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爱上中文 > 苏大胖子的前半生 > 第16章 红绿风雷

第16章 红绿风雷

正是神都有事时,又来南国踏芳枝。

青松怒向苍天发,败叶纷随碧水驰。

一阵风雷惊世界,满街红绿走旌旗。

凭栏静听潇潇雨,故国人民有所思。

《七律·有所思》毛泽东

无产阶级额文化大革命爆发的那一年,我老爹15岁,这一年,他初中毕业。

因为家里是中农,所以理所当然的,没人推荐上高中。

他回家务农了。

就像《平凡的世界》里的主人公一样,老爹其实也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人,

但是时代不允许他有任何的想法。

白天,他推着独轮车,去海边推琵琶虾回村,瓯粪。

没错,就是周星驰电影《食神》里的濑尿虾,撒尿牛丸的主要原料。

那个时候农村没人吃,都是拉回村里瓯成农业肥料。

那个时候中国的化学工业很落后,很少有农业肥,很多都从日本进口。

在中国乡村,

当时有种奇怪的黑色裤子,

结实,耐磨,久穿不坏,

隐隐约约还可以看到上面印有字:

“25kg”“日本制造”,

看得一清二楚。

这种裤子是用装尿素的袋子做的。

也许现在的年轻人觉得不可思议,

但是,那个年代,

有这样一条裤子也是很难得的。

那个时候的中国农民,根本没时间胡思乱想,

就在为每天如何吃饱穿暖

而不懈努力。

那个时代, 物资匮乏,

粮食、棉布、油肉以及家电等

很多东西都要 凭票供应 。

令人忆犹深的是衣服 。

当时中国城里人,

一人一年只有少量 布票 ,

乡村农民更是衣衫褴褛,

困难得没有裤子穿。

为了解决吃饭难关,

中国从日本进口了大批尿素做化肥。

尿素用完后,尼龙袋染一染,

正好做一条裤子。

消息漂洋过海,日本也非常震惊,

没想到连尼龙袋子都拿来做衣服……

那时,一件衣服新三年、旧三年,

缝缝补补再三年

是中国老百姓居家传统。

衣服大多都是 父母买来布料动手制作的。

一件衣服要穿很多年甚至很多人。

哥哥,姐姐穿不下了,

给弟弟妹妹接着穿。

父母穿破了,好的部分改小给孩子用,

甚至最后穿破的衣服,

也要把好的部分再利用一下——

改成护袖,做抹布或拖布用。

小时候, 每逢春节才有一套新衣服,

一套新衣服要管一年。

夏天太热,厚实的棉布衣衫不好穿,

就只好打赤膊。

老爹的衣服,夏天的时候,就把冬天的衣服的棉花拆出来,

等冬天的时候再续回去,衣服上面是补丁摞着补丁。

一年到头吃吃不上一顿肉。

有一次生产队的猪病死了,那个时候的人哪里舍得扔掉啊,

大家在生产队直接收拾干净,每家分了几两肉拿回家,

包了饺子,和陈宝国演的电影《老农民》一样。

老爹说,后来,几十年过去了,再也没有吃过那么香甜的猪肉。

那个时候最好的待遇就是桃酥,谁家里来了尊贵的客人,才会拿出来款待。

老爹说他真正的吃饱饭,要在21岁那年,去了内蒙参加工作之后,才吃了饱饭。

记得有一次看和大人的访谈录,王刚说:我第一次吃饱饭,是参军之后的事情。

可见,在那个时代,饥饿是伴随全体中国人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