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求学的年纪,刘焉他母亲就把刘家适龄上学的孩子都送往黄氏家族族学学习。她时不时的也可以回娘家住上一段时间。
少年的仇总是来的快,去得也快。
刘璋带着费祎(据史料记载:费祎少时丧父,跟随族父费伯仁生活。伯仁之姑,正是益州牧刘璋之母。刘璋遣使迎接费伯仁,费伯仁便带着费祎游学入蜀。)很快就向我们卖好,跟我们玩在了一起。
我当然不会拒绝,他俩以后一个是益州之主,另一个还是蜀汉四相之一。
刘璋与我们差不多同岁,刘璋小胖子一副软绵绵的,个头也不高,比我们矮一点!费祎比我们大点,因父母双亡,寄人篱下,性格内向,刘璋他大哥他们也不怎么待见他俩。
都说他俩:“胆小怕事,做什么都缩在后面。”
但能在史书上留名,并成为一州之主和蜀汉四相之一的人能是简单的主吗?
其实我们大家都小看了小胖子刘璋,他还是相当有智慧的。他家是汉室宗亲,经常皇帝或宗室会赏赐点东西给他们家,他老爹也经常会捎点东西给他奶奶和他几个兄弟,他都会带来与我们分享。
因他最小,他奶奶也是相当疼他,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都先顾着他。
他还带我们去见过他奶奶,我和黄权施礼,我叫她祖奶奶,黄权喊她姑奶奶。刘璋他奶奶看我俩彬彬有礼,而且一脸机灵劲。拉着我俩的手就聊起了家常,又问了问我们的学业,大多数都是我作答,只有涉及到黄权他自己的他才作答。
交谈一番后,她看我们谈吐清晰,认知不凡。刘璋他奶奶也相当高兴直言:“黄氏有此麒麟儿,当大兴也。”
刘璋看她奶奶对我们这么好。还吃醋的说:“奶奶有侄孙和曾孙就不疼我了。”
她奶奶也不生气,直喊你这没良心的奶奶对你还不够好?什么都先紧着你?连你大哥他们我都没有对你这么好。
刘璋这小胖子最后能成益州之主还是有两把刷子的。见好就收,马上跑去她奶奶跟前端茶倒水,捏肩捶背。哄得她奶奶是眉开眼笑,说:“还是痴儿心疼奶奶。”
她也是非常高兴,说:“好久没这么热闹了。”她让下面的人准备了好多好吃的,留我们吃完午饭才放我们离去。
并言:“让刘璋经常带我们去看她。”
我们都立马应下了,这才离去。
我们回到族学后,每日又重复枯燥乏味的课程,一学年一下就过去。求学一般都好几年,中途除非有大事,一般是不会回去的。
仁伯一般过几个月就会来给我们送一次钱粮,偶尔还会捎几封信、带点礼物和特产什么的给我们。
爷爷、奶奶和爹娘他/她们主要在信中会询问我们求学的事情怎么样?生活习不习惯!有没有什么难事等等?并叮嘱我们要注意身体,吃饱、穿暖。
么叔和大哥他们回信一般都是简单的应付几句。我则会事无巨细的告诉他/她们我在这边交了几个朋友?见了什么人?收了什么礼物?在谁家吃了饭等等!事无巨细我都会跟他们详细的说。
他/她们回信时也会叮嘱我去了人家家里要有礼貌、要叫人。有时送来礼物和豫章的特产给我,让我记得回礼。
后来,爷爷他们一般就给我写信然后让我转告么叔和大哥他们。
他们看我收到那么多礼物都会来叫唤几句说:“爷爷、奶奶和爸妈他们就是偏心。就会心疼小孙子和小儿子。”
然后不无郁闷的走了,找其人玩去了。
走时还不忘叮嘱一句:“以后我们的信,就你回了。”
我收到礼物和特产后自然是拉上我这几个死党一家、一家去回礼。
李通、陈恭他们父母,还有刘璋他奶奶和黄权他母亲都对我相当好,费祎族父费伯仁也是。他/她们看我懂事、识大体、会孝敬人,经常都教导他们要跟我学习,搞得我挺不好意思的。
我自然也是真心对他们,对李通和陈恭他们家偶尔也会吐几个金点子让他们家大赚特赚一笔。
