精神导师。先生的一生是伟大且光辉灿烂的一生,生而为人,这便是榜样。这种榜样是个人际遇、家庭教育以及求学经历所复合而成的结果,他人不可复制。先生内心深处,那种精神的韧劲,那种思维的深邃以及对待生活的哲学化思考,值得每一个立志将人生过得有意义的人去膜拜。先生以哲学化的思考,将这种深邃艰深的认知通过“小说”这种故事性传播性极强的手段,传递给每一个能够阅读的中国人,够伟大!
善护念,极其重要。须菩提替众生问了佛祖一个大众化但是又特别深邃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降伏自己的内心?我们一个人所有的忧愁苦闷,无一不是来自于自己的内心,所谓一花一世界。高兴也罢失望也罢,全在于自己的一念。这是每一个人都无法摆脱的人生铁律。哲学上的主观唯心主义,不应该被批判,它有存在的合理性,而且是大大的合理性。我们作为每一个人类的个体,生活是极其卑微且无助的,必须要有强大的精神支撑才可以让自己勇往直前。从这点来说,一个人与其盲目悲观,倒不如谨慎地去乐观。再对自己说一遍,自我的把控很重要,善护念很重要,有些时候,关乎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