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只要是对历史有所涉猎的人都会知道,这种边疆异族的叛乱就像是干旱和水灾,每隔几年总要来一次。
即使是彻底放弃边疆退回中原,这些人也会不断地派兵骚扰,让人不胜其烦。
而要想真的做到中外一家,没有几百年的时间是做不到的。
叛乱发生后,刘启在第一时间就收到了消息。
西域各地的大周军队迅速行动了起来,和叛军混战在了一起。
叛乱既生,朝廷便要考虑平叛的事情。
可环视整个朝廷,还能够堪此重任的大将竟然寥寥无几。
刘启知道这便是他这些年不重武备带来的后果。
其实此次反叛的并不是什么正规部队,而是西域当地的部族武装。
他们人员混杂,装备也不好,只是凭借着一股狠劲在和大周军队作战。
可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居然能和大周军队打个不相上下。
本来不抱什么希望的西方强国看到这种局面顿时大喜过望,立刻开始调集钱粮物资支援叛乱武装。
叛乱发生两个月后,刘启调集的部队都还没有开到西域,可那边的形势已经慢慢发生了变化。
在西方源源不断的支持之下,那些部落蛮族穿上了精钢制造的铠甲,拿起了锋利的长枪,渐渐占据了战场的上风。
大周军队在一次次失利之后缩回了城池之中,不敢在野外和部落军缠斗。
这样等于是把西域广阔的野地都交给了部落管理,大周军队变得非常被动。
刘启也对援兵的行动之缓慢感到生气,一连下了几道圣旨斥责指挥的将军,可惜于事无补。
木鹰已经在前几年返回了元州,成为了新任的元州刺史,目前刘启的身边实在是缺乏能征善战的大将。
对于这种局面,朝中甚至有人提出要让方策再度出山,统领大军。
刘启倒不是担心方策领军反叛,只是方策的年龄比刘启还要大,再上战场实在是有些困难。
无论如何,大周的援军在逐步抵达战场,希望他们的加入能够扭转这不利的战局吧。
刘启只能在心中如此祈祷。
随着战局的发展,刘启再次进入了加班模式。
刘启现在每天最多只能睡不到三个时辰,通宵批阅奏章更是家常便饭。
御书房现在就是刘启的家,每天能在这里多睡一会儿已经成为了奢望。
不断恶化的局势更是给刘启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他不止一次想过将所有事情都甩给大臣们,然后自己一个人躲到后宫里去,一了百了。
好在最后理智还是在刘启的脑海里占据了上风,让他一次次地坚持了下来。
大周的援兵并没有让局势彻底反转,他们同样无力进攻那些躲在荒野之中的部族,只能帮助守城。
而部族军队的规模的武器水平都在不断地壮大,并且他们策动了许多势力加入他们,这场叛乱的大火烧得越来越旺。
眼看着大火就要冲出西域烧到九州的土地上来,刘启再也坐不住了。
如今的问题已经不是放弃西域了,即使现在放弃了西域,已经成长起来的部族大军也会冲杀进来,对大周痛下杀手。
即使是谈判,也要在赢了之后再谈。
经过了缜密的协商之后,刘启任命朝中少壮派将领李敢为主帅,封其为平远将军,率领大周精锐赶赴西域。
此次出征的军队主要是拱卫京城的几只精锐部队,共计四卫二十万人,这可以说是刘启最后的家底。
在确定了出征之后,刘启却病倒了。
长期的熬夜工作和巨大的压力早就压得他透不过气,此刻他终于不堪重负,倒在了书房之中。
这次大病可以说是刘启有生之年遭遇过的最大的难关,一脸昏迷了好几天都没有醒过来。
中间甚至有几次呼吸都极其微弱,吓得众臣甚至开始准备皇帝驾崩的丧事。
不过好在经过太医的抢救之后,刘启还是幽幽地醒了过来。
醒来后的他身体极度虚弱,甚至连声音都发不出来,只能躺在床榻之上让人伺候。
一周之后,刘启有了一些力气,他说出的第一句话竟然是询问出征的大军情况如何。
李敢率领的大军已经于半个月前出发,朝中的大事目前由几名重臣共同商议。
看着无比虚弱的刘启,罗瑾在旁边不禁留下了辛酸的泪水。
刘启生病的这些日子里,皇后罗瑾一直陪伴在丈夫的身边,不曾离开半步。
当刘启倒下后,罗瑾才发现原来除了儿子,强大的丈夫其实也需要自己的关心。
这个家中的顶梁柱,国家的守护神,也是有支撑不住的时候的。
如今刘启的全部希望无疑都在李敢的大军手里,只要能够赢上一两场,削弱叛军的实力,他就可以找机会和那些部族谈判。
在时间的流逝中,刘启的身体开始一点一点地复苏,李敢的大军也开始加入战局。
其实在战前没有人看好这支远道而来的军队,因为此前大周朝已经在西域投入了超过三十万大军,但效果非常不好。
有些时候人数并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
即使是在大周朝中,大多数人也持悲观的态度。
西域距离中原地区路途遥远,补给困难,在乡村被部族军队占领的情况下,大周军队的补给情况会更加困难。
然而李敢的行动让所有人都吃了一惊。
进入西域后,李敢直接就选择了分兵,二十万大军分为四卫,直接向四个大的部族军队扑去。
这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因为大家都以为大周军队会凭借自己在人数上的优势进行作战,可李敢居然选择了正面硬刚。
原本已经有些沉寂的西域再次被点燃了起来,就像油锅之中掉进了一滴水,彻底沸腾了起来。
刘启同样对李敢大胆的用兵策略非常震惊,但一向坚持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的刘启选择了相信自己的将军,没有出手干扰。
事实证明刘启的信任是正确。
仅仅一个月后,局势就被李敢再次反转了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