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上,彭老师正在给孩子上朱自清的“背影”,“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短短几行字,从外貌描写到动作描写,仿佛把我们带到了那个场景,这就是文字的魅力……台上老师正在讲课,而台下却不是每个人都跟着老师的节奏在走。槿轩正在看那些自读课文,尽管课余时间看了很多遍,但一点也不影响再次重读的感受,“羚羊木雕”“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生命的意义”,在这个年纪,读这样的文章,说实话,有些真的没有办法完全理解。因为农村娃的阅读面太窄,几乎没有读课外书,有些文章是需要结合特定的年代和社会背景去理解的,但即便这样,每一个善意的孩子,在内心是有着对是非美丑的评判标准的,所以不懂或者不完全懂,其实并不影响这些文字带给大家的心灵震撼。瑾轩尝试将视线转向窗外时,他不经意间就发现了空着的座位,那是他小学同学蔓露的座位。蔓露在家排行老大,底下还有2个妹妹、1个弟弟,她们家交不起学费,她的成绩很一般,听班主任李老师说,她爸爸执意让她辍学,去广东打工。天啊,12岁的孩子去打工,天晓得是一个什么境遇,就如同李老师说的,童工有人敢招吗,没有文化,没有力气,我们出去了,又能做什么呢。蔓露爸爸的理论,学习成绩不好,即便送完初中又怎样,考不上高中,考不上大学,最终还是要去打工啊,何必浪费3年时间和金钱呢,再说也得是读书的料子才行啊。好吧,似乎谁都有理,但读书真有天分这一说吗?瑾轩没有确定的答案,从他入学读书到现在,爸爸、妈妈说得最多的话就是在田间地头,在挥汗如雨的“双抢”时节,如果不认真读书,就只能跟爸爸、妈妈一样,当农民,只有认真读书才能走出山村,而且这是唯一的一条道路,除此之外别无它法。妈妈甚至都说过,孩子你投胎在我们家,你无法选择,我们的家境不好,我们的出身不好,你只能接受,但孩子你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那就是读书,读好书参加高考,才能改变命运。
是的,知识能改变命运,这毋庸置疑。因为你看,班主任李梦然、生物黄老师这些都是身边人身边事,拿着教师和爸爸妈妈从事的农活相比,还是有很大的优势的。瑾轩再次将精力集中到课堂,“文中四写背影,不断地把父子深情融入笔端……”。胳膊被同桌胡晴戳了一下,然后他递过来一张字条,瑾轩看了看同桌的手势,“往前传”。这是孩子们之间升级的情感表达,用字条来牵住2个人,免去走在一起的尴尬,不知道是从何时兴起的,但总有些人乐此不疲。瑾轩看了看这一排落座的同学,毫无疑问,这个纸条是给班长臻臻,因为除却她,实在联想不起,谁有如此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