这样他们的父母对我那是更满意了,经常对我嘘寒问暖,送的东西也是一次比一次好。并叮嘱他们要听我的,以后跟着我,绝对不会差。
对刘璋她奶奶我则告诉他一些养生的法子,并叮嘱她什么东西吃了好,什么东西不要多吃之类。
对黄权他娘和费祎族父费伯仁则是说点好词好句就会让她/他们高兴半天。
这样,我收到的礼物就更多了。我房间都快堆满了。
像李通和陈恭他们父亲,有次他们看到仁伯来给我们送钱粮,直言让仁伯以后不用送了,以后我们的钱粮他们全包了。
听得仁伯是目瞪口呆,半天才反应过来,连称:“不敢,无功不受禄!”。
但李通和陈恭他们父亲一再坚持仁伯拗不过他们,只得说:“回去后与主家商议后再作回复。”这事才作罢。回去时我让他拉了一车礼物走了。
在约定的时日,仁伯送来钱粮,看我们是粮满仓、瓜果蔬菜肉不要钱似的堆了一地。最后还是木伯说:“以后就不用送钱粮来了,但送信和礼物还是可以的。”
仁伯其实也跟爷爷汇报了此事。爷爷说:“按规定时间先送过去再说。”经此这事就此作罢。
但在规定的时间仁伯还是会来看看我们的情况,大都送些礼物、特产和信,这是后话。
仁伯回去时,还是御下钱粮,又装了车礼物和带着我的几封信回去了。
回去之后仁伯交了信和礼物,并向爷爷汇报了我们在江夏的情况,爷爷也是暗自开心:“不愧是我们家麒麟儿,走哪都吃得开。”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
我的名声却越来越响了,加上我时不时的有些金句面世,什么:“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等等,在先生的考核下我也总是名列前茅。
族长多方听说后,又把先生叫去问了问,最后让我去见他。
以前只要爷爷他们送过来的礼物有时我也会送族长一份。
族长见到我还是非常热情,问了我很多事情!还留我吃了午饭,最后问我有什么困难没有?
现在的大汉也没什么娱乐活动,除了走访几家做客外,就没什么事做,也是够无聊的,每天除了上课读书,课后又没什么书读。搞得我是甚是苦恼。
于是我就把这个问题告诉了他,他沉思了一会说:“你等我一下”。
他走进书房,拿起笔刀在一支竹简上刻画了几个字。上面写着:“黄进进出藏书阁便签,后面署着族长爷爷的大名黄簪”
然后交给我,并叮嘱我要保管好,这是我进出藏书阁的便签,以后你只要拿着这支竹签去藏书阁,里面书随便你看,但也要爱惜书籍,不要弄坏了书籍。
我自是高兴的满口便答应了下来。
他又告诉我凭这支竹签我每次能从藏书阁借一卷书回家看,看完后还回去,才能再借另外一卷。
我把竹签藏在怀里,还不放心的拍了拍。然后对族长施了大礼说:“族长爷爷,你放心,我一定会爱惜的,谢谢您!您的大恩大德我会永远铭记于心的。”
说完才兴高采烈的跑了,族长也是含笑的站在门口受了我一礼。
并下意识的说:“臭小子,看把你乐的。”又不无叹息的说了句:“希望我这个决定没看错人吧!”
我有了进出藏书阁的信物自然玩的时间就变少了。我这几个死党,就天天堵我,让我老实交待,这些天都干什么去了?最后没办法,我才告诉他们真相,并让他们保密。
保密肯定是不可能的!这样,我房间的礼物又变多了。这自然是有代价的偶尔我要借出他们想看的书,他们看完后,然后我再还给藏书阁。
这期间我没书看只得硬着头皮去藏书阁看书,好在看守藏书阁的先生也没有难为我,仍让我进藏书阁看书。
于是我每天给他们借了书后,自己准备点水和干粮就跑去藏书阁一待就是一天。在里面我是什么书都看,只要是书我是一个架子一个架子看过去。这期间我也看到了后世许多没有的书,也对这个时代了解的是更加深刻和透彻了。
这为我以后与这个时代的各个阶层的人打交道都更有底气。