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爱上中文 > 全家流放后,我靠系统振兴古代 > 第34章 硬核

第34章 硬核

韩骁是穷苦人家出身,赶车不在话下,见到崔赞一家后,主动揽下了赶车的活计。刚开始崔巧巧还有些愧疚,仿佛自己邀请他就是为了让他当免费劳动力的。好在韩骁是个豁达的人,哪怕如今已是九品主簿,却一点架子都没有,似乎也对这次的旅程充满了期待。

崔巧巧不是第一次去泠东村,便老老实实地坐在牛车里清点行李,若是发觉缺了什么,就能及时补上。甚至为了能吃到海鲜大餐,她还将铸铁锅带了出来,看得崔王氏连连摇头。

看着她忙里忙外的样子,崔赞笑着对崔王氏说:

“看来海德还是个养人的好地方,我记得上回去泠东村时,巧巧还病恹恹的,你看她现在,气色比在京城中时还要好。”

自来到海德,崔王氏就很少出门,此时的她也有几分好奇,好几次都掀开帘子朝外看去。

车门外,韩骁的声音传来:

“大人,此次去泠东村,陈师爷可知晓?”

崔赞看了眼崔巧巧,见对方摇了摇头,便答道:

“未曾托信告诉他,省得耽误陈家祭祖的大事。”

韩骁想了想也是这个道理,可若是不告诉陈玉书,那他们今晚住在哪里呢?

好在崔赞及时发问:

“不知韩主簿在泠东村可有相熟之人,本官有意租下海边的空屋。”

泠东村以捕鱼为生,不少人家都在海边搭建临时居所,虽说简陋了些,可收拾干净住上一两日也不是不行。

车行半路,崔巧巧见到不少人浩浩荡荡地往密林深处去,尤其是为首的年轻人手持柴刀,边走边砍山路边的藤蔓杂草开道,后边的男女老少手里都提着沉甸甸的布包,一看便是山上找太爷去了。

想到此时的陈玉书肯定也是这般不辞辛劳,崔巧巧就忍不住想笑。

崔赞也看着有趣,崔氏的祖坟都是由家仆打理,族人也会提前准备好贡品,像他这样在外为官的子孙,难得回去一趟,与其说是回乡祭祖,不如说是难得的家族聚会。这样跋山涉水的场景,他也是头一回看到。

牛车行至寮湾,崔巧巧挑了最新的一户人家,韩骁当仁不让前去交涉。一听只是暂住两日还有银子可拿,朴实的渔家人赶忙招呼全家将屋内打扫干净,乐呵呵地拿着银子回村里去了。

崔巧巧眼光不错,这户人家还有一艘渔船,可见家中还算富裕。屋子不大,却也有四间卧房,够他们住下了。

韩骁帮着崔巧巧将牛车上的行囊拿进屋里,待询问附近的渔民水井的方位后,又主动拿起屋外的木桶打水去了。

四月初气温已经非常炎热了,崔巧巧先是在床板上撒了些驱虫粉,又将陈玉书送的石灰粉倒在屋子的角落里,这才慢条斯理地开始铺床。

崔王氏本想帮忙,却被她婉拒了,直言让崔赞带着她先去海边走走看看。

脚下踩着细软的沙子,刚开始崔王氏还有些不适应,生怕脚下一空摔倒了。崔赞看出她的窘迫,含笑扶着她慢慢往前走着。

“这是海贝?”

崔王氏弯下腰,将细沙中的贝壳挑出,拿在手上细细看了起来。从前她有好些南珠制成的首饰,也听人说过南珠取自海贝,今日终于见到海贝的真容,心中充满了好奇。

崔王氏原名王傲澜,乃是观文殿学士王臻的嫡孙女,自小知书达理,贤名远扬。嫁给崔赞后,她相夫教女,将崔府打理得井井有条。崔赞见她露出小女人的模样,心下亦有几分欢喜。

一时间,他仿佛回到了当年高中榜眼,打马游街时的少年风发。犹记得崔王氏与闺中好友相邀茶楼二楼雅间,在旁人的怂恿下,她大着胆子将手中锦帕抛向崔赞,自此一眼定终身,结两姓姻缘。

忙活完的崔巧巧倚在门上看不远处的爹娘散步谈心,心中得意极了。她就说嘛,有谁不爱来海边玩呢。

突然,陈玉书通过小橙花发来语音:

“崔巧巧,你知道我这两日经历了什么吗?我的老天爷啊,说好的扫墓都快变成盗墓了。我原本以为祭祖就是去祠堂上柱香,完事后大家一起吃顿团圆饭,然后各回各家。没想到我爹天还没亮就把我叫醒,给我递了一把镰刀,让我上山开路去。

我刚从溶洞里爬出来,眼看没路了,我还天真地以为到地方了。就是我那个堂弟陈天海,突然就跟个猴子一样窜上古树,又像空中飞人一样跳到了山顶,丢了根绳子让众人爬上去。

你知道那山崖有多陡吗?就这么说吧,上去了能见到祖宗,上不去也能见到祖宗了。”

崔巧巧捂着嘴快要笑疯了,哪里敢让他知道自己这会儿正在海边度假呢,只得小声安慰道:

“这也算是沉浸式体验了一把古人对清明祭祖的重视嘛。”

“你还别说,以前我只听说我爹光亲生的就有八个兄弟姐妹,堂兄弟更是数都数不过来。没想到这次全都回来了,知道的是去扫墓,不知道的还以为要举家迁徙呢。”陈玉书似乎在吃东西,说话也变得含糊起来,

“光煮饭的陶罐我就看到十个,你想想有多少人来了。好在祭祖用的贡品不用带回去,等到给陈家的老祖宗磕了头,就可以吃美味的烧猪了。”

说着说着,突然陈玉书那边传来嘈杂的声音,崔巧巧还以为出了什么事,赶忙出声询问。

没想到陈玉书大声笑了起来,待他笑够了才跟崔巧巧解释道: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前头有家人扫墓扫错了,替别人拜了祖宗,这会儿正气急败坏相互指责呢。”

“扫墓还能扫错了,难道就没个墓碑?”

崔巧巧十分不解。

“大惊小怪了不是?”陈玉书耐心地讲解着,

“祖辈能在这里生活下来已是不易,很多人死后连墓碑都没有,就栽棵树或者码几块石头做标记,后人一代一代靠着记忆寻来,同时也会教后辈儿孙认